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作者: 陸一飛

中國書法的美,最美在率真。在於書家心性的直接流淌。書作是書家內心世界的外化,怎麼樣的心便是怎麼樣的字,「字如其人」四個字說得明明白白。天真爛漫的心、率性直達的心,不用意識的直覺,流露出來的真性情,便是率真的美。

雄渾、朴茂、磊落、亮堂,粗而不野,霸而不燥,恣肆變化中的晶瑩和潤澤,如鳳凰飲朝露般的流光溢彩,這豈不是秦漢時先人們的心法?君子堂堂、至大中正,又怎麼不是古賢們常常說道的「劍膽琴心」?「意與古會」,汲古為新,深入古人的心田,心心相應而任運自如,會的是前賢們的深心一片。

傳統的書法形態上的轉折以唐代為界,之前西周、春秋、戰國,直至魏晉南北朝,整個書法的形態是璀璨多姿的、豐富的、充滿創造力的、美輪美奐的、充滿外拓和張力的,生生不息中充滿了變化,天性的流露,至美的宣洩,如同先民們活躍的思想意識,是充滿鮮活和希望的。

書法的美,是書家的見地、功夫和境界的一合相。書法形態多樣,書法語彙的豐富多變,正是創造力和自信心的表現。

追模前賢、積健為雄、超以象外是書法學習的必由之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可以依樣臨摹,亦步亦趨,也可以注重用筆的取法或空間結構的移寫,更可以在氣象上的比肩,直取神采。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顏真卿《乞米帖》 約書於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書,信札。36.5×16.5厘米。

唐代書法轉向崇尚法度的時代,規範、勻稱、點畫的刻意經營和周到,「法」籠罩了一切,森嚴、標準,一切都在範圍中被遵守著。之前書法的達意、述懷、表心跡、淋漓痛快逐漸變為更加的實用,法無定法而至筆筆有法,成為巨大的分水嶺。

真正的古法還是運筆時的八面出鋒,並不是點畫的周到和刻意,而是隨機的收放和揮灑,瞬間毛筆的打開,瞬間毛筆的回收旋轉。書寫時的「起勢」之妙,「平移」之妙,毛筆鋒面的隨機切換,動能勢能的不斷轉換,八面出鋒、生機盎然、變化無窮,充滿了創造力。當下一念的無住,揮灑時整體氣象的把握和流露,結合著豐富多變的動作而成為可以表達出來的一合相,元氣淋漓,堂堂直露而隨性生髮。因為不是壁壘森嚴,所以人是可以走得進去的,是可以把心安放在那裡的,是可以同呼吸共感受的。這樣的美是一定有生命的,有情致的,是活物。

對毛筆的自由把控,開發毛筆的筆性,對線條、墨法、水法、空間張力、厚度的多樣性探索,這才是書法真正的基本功。藝術表達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創造力的展現,筆筆有古人法,筆筆又現自家法。

書法依賴著毛筆來表達書家的能力、胸懷和情思,每支筆都是個獨立的生命體,藝術家對筆性的了解和充分運用,是能揮灑自如的前提。將原本具足的筆性發揮出來,因勢利導,物我相應。紙也一樣,要把不同紙的潛在性格充分表達出來。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夏承碑》拓片選 上海博物館藏本

書法歷來注重筆墨的純度,書法藝術其實就是開發筆墨無限潛能的藝術,新的筆墨語言,新的境界氣象,是中國書法永恆的追求。不同筆的筆性,不同紙的紙性,水法和墨法的並施,再加上書家稟性作為主宰,書法藝術語言的多樣性、豐富性源源不斷地可以表達。筆墨像人的聲音一樣,他們有各自的特性而互不相同,中國書法的點、線、空間就像受過訓練的聲音,都有特別的表達方式,每個書家都有自己特別的用筆方式和線條特質。

