衢州這條「魚王」,1.2米長,活了25年!
來源:衢州廣播電視報新壹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
開化縣何田鄉,因魚而出名。在這個被譽為「魚香小鎮」的鄉村裡,很多人會慕名前來吃魚,還有一些人甚至沖著賞魚而來。那麼,有什麼魚值得大家爭相欣賞呢?
原來,這裡有一條「魚王」,已經養殖了25年,就因為這條魚,何田鄉就多了一道風景。
5月11日,記者驅車來到何田鄉,見到了傳說中的魚王和陪伴著它的主人汪良標。83歲的他除了陪伴池中魚兒,還要到菜地里種菜。平時一忙就忙到晚飯時分。
汪良標雖然守在何田鄉一輩子,但是不怯生,家中客廳的案頭上還擺放著和許多領導的合影,還有一枚閃亮的黨徽。
談起他和守護的「魚孩們」,汪爺爺甚是健談,思維非常活躍。
老人的祖輩是村裡首家養魚戶
據汪良標所知,清朝年間,他的太爺爺輩就開始養魚。那時候家裡住的是泥房,藉助著錢江源頭的好水,家裡人就有了養魚的想法。
他們家養的都是草魚,因為養殖在流動的清水裡,被稱為「清水魚」。汪良標說:「我幼兒時期,爺爺買了十幾條魚苗,天天搗鼓著它們,那是我第一次對魚有了印象。」12歲的時候,他也跟著父親養起了魚,養魚還真有門道。「草魚的糧食就是草,他們喜食黑麥草。」為了給草魚提供足夠的糧食,養魚人必須自己種植草,一般種植兩三個月就能收成。不過,冬天糧草就不足了,這時候要到田邊、路邊甚至山邊去尋草。
養好清水魚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對於養了70來年魚的汪良標來說,更多的是和魚兒建立深厚的感情。
改革開放時期,給魚兒建了新家
1977年,改革開放初期,汪良標在溪邊給魚兒安置了12平方米的新家,這是他自己設計的,自己挖的魚池,並且將建造情況刻在了石牌上。「考慮到養點自己吃吃,沒有挖太深的池子,就設計了高四米、長寬四米的四方池子。」為了保證魚的存活率,夏季他挖的池子里,最高養殖條數不超過40條。「冬天養的數量就多一些。」
記者發現汪良標的四方魚池,左上角有一個進水口,右上角有個出水口,這樣可以保證清水的流動性。「水位高度也很有講究,五六十公分最為合適。」有時候,也會發生水位過高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汪良標將一根木棍架在池子邊,如果水位高過木棍,汪良標就會下池子放水。沿著左側池子壁面,他用石頭堆砌成五個台階,方便自己下池子查看情況,撈魚的時候,也是從五個台階走下去。這個用石塊堆砌成的魚池,已有41個年頭了。
一日三餐伺候孩子般飼養著魚
每天早晨,汪良標眼睛睜開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魚池邊看看這些「孩子們」,為它們清理經過一夜排出的魚糞,再為它們準備「早餐」,到地里割下一天所需的糧草。「它們對草的需求量很大,基本上一斤魚要吃一斤草。」汪良標說,每日三餐,他都要準時為魚兒發放食物,它們最喜歡吃黑麥草頂端的嫩青,沒半個小時,魚兒就能將草吃的所剩無幾。
一天喂三次,汪良標從不會忘記,即便自己到地里種菜,他也會踩著飯點,給魚兒餵食。
一天下來,魚糞積累的很多。趁天黑前,汪良標會及時清理水槽。「就像人一樣,魚兒也喜歡乾淨、舒適的環境,這樣更有利於它們生長。」如同汪爺爺所說,看著他整理的井井有條的家就不難想到,他對魚兒可貼心呵護了。
如今,何田鄉養魚的農戶越來越多,大家都靠著一條水流養殖,魚兒不免會交叉感染細菌。「菜地附近有不少魚池,我也挖了一個,大家的魚池都是緊挨著的。有一年,魚兒受細菌感染,我池子里的魚都死完了。」汪良標很是心疼,前後請教了很多相關的專家,依然沒得到有效解決的方法。之後,他想到在池子里放鹽,或許可以起到消毒作用。於是,他將這個計劃告訴了其他農戶,大家將這個習慣延續到今日。
汪良標家中備了兩箱鹽,自己和老伴一個月吃的鹽還不夠魚兒兩天的量。「每天在魚池裡放半包鹽,一年要用掉一箱,家裡的鹽都是給它們準備的。」汪良標邊說著,邊流露出對魚兒的喜愛。
25歲的魚王,萬元也不賣
80年代,他將老宅擴建,建造了如今居住的新宅。為自己、家人和魚兒提供了更好的照顧。
幾乎每年,汪良標都要到附近的馬金鎮購買魚苗,「十公分的魚苗,從小養起,不給它們吃一丁點飼料。」汪良標說,吃過飼料或者一斤兩斤重的魚都稱不上真正的清水魚,像孩子一樣,從小帶大的才是真正的清水魚。
1993年,他從馬金鎮帶回來一批魚苗,其中有一條,就是養到現在,被稱為「魚王」的清水魚。「現在孫子已經23歲了,它還比孫子大了2歲。」汪良標笑呵呵地說。
最初,汪良標也沒有意識到將魚兒養到多大,只是日復一日地養著,家人要吃就抓些吃吃,有客人要買就賣掉。眼見著魚兒越來越大,越長越粗。汪良標對年長的魚兒有了更深的感情,加上不少領導在欣賞過他的魚兒之後,欣喜萬分,一年總有兩三回到他家來勸他:千萬不要把年紀最大的魚賣了或者吃了。
就這樣,留著留著,長成了「魚王」。「我清楚記得,有位領導說,四五十斤的草魚都不少見,但是長得如此漂亮的清水魚,他著實沒見過。」
幾年前,曾有一位遼寧的客人相中了「魚王」,直接開價一萬元帶走,汪良標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問對方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來的,對方告訴他是自己開車,他擺了擺手,告訴對方,如果想讓它活著到遼寧是毫無可能的,超過10個小時就會死。接著,汪良標告訴對方,不止是「魚王」,「老二」、「老三」他都不會拿出來賣。
由於「魚王」年齡較大,為了讓它的生命更長久,汪良標一般不會去翻動它。最近一次對「魚王」的測量,還是大前年,「那時候,媒體人曾下水測量過,一米長。現在幾年過去了,估摸著有1.2米長,重量大致在30斤。」
目前,汪良標的魚池裡有大大小小魚兒30多條,每次在撈魚的時候,他都會特意避開「魚王」,生怕它受到驚嚇。而對於以後,他也沒有多大的設想,依然一心養好魚,真心對待它們即可。
衢州微生活聯繫方式


※沒吃過這道美味,就不算正宗衢州人!
※衢州這類人群有福了!這些景點統統免費游
TAG:衢州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