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沉思人生苦與樂——劉奉禎

沉思人生苦與樂——劉奉禎

下面的部分,我們再比較細緻的觀察一下人世間生活存在的問題,內容就不限制於《西遊記》了,把四大名著綜合起來,藉助四大名著,用我們過往比較熟悉的東西來看。

1、人生所得皆有限制

那麼我們首先想一下,人最想要什麼東西呢?我們一輩子都是在得和失之間不停的轉,那麼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東西?

用現在這麼一個流行的話說,怎麼樣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別人為什麼喜歡炫呢?這就是要刷存在感,通過和別人比較,自己比別人強,來獲得一種虛假的滿足感——我過得比你好,我顯得比較成功,感覺自己的存在比較有意義,過的比你好。

一般來說,人所追求的首先是一種享樂。對於苦樂的感受,我們天生就有。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麼哭啊?肯定痛苦才哭,如果不痛快乾嘛要哭呢?所以我們生來就有一種苦樂的反應,從這個母胎里一出來,就接觸這個世界,這個環境變化太大,很不舒服,所以才哭。人天生就在意、追求這個感官的舒服與享樂,進而喜歡刺激,這是我們最自然的反應。但是感官刺激始終是有個限制的,它轉瞬即逝。比如說一頓飯再好,你還能吃上一輩子啊?吃完就沒有了。古人說,食過三寸是何物?跑廁所裡面去了。所以啊,這個感官的快感持續時間太短,怎麼辦呢?那就尋找能夠長時間持續的。什麼才是長時間的?那就是功名事業。做事業、做工程、做功績、有盛名等都可以長時間的持續下去,相比較感官而言這是長久的快樂,這是長久的存在感。總之,世人所追求的持久享受,不外乎是財富、名譽和權勢。

但是,我們從人生總體的軌跡上來看,一切所得皆有其限制。所以無論是何種成功,無論是何種快樂,仍然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無常性。古代有一首諷刺詩,比較形象的說明了這一問題:「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這首諷刺詩所講的內容就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在每一次獲得成功之後人們總是會發現,原來這一切實際上是有許多限制的,在更大的範圍上看,每一次得到都有其局限性。那怎麼辦呢?在這個基礎之上,人們又去謀劃著追求更多更大的利益,期盼著讓自己的成就、讓自己的滿足感可以更多,可以更大,不斷地去追求,永不滿足。歸根結底,一切所得都有其限制,都有無常性,但是人呢都看不破,或者說不願意去看破放下,一直沉浸在這個過程當中。

2、浪花淘盡英雄

我們更感性的來看,像《三國演義》,實際上講的就是亂世之中的宏圖霸業。對於《三國演義》我們都比較熟悉,尤其是那個開篇詞《臨江仙》,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三國演義》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什麼呢?在這部著作的剛開頭,把這麼一首感嘆無常的詞放在前面了,小說裡面明明是講亂世英雄的宏圖霸業,偏偏開頭卻先放在這裡一個很悲涼的詞,而詞的內容實際上講的就是人生無常:「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後人回顧過往的歷史,總忍不住想,這些英雄哪裡去了呢?蓋世英雄又在哪裡呢?一切的是非成敗早就隨風而去,就像這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下,早就沒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像這首詞描寫的一樣,歷史上所有英雄的整個人生的基調,都已經給定下來,再怎麼折騰,最後還是帶不走什麼。就像大家合夥唱這麼一齣戲,戲唱完就散場了,下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呢,一切沒了,這麼多的熱鬧,這樣的宏圖霸業,這麼轟轟烈烈的事情,最後怎麼樣?統統成了普通人嘴裡的故事,成了人們喝酒吃飯、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對人生感慨一下,發發牢騷。「一壺濁酒喜相逢」,一切英雄與功業,到最後就成了三五個朋友聚會的話題,弄得一壺烈酒,隨便閑聊,隨便吆喝,稍微了一掰扯,然後就結束了,所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無論是多大的成就、多大的事業,都成了別人嘴邊的一個故事,幾句話輕飄飄地就完了。所以呀,這首詞表面上看是對《三國演義》整本書定下了一個基調,實際上是對人一生的奮鬥也定下了一個基調,就是說,所有外在的努力都是無常的,若只顧著把功夫往外用,從來都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種向外追求的人生有他的價值與意義,但是這種意義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實際上逃不過生死無常。