書為心畫,揮毫時情懷和風姿隨筆蕩漾,瞬間即變,隨機生髮,電光石火間變化縱橫,落紙雲煙,超越固有的時空,受用至樂的審美愉悅,這才是真性情的渲淌。

以文字內容的境界引發創作靈感,並以作品的境象來呼應和表達所書文辭內容的境界,詩性之美含藏在作品中共同傳遞出來。

大凡書家,常常會說道「意在筆先」,其實意在筆先的意義,是書寫時的空卻一切,固有思維、固有的觀念、固有的程式、固有的方法、固有的藝術語言,乃至固有的境界的瞬間拋卻。因為沒有了固化的一切,下筆時便是生面別開,時時新而日日新。

捨棄一切觀念,才能進入真正的書寫狀態,無心恰恰用,用時恰恰無。而不是抱著堅固的固有的技法和固有的境界程式化地去書寫,寫出來的永遠是故我,不會是心靈之花。

大道至簡,用筆屬於技法層面,過多追求技術的豐富變化,往往會損傷精神氣象的流露,磊磊落落、堂皇之氣,直接流淌。守拙、返樸、真心呈現,這是現代人太需要的回歸本真的精神。

書法的過程應是不斷放下自我,不斷凈化本心,不斷追求超越的過程,無住生心,無定法,無定則,「無」便是超越,「無」便是升發,「無」便是一切的可能,成為創作的源頭和靈山。縱筆自如,萬松從容,揮毫濡墨由心而發,心手雙暢而至心手雙忘,綿綿密密中令人專註、清明。振迅天真,無掛無礙,令一切回歸當下,如行雲流水,一切從清凈自心中流露,凈念相繼,乃至無念。提筆時的第一念便是直覺,不安排,不做作,不思量,不加思索的美,往往作品是最鮮活的,沒有程式和障礙。

甲骨、金文、篆隸、北碑、魏晉竹木簡、草隸……這些書體,都在唐人之前,自由、奔放、靈動、古樸而無拘無束,變化多端,神采飛揚而不拘泥於固化的點畫、間架,縱意所如,一派真元。那個時代的先民,活潑生動的一面盡在其中淋漓,如山花遍野,空谷幽蘭,是何等的天真,是何等的美。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今月曾經照古人——談書法的美

戰國晚期 湖北雲夢睡虎地黑夫與驚家木牘

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線和點線的用筆,古拙綿厚、靈動活潑的書法線條作為基調之線,洒脫、隨機、不均衡的至雅,卻以「拙」和「潤」作為情懷和底線,應機的大開大合,應機的起承轉合,心手合一處呈現的是這個紛亂緊張的世界中,人心應該嚮往的燦爛和純真。

中國印章的最高峰無疑在秦漢,恢宏的氣度,君臨天下的包容,璀璨多姿的變化,在方寸之間淋漓盡現。秦漢印的氣象,其實就是當時中國的大國氣象。印宗秦漢,是多少印人的追求和夢想,但是,是否有一顆與之相呼應的心,有一顆通天貫地的心,決定了印家是否可以真正的「出秦入漢」。印章是那個時代的信物表徵,它一定是與這個時代相吻合相匹配的氣度。書法和印章一樣,格局和境界是永遠的追求。

先民們創造了璀璨的書法文明,成為中國的核心文化元素,是中國人基因中揮之不去的鄉愁。

如今,至美的書法藝術卻越來越走向偏遠,曾經的主流文明正走向冷酷的保守之中,固化的意識和文化思維模式,讓書法這個中國文化的核心基因,變得無所適從。

書法將何去何從?

書法的當代性思考,書法的跨界思考,都一一擺在了我們面前。

當書法不再具有實用功能的今天,書法的純粹的審美性和情感的抒發,幾乎成了書法的全部。創造新的筆墨語言,創造新的境界,創造出鮮活而感人的作品,將傳統書法中的用筆、結體、空間視為創作中的元素進而重新組合,處處有古法又時時出現新的自由之境,融會而貫通。

將書法創作和相關的藝術創作與這個搖曳多姿的時代相呼應,讓書法成為這個時代的審美需要,將上古書法真正的古意與這個時代相融相生,讓書法藝術的語言成為和生活的相關,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書法走向生活,走向人們的日用。

今月曾經照古人,要有與天地同進退、共千秋的心,寫出與古賢相輝映、與時代相輝映的自由的天空,中國書法的美才能永恆。

2016年穀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書貴靈性 妙取本真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特點之三行書的結構和章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