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碎片化閱讀嚴重影響認知

碎片化閱讀嚴重影響認知

題圖:莫斯科的夜 by Ryan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如今互聯網蓬勃發展,人類閱讀越來越碎片化,這種情況下使得大腦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家們正在分析這種變化對人類的大腦產生的影響。

人類的大腦是由數十億個神經元組成,存儲方式和硬碟內存有類似之處,但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和集成電路又有很大差異,大腦記憶分很多區域,比如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期記憶,有時候幾十年前的事忽然回憶起來,類似於數據已經被放在「冷」區,重新恢復需要外界刺激,這和計算機的 CPU 緩存、內存、硬碟的原理又有點相似,最常用的功能被放在了緩存或內存里,能夠隨時取用。傳統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相對系統,包括我們從小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是相對系統化的信息注入,大腦里可以形成成片交叉的記憶,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大家更多從碎片化的信息里獲取知識,比如朋友圈、微博,更典型的如頭條、抖音,刷起來就像中毒一樣,一刷幾個小時,最後大腦一片空白,留下的東西幾乎所剩無幾,這些信息都被放入了「瞬時區」,互相沒有關聯,看的時候很刺激上癮,但大腦對這些信息缺乏關聯和歸類,導致很快被忘掉,其實很浪費時間。

研究表明,人類認知更多依賴系統化的學習,信息可以形成關聯和歸類,在大腦中更有可能進入長期記憶區,過度依賴於手機的碎片化閱讀,已經對認知產生了負面影響,科學家建議,有時間還是需要讀書,哪怕每次一兩小時去看某一個題材或領域的書,那樣更容易變為自己的知識。

最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無數新聞 App 和公眾號在討論一個熱點問題,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讀了很多,更加搞不清狀況,其實事實或者事件背後的真相或者原理只有一個,有些並不難去找到和學習,用埃隆馬斯克的話來說就是第一性原理,凡是想搞明白的事情,去找最原始的材料讀一讀,研究研究,往往是最正確的路徑。而如今大多數人寧願徜徉在無數被加工過的甚至被誤讀過的文章里,也不願意去花時間搞個明白,因此網上的戾氣也比較重,評論區經常形成罵戰,網路上人和人之間的撕裂遠遠比現實嚴重。重災區比如企業好壞,企業家好壞,還有一味貶損某個國家和一味愛某個國家的也是互相掐的頭破血流。當然,有些事情確實有主觀因素,但更多的對立還是信息量不夠或者信息源出了問題。大部分事實,在已出版的嚴肅的書籍裡面,都可以找到,如果系統化認真讀過,認知不會產生那麼大差異,以至於大家會就一些很容易可以考證的事情噴來噴去,這是「讀萬卷書」的意義。昨天看到一個公眾號作者,寫了去印度歸來的感受,裡面糾正了很多去之前想當然的認知,這就是「行千里路」的意義,很多事情,去看看就更明白了,否則永遠停留在自己的臆想中。

每次看新聞,總看到評論區網友炒成一片,爭吵的內容又令人哭笑不得。中國古代就有「辯論」的傳統,把當成學習和互相切磋的一種方式,不過那更多是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不是討論 A 行不行卻說 B 不行,最後就 C 問題把對方祖宗都罵個遍。

碎片化閱讀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可以快速了解新聞動態,可以快速進入很淺的學習認知過程,有效利用碎片時間,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主要是比例問題,碎片化閱讀和系統學習二八、三七的比例都說得過去,如果一天到晚都在刷 App, 那就沒救了。

俗話說,人丑就要多讀書,像讀者你這麼美麗/帥氣,多讀書難道不更是錦上添花?多讀書,讀好書,從你我做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還有隱私嗎?

TAG:IT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