此外,我們局外人看故事的時候,旁觀者清。可是輪到自己的時候呢,能不能看破往下呢?我們自己也是不斷得到的,可是看別人的時候,只知道笑話別人,當輪到自己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有幾個人不想去追求所謂宏大的事業成就?因此,我們還是要面對自己的貪慾,還是要學會與自己對話。

3、替天行道一場夢

我們繼續看《水滸傳》,它講的是太平年間草莽的奮鬥,草根的崛起,亦即在和平年代,社會底層努力崛起的一個縮影。我們綠林英雄常說的知道的四個字——替天行道,梁山好漢的的一個宏大目標就是要「替天行道」,想要這個社會更合理。但是《水滸傳》的開篇詞,也比較好玩。這個流傳度就沒《三國演義》的那麼高了,但也很好,先看前半部分:「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並後帝,分真偽佔據中州,七雄繞繞亂春秋。」

「試看書林隱處」,有很多才華的人,風流的人,都隱居了,做隱士。「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隱居之後,不再理會人世間這麼多功名利祿,不再理會這麼紛紛擾擾,整天幹嗎呢?「裁冰及剪雪」,就是指以文學、曲藝啊等項目自娛自樂,實際上就是讀一讀愛看的書,聽聽小曲,寫幾首詩,做幾篇文章,自娛自樂。

「談笑看吳鉤」,吳鉤是什麼東西?一種兵器,在這裡代指的就是戰爭,人世間的紛爭。「評議前王並後帝,分真偽佔據中州,七雄繞繞亂春秋」,人世間就是有這麼多的紛爭,無論哪個時代,都是不斷地爭名奪利,要統一天下啊,自己當皇帝啊。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權勢的人整天鬥來鬥去,你罵我是偽帝,我罵你是偽皇,爭鬥不休,都拚命要佔據核心區域——「中州」,就是天下的中央,皇帝在中啊,佔據中央,佔據中原,稱王稱霸稱帝,各種你死我亡的紛爭,大家爭來爭去,要當皇帝,所謂社會上才總是會有各種混亂。

下半部分:「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就是說一切實際上都是無常的。歷史上每一個王朝,其興起興盛、衰落消亡就好像什麼東西?就好像柳樹的枝條一樣,很脆弱,一折便斷。而人的一生又像是什麼?虛舟,就是飄在河上的船,沒有人操控,空蕩蕩的一艘船。一艘無人駕駛的船在水上飄著,它能不能在自己做主呢?不能,風往哪吹,它往哪飄,水往哪流,它往哪去,所以這就是身如飄萍啊,命如草芥。就像是我們常聽說的那麼幾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有幾個人能夠說了算、作得主呢?我們有幾個人不是身不由己的呢?全都是「身世類虛舟」,各種不得已,各種身不由己,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統統如此。

所以呀,在這個身不由己的紅塵俗世中,「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無數的人想要成名,有名自然就有利,又有無數的人不想要名利,想超脫出來。只是觀古覽今,出路難尋,「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講的就是世事變換如滄海,時刻在變,實際上講的就是諸行無常,無常始終都在,世事變幻莫測。

「訝求魚緣木」,訝就是驚訝,「求魚緣木」就是緣木求魚,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大概內容是講有個人想抓魚,他到哪裡去抓呢?爬到樹上,緣木就是爬樹,這裡是比喻顛倒混亂。「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嘲笑別人混亂顛倒,而自己想找一個避風塘、安樂窩。需要注意,「窮猿」的窮不是說沒錢了這個窮,它還有另外一個含義,指是人的社會處境不好,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生活處境不太好也叫窮,所以「窮猿」是形容人的處境比較糟糕,就好像是猿猴被獵人追趕,危在旦夕,需要馬上找棵大樹爬上逃走,這樣才能保全性命。「擬窮猿擇木」是表示就像這個被獵人追的猿猴一樣,要趕快找一個高大的樹木躲起來,趕快找一個安樂窩啊。

