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日俄戰爭力挺中立,坐收漁翁之利

袁世凱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日俄戰爭力挺中立,坐收漁翁之利

原標題:袁世凱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日俄戰爭力挺中立,坐收漁翁之利


俗話說「弱國無外交」,積貧積弱的晚清,面對列強入侵,包括李鴻章在內,在外交上儘管作出了許多努力,但因自身國力有限,最終仍然避免不了割地、賠款,於大局沒有太多的影響。


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津,慈禧太后西逃,在清政府與列強簽署《辛丑條約》(該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向各國賠款4.5億量白銀,分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計9.8億)之後,八國聯軍才撤出北京和天津兩地駐軍,把地盤歸還給中國。


其實,簽約賠款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重要的是清政府此時丟掉了整個東三省。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地區時,作為八國之一的俄國,向中國派遣了18萬人的軍隊,分成八路攻入中國,其中只有一路人參加八國聯軍,與其他幾國軍隊侵入北京天津,那俄國其他七路去哪了呢?他們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趁機侵佔了中國東三省,直到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俄國慘敗,東三省才歸還給清政府。從1900年-1905年,俄國控制東三省長達5年時間之久,所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前,還有一次東北淪陷,指的就是這次。


我們知道日俄戰爭是1904-1905年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場戰役,參戰雙方為俄國和日本,它的起因是日、俄兩國對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利益之爭,當然也有清鎮政府多國斡旋的原因所在(這也是弱國經常使用的外交策略)。


在1903年的時候,日、俄雙方就談過一次,但最終談崩了,於是兩方決定打一仗。很明顯,這是在主權國家大清國土地上的一場戰爭,不管是權益還是面子上,大清國這個時候都很急迫的想把俄國趕走。而且,當時俄國國內局勢不穩(後來的1917年爆發十月革命),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強盛,內部團結,還得到了英國、美國和德國的支持,因此日本戰勝概率很大,清政府也正確判斷了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取勝,按道理應該選擇站在日本這一邊。

對於中立還是出兵,大清政府也爭吵激烈,軍機處及文武百官大多選擇站在日本這邊,要求出兵收拾俄國。有一個人一直持反對態度,力挺保持「局外中立」,他就是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



袁世凱之所以堅持要保持中立,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兵力有限,當時北洋能上戰場的兵力不過七八來萬人,其中三四萬要負責拱衛京畿,剩下的只有三四萬人,打則損兵折將,甚至會喪失自衛能力;二是戰爭結束後,日本必然會提出權益要求,中國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因為大清是「中立」國家,也就是說日俄戰爭跟中國沒太多關係,是你們自己打的。不佔邊也就不存在所;三是日俄戰爭不管誰勝誰敗,在軍事上消耗的都是他國的兵力,中國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後來,大清國選擇了袁世凱的主張,宣布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同時袁世凱派直隸提督馬玉昆率兵1萬人駐守山海關,防止日俄戰爭影響關內。


日俄戰爭打了半年,雙方參戰兵力近100萬(其中日本40萬,俄國50萬),最後日本戰死近10萬,俄國近5萬,被俘8萬。


1905年,日俄雙方在美國總統羅斯福調停下宣布停戰,兩國在美國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俄國中國東三省歸還給中國。大清雖然收回了東三省,遺憾的是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條約規定:日本獲得在旅順、大連的鐵路、礦產方面多項權利,同時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現在看來,堅持讓大清在日俄戰爭保持中立,確實是袁世凱的一個漂亮的外交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來了 的精彩文章:

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創建時間比清華北大還早
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曾遭受日軍大屠殺,如今禁止日本人入內

TAG:魯迅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