要找安樂窩,可是結果又怎麼樣呢?「恐傷弓遠之曲木」。可是呢,心裡又比較擔心,擔心走錯了地方。「弓遠之曲木」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比喻人如同驚弓之鳥,驚弓之鳥的特點是只要看到彎的東西都害怕,彎曲的東西看著都像是獵人手中的弓,它總以為是弓箭要射擊它。受過傷的小鳥本來要找棵樹停下來歇歇的,可是看到彎曲的樹木就害怕,不敢靠近,因為這個彎曲的樹木讓它聯想到弓箭,又嚇得拚命的跑,正如蘇軾那句名言:「揀盡寒枝不肯棲」。十分渴望找棵樹做一個安樂窩,但是又擔心這是不是一個要命的旋渦?飛來飛去停不下,到底哪個地方才能讓自己停留呢?尋尋覓覓,卻無處可去。這個話題,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可以對應佛教所說的「三界之處,無有一樂」,尋遍九天十地,沒有一個真正安穩的地方可以長久停留。

無處可去,桃源難覓,現實又如實讓人苦悶,如何是好?「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這個問題沒法解決,苦悶不已,那就只好借酒澆愁,且貪圖之一時之快,喝小酒,聽聽小曲,頭疼的事先放一邊去,今日樂來今日樂,明日愁來明日愁。

因此啊,《水滸傳》的開篇詞表達的是一個很無奈的人生,想脫離人世間的紛紛擾擾,但是卻發現無處可去,能逃到哪裡去呢?即使是隱居了,還是一肚子不甘心,一肚子的無奈。所以「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講的很清楚,本來嘲笑別人,自己想要逃到一個安樂窩去,但是偏偏卻發現無處可去,所以這是極度的無奈,極度的失落,逃都沒地方逃。

《水滸傳》裡面人物的奮鬥史,我們都知道了,大家都義字當先,要替天行道。可是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要替天行道的人,先成了強盜。所以梁山聚義的英雄好漢,說不好聽的,就是上山當土匪去了。本來要替天行道的人,先當強盜,再當土匪,再要殺富濟貧,可是最後成功了沒有呢?結局我們都知道,終究是一廂情願,猶如白日做夢。而《水滸傳》後面,其實也有一些詩專門來講:「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是說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將該上天的上天了,該入地的入地了,中間剩下什麼呢?只剩下老百姓的紀念和想念了。英雄好漢奮鬥到最後,該上天的上天,該入地的入地,一句話,都死掉了,最後只剩下後人的懷念。大家為什麼懷念呢?因為社會還是沒改變,還是老樣子,還是那麼讓人無奈,大家希望有人能改變。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然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他們的目標是要消滅貪官污吏、要替天行道,還世人一個朗朗乾坤,可是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呢?讒臣賊子依然好好地,依然充滿了人間,所以這才是最諷刺的,他們拼了命也想要解決的壞人根本沒有解決掉,一切照舊。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這個鴆就是毒,有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劇毒,古人就用這種羽毛放酒里,使其變成毒酒,然後餵給別人喝,把別人給毒死。這句詩就是感嘆,如果早知道最後的結局是被人用酒毒死,埋到土裡,還不如向范蠡學習,早早隱居去算了。折騰半輩子,還被自己的好兄弟給出賣了,被人給毒死了,這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我們想想《水滸傳》結局裡面,誰是被酒毒死的啊?黑旋風李逵。李逵始終是宋江最堅定的支持者,為他拼死拼活,特重兄弟義氣。但是最後李逵被宋江用毒酒給毒死了,因為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被賜毒酒,而他知道自己死後李逵一定會造反的,與其後面有麻煩,不如先除後患,索性騙李逵喝毒酒,然後再道出實情,這樣把李逵給毒死了。所以早知道這樣拼死拼活的,披肝瀝膽的,被別人活活地毒死了,還不如像范蠡一樣,早早地隱居去算了。

那麼再看最後一句:「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所以弄來弄去,只剩下一個事迹讓別人懷念,讓後人憑弔,折騰來折騰去,還是一場白忙。

4、紅樓一夢終要醒

我們再看《紅樓夢》,它所講內容,無論是榮華富貴還是兒女情長,終究是紅樓一夢,鏡花水月,所以裡面那麼顯赫的家族,一切的富貴榮華,最後還免不了家破人散。在這本名著的前面幾回有關於本書主要人物的一些判詞,很有有意思。

比如這首《終身誤》,實際上就是三個人感情之間的糾葛。「都道是金玉良緣」,這是講寶玉、寶釵的結合比較符合大家的期望,符合家庭利益。「俺只念木石前盟」,可是寶玉心裡始終牽掛著黛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雖然寶釵亦是大家閨秀,又是賢妻、美妻,學識與教養都挺好,可是寶玉心裡還是不甘,總想著那個逝去的人。「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這就是描述人的這個心理,還是在感情上的「貪」。什麼是齊眉舉案呢?指的是妻子特別的賢惠,這是古代的一個典故,代表特別賢惠、知書達理的這個妻子,縱然是很符合社會價值的規範與大眾的心理要求,可是男的心裡怎麼樣呢,始終想著另外一個人。現代社會,不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肉體出軌,太多了。在這一點上古今都一樣,「到底意難平」,還是心裡不滿足。

另外一個《聰明累》更直接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各種算計各種追求,到最後,還是逃不過家破人亡。正如那句俗語所言,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千算,而天只一算。

我們繼續看這部分最後一首判詞,《飛鳥各投林》:「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名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又是一個譬喻——冬天茫茫大雪,食物難覓,當地上忽然有食物出現,便吸引了許多鳥過來吃,聚集在一起十分的熱鬧,各種爭搶追逐。但是到了地上的事物都吃盡了之後呢?這些鳥都飛走了,各安天命,各奔東西。這就影射人們對名利的追逐,雖然人們因為某種原因都聚集在某個地方來了,好像也很熱鬧,但這種熱鬧終究有散場的時候,就好像這麼多的鳥把地上的食物都吃完了,各走各的,所以最後還剩下什麼呢?只有白茫茫的大地,前塵往事皆如夢幻泡影,事如春夢了無痕。

所以,《紅樓夢》的結局是,在家破人亡之後,賈寶玉跟著一僧一道修行去了,不再留戀世俗的種種。紅樓夢,紅樓夢,紅樓一夢,夢醒無蹤。小說裡面講的這些悲歡離合,這些榮華富貴,這些兒女情長,到最後就像「食盡鳥投林」一樣,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聚集在一起,熱鬧了很久之後,死的死,逃的逃,出家的出家,所以這就是最後的結局。有人把紅樓這樣解釋,三界火宅,這個房子著大火的時候,就通紅通紅的——紅樓。這麼來解釋,也比較有道。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解釋,《紅樓夢》的前言後語、前因後果大體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充滿著對人生追求、人生根本意義的深刻反省。

我們思考一下四大名著隱含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充滿了對人生、對社會的種種感慨,反省人一生辛苦到底有什麼長久的意義,到最後又能剩下來什麼呢?如果勉強劃分一下深淺的話,《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可以往前放,代表人們初始的目標與經歷,追求宏圖霸業,試圖從「草根」的種種奮鬥中逆襲崛起,然再在經歷《紅樓夢》裡面的榮華富貴、兒女情長,最後發現不過是如呂洞賓那般黃粱一夢,了不可得。經歷過種種幻滅,對人生看的比較透了,夢醒時分,然後進入《西遊記》的境界。像《西遊記》首先就把無常的問題提出來了,然後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追求人生長久的意義與價值,這就是修行的最初發心——出離煩惱,解脫生死。

因此,修行的動力足不足,首先取決於我們對人類社會、對人生質量的觀照深不深刻。如果觀照的不夠深,還不夠透徹,一定會出現這個修行力量不足的情況。只要發現修行動力有點不足,那一定是出離的力量不夠強。不是沒有出離心,是出離心不夠強。出離心不夠強,才會對周圍的人事糾紛、自己的得失才會這麼在意。如果真的考慮到生死無常的問題,一心追求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的閑工夫來計較具體的是非得失呢?不會再那麼計較誰誰背後又說我閑話了,某某某欠我的錢還沒有還呢……一定是這樣子的。

5、人生好了皆無常

我們再看《紅樓夢》裡面的兩首詞。《紅樓夢》的開端先講了一個很奇幻的故事,然後轉到甄士隱,所以甄士隱諧音真是一個隱士,真是一個隱者。《紅樓夢》第一回借一僧一道之口給人們來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隱聽了之後,馬上曉了人生無常,於是修行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上的人都知道當神仙好,做神仙十分逍遙快活,可是往往到頭來,心裡還是牽掛著這些功名權勢放不下啊。這句話就是在提醒人們思考,這古今的將相在哪裡?最後都到土裡去了,而時間一長,後人也逐漸把古代這些將相都忘掉了,黃土埋英名。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人的另外一大特性就是拚命的聚集錢財,錢財聚集的越來越多越好。我們想想《西遊記》裡面的豬八戒,具有什麼形象特點?他手裡扛的是什麼工具?扛的是耙子。為什麼扛的是耙子,而不是其他東西呢?那耙子有什麼特點呢?用耙子啊,都是往自己身邊摟,往自己這裡聚。我們往往都是嫌錢少,沒有幾個人嫌錢多吧?所以整天的還是遺憾啊,總覺得錢還是太少,還不夠多。那什麼時候多呢?自己快要死的時候最多,死的時候就達到了這輩子的最大量。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這是說夫妻恩愛也難持久,男的死後女的改嫁之事常有。安慰點說,死後改嫁還是好的,碰上類似武大郎潘金蓮的事更不能好過。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兩千多年來一直要講孝,要人孝順,而實際上真正能達到這種標準的,被稱為典範的,能有多少呢?是不是這麼一個問題?像日常生活之中,還有這麼一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如果是長期的卧床不起的病,讓自家孩子來伺候,然後按照孝的標準來一一對應的話,估計是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因為既需要整天在床前伺候,還需要出去工作賺錢呢。這還是好的情況,能認真的來侍候,我們看各種新聞報道,不孝不順的多了去了。

這是《好了歌》,然後甄士隱聽了之後,馬上就領悟了,原來人生一切所得皆有限制,世俗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充滿了種種的問題,人不能這麼渾渾噩噩的活著。他想通了這些,就做了一下回應,對《好了歌》作了一個詳細的詮解,我們大略的學習一下。

「金滿箱,銀滿箱,輾眼乞丐人皆謗。」就是本來很有錢,滿滿的全是金銀,但是人世無常,從富翁變成乞丐的多得是,這樣轉眼之間從富翁變成乞丐,大家都會嘲笑、看不起他,所謂「笑貧不笑娼」。這裡的「謗」指的是侮辱和嘲笑,社會上好多人的一般心理都是瞧不起有錢人,具有一種仇富的心理,人們為此創造了一個聽起來很有正當性的詞「為富不仁」,好像只要是有錢的都是壞人。可是反過來呢,人們對沒錢的、貧窮的還是看不起。所以一般人的針對乞丐都是看不起的,乞丐都是普遍被人看不起的,人們偶爾的發一發善心掏點錢來顯示一下自己的慷慨大方。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整天看別人活的不好,笑話別人沒好運,可是哪想到自己命也不是多好,一堆問題在後面。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訓,指的是什麼呢?可以理解為家風家訓,對子女好好地教導,好好地訓導。雖然如此,這也保不準以後子女還是會出現什麼問題。強梁,古代將強盜稱為強梁,這是說再怎麼盡心儘力地培養兒孫,還是保不準裡面出現「壞人」。富人家庭裡面有,窮人家庭裡面一樣有,什麼家庭裡面都有可能出現「壞孩子」,惡人都有可能出現。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古往今來人們普遍認為,找對象的時候,應該挑一個門庭好的。尤其是古代嫁女兒,要挑什麼樣的人呢?像今天一樣,要找一個富二代或是官二代。膏粱代表肉食和細糧,古代只有富貴人家才能這樣,所以這裡「膏粱」代表富貴之家。「擇膏粱」就是選擇富貴人家來結親,想讓女兒去享福的。可是家道中落而敗亡的事情太常見了,那女性往往避免不了一個結局,就被賣到妓院裡面去了。像古代往往有一個判罰——抄家,男的往往淪為奴隸,女的直接賣到妓院里去了,這是官方行為。這句話是講再怎麼防範,還是保不準出現意外情況。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做官,總覺得自己的官位太小,那怎麼辦呢,使勁地巴結上司,貪污受賄等等,越爬越高,但終究有出問題的時候,最後,反而關進大牢里去了。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昨,是代表曾經,過去老是覺得自己身上穿的是「破襖」,不是名牌,料子不好,做工差,感覺這樣的日子過得真難受。這個「寒」,不單單是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所以拼了命的要做富貴之人。可是當他真正做了富貴之人之後,又覺得穿這件官袍不易,太不自由了,生活同樣很難受,比如做到宰相,伴君如伴虎,覺得穿這件蟒袍還不如不穿呢。

「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這就是說人世間的生活,人們乾的最多的事情都是這樣子的,一心要追名逐利,得不到痛苦,可等得到了之後發現並不像當初想得那樣美好,只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於是一條道走到黑,缺乏對人生根本意義的反省與覺察。「認他鄉是故鄉」,就是人在五欲——財、色、名、食、睡,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裡面,都想著在這裡安家立業,有幾個人會想著要超越它而追問人生的根本意義呢?都把這五欲當了家,真是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為他人做嫁衣裳,也是我們常用的話,一個貧家女幫別人做衣服,她經手的衣服有的是很高貴,很華麗的,富貴人家做的那種嫁衣,肯定是很好的。這個貧家女辛辛苦苦地把衣服做好,自己也喜歡的不得了,但最後是人家的,自己呢只是過過手癮,眼巴巴地看別人拿走了。聯繫我們之前講的內容——財富、權力、榮譽都是排他性的,都是有競爭性的,及身而止,不可能長久地屬於某一個人。所以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也只是過過手癮,銀行裡面錢再多也只是過過手癮,怎麼可能長久地屬於某一個人呢?不可能的。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再看兩個歷史故事。

第一個是法國的,瑪麗·安托瓦內特,被人們稱為斷頭皇后,本來是奧地利國王的女兒,在15歲的時候,政治聯姻嫁到法國去了,嫁給了路易十六,當時路易十六還只是王子。但她發現生活並不和諧美滿,後來她終日沉迷於打扮、跳舞、賭博中,耗費巨資建行宮,比較類似於隋煬帝,就是怎麼享受怎麼來,還時不時的干預朝政,被人們稱為「赤字皇后」。所謂「赤字」就是國家沒錢了,賬面上的收支不相抵,全是虧空,相當於借錢做事情。但是當時社會矛盾太嚴重,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把所有的矛頭都對準了路易十六夫婦,認為這兩人是罪魁禍首,這兩個人最終的結局是當眾被砍頭。對於這位斷送王后,有一句話總結比較到位,奧地利的作家茨威格在小說中評價說:「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個年輕,不是肉體上的事,更多的是指在心理成熟方面,在心態上太年輕、太小孩氣了,所關注的事情都是享受五欲之樂,所有的追求是以享受為中心,可是從來不明白,所有的享受暗中都有相應的代價。而人們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享受,不管不顧的去追求,「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而當發現時也早已晚了,最後當然付出了沉重的甚至是無法承受的代價。

另外一個例子,是中國著名的人物——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後來做到了丞相。那麼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國家,始皇帝,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天下,他一個人獨尊,在這麼一個制度之下,做一個宰相,就是他個人權勢到這個地步了。在《史記》裡面記載,他對人生有過兩次沉重的感嘆,可稱之為「老鼠之嘆」和「黃犬之嘆」,這二者成了他一生的寫照。

我們首先看他年輕時對人生的一個感慨:「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上蔡是河南南部駐馬店附近,李斯年輕的時候在當地一個縣衙做一個小職員,好歹也個是公務員。他上廁所的時候看到裡面有老鼠,通過觀察發現老鼠吃的都是污穢不堪的東西,而且一旦有人或狗走到廁所附近,老鼠就嚇得四散奔逃。「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栗,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後來有個機會李斯到倉庫去,發現倉庫裡面也有老鼠,但是倉庫里的老鼠狀態很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吃的很好,吃的就是倉庫裡面儲存起來的糧食,而且它住的地方都是很高大的房子,庫房一般是沒人去的,所以這裡根本沒有人或者狗的打擾。通過對這兩處老鼠的觀察對比,李斯很受觸動:「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所以李斯發出了這麼一個感嘆,就是人與人賢能或者平庸的差別,就好像這兩種老鼠的差別,關鍵在於所處的位置如何,換言之,賢達還是平庸的差別關鍵在於自己所在的平台高下。廁所的老鼠與倉庫的老鼠,真是天壤之別,那我李斯要如何自處呢?所以李斯就立下了雄心壯志,一定要找個好平台,出人頭地。他不是秦國人,就觀察哪邊比較好,後來就跑到秦國去了,幫助秦國始皇統一天下,實現了他年輕時的理想,成就一番功業,做了人上人。

但是好日子始終要到頭的,後來秦始皇去世了,秦始皇的二兒子胡亥當了皇帝,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趙高,是玩弄權勢、搞陰謀的一把好手。我們有個成語「指鹿為馬」,就是趙高搞出來的,可以看出趙高這個人比較奸詐陰險。趙高比較獲秦二世的歡心,他就想著要獨攬大權,大臣李斯便成了他最大的障礙。那怎麼辦呢?設計陷害他,也成功了,李斯全家以謀反的罪名被捕,最終的結局就是被判處在鬧市當眾腰斬。在臨行刑前,李斯看著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也要一併被殺,悲痛欲絕,又發出了一個十分沉痛的感慨:「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這是感嘆,想要和自己兒子再一次牽著家裡的黃狗,一起出上蔡城的東門去打獵,連這麼簡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了,永遠也沒有可能了。這就是他人生最後的一個感嘆,輝煌了大半生,到最後是這麼一個結局,想要過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享受普通人的天倫之樂,都成了一種奢望。

在這個話題的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用「圍城」兩字來形容,可以說生活當中處處都是圍城。普通人總想要大富大貴,要平步青雲,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有,普通人佔有的資源太少,總想佔有更多的資源。而這些富貴之人,他們生活的是不是一定平安富貴?答案是否定的,富貴之人的生活也很痛苦,面臨著各種動蕩,爾虞我詐,尤其是財產繼承問題。歷史上發生了太多這樣的事,要繼承財產,繼承某個官位、職位,各種陰謀、各種暗殺等等。所以當富貴之人面臨這麼多甚至沒完沒了的動蕩傾軋的時候,他們會羨慕什麼呢?還不如過一種平凡的生活,享受一下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幸福,而結果往往是想過普通人的日子卻根本不可能。所以這就是人世間的一種循環,另一個輪迴。平凡的時候,總覺得生活不自在,老想著大富大貴;而當人真正大富大貴了,卻發現有種種的限制,失去了原本許多很珍貴的東西,於是又有很多人想著要歸隱山林,要過普通人的日子。為什麼說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問題是,出了這個困境,還有其他的困境呢。所以在人世間是一次次的想要追求,又一次次的想要跑出來,然後再一次次的尋找新的目標,繼續折騰。我們對這種情況做一個總結的話,就是無論什麼樣的得到或者是失去,我們最後都會發現面臨一種困境—— 這一切一定會有一種限制,限制對我們言便是痛苦。一切所得皆有其限制,更何況失去呢!只有真正的經歷過這種得到和失去之後,真實地認識到這種孤獨感或者荒誕感之後,才會有這種切切實實的出離—— 一定有打破這種渾渾噩噩的循環模式,這種循環實際上就是一種輪迴,一定追尋人生的真正意義,弄明白生命的本質。

沉思人生苦與樂——劉奉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格物致知,回歸自性
龐蘊居士一家人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