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混沌與節制 | 關於一周零塑料挑戰的反思

混沌與節制 | 關於一周零塑料挑戰的反思



4

22

日地球日當天,小象君發起了

一周零塑料挑戰

,在一周內記錄自己每日產生的垃圾,並在群里打卡。很意外地有不少朋友參加,打卡的過程中大家分享了許多零塑料的竅門,也迸發了許多有意思的討論。離挑戰結束已經過去兩個星期,這應是沉澱及反思的兩周(其實是拖延寫稿的兩周……),如很多群友所分享的一樣,這並不是終點,而是開始。




1.

     

關於節制


對於我自己而言,零廢棄代表的不僅僅是垃圾的減少,背後的態度是「節制」。


發起這個挑戰,除了塑料回收效率低、對環境對動物對人體健康都造成危害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個人、也許非常沒來由的原因。最開始是經常性地覺得,這個世界上無意義的思緒、話語太多了,給人一種淹沒其中的壓迫感。沒意義的東西為什麼要被製造出來呢?它們最終哪都去不了,而是化為令人煩悶、奪走我們清晰視野的「雜」物,堆積在已有的那麼多廢物上。「節制」,便是解決之道。舉個例子,慎言,不對自己不了解的事妄加論斷,那麼令人心累的爭論便可避免——這是對我們侃侃而談發表高見的慾望的剋制,往往論戰因此而起,而討論的結果卻毫無意義,因為源頭的言論便經不起推敲。



某天晚上的混沌思緒




物理性的垃圾也是如此。世界上每日每日的垃圾成千萬噸地產生,人類當真有這麼多的需求嗎?其中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呢?前幾日在和一個朋友交流時,她說看到一個新聞稱

H&M

每年焚燒十二噸未出售衣物,以及身邊的朋友在美國的政府大樓里工作,夏天大樓的中央空調低到辦公室里的人需要帶暖氣取暖的程度——這簡直荒謬至極。消耗不必要的資源,然後消耗更多的資源去補救;產生不必要的垃圾,然後用更多的財力物力去處理垃圾。為何不能從一開始就「節制」呢?人的慾望真的如此難以填滿么?





2.

     

關於經濟


有的人會說,這是拉動消費經濟啊。你不生產這麼多東西,那多少人得失業啊。說老實話對這樣的論調我是反感的——一個產業已經存在就是它不能倒下的理由么?兩周前的我覺得,不正當、不合理的東西就應被推翻重建。拿群里的一次討論為例:


「話說,我有看過一個言論,說一次性筷子都是竹子製造的,然後東北那邊靠這個產業帶動一大批就業,而且竹子生長很快,所以我們不但要用一次性筷子還要多用。」

我們這個群雖說是零塑料挑戰群,但大家都非常自覺地有一個「儘可能減少一切不必要垃圾」的概念,即零廢棄。且不論經濟林及其一次性木製品對環境的影響如何,讓我們暫且假設這一產業瓦解,產業內的人們難道不能投身其它工作么?我就是這麼想當然地覺得有替代品。


但某天和另一個朋友聊天,她說的話讓我覺得自己非常輕率。她說現實生活中轉業並不是那麼簡單,可能種植竹子就是很大一部分人賴以生存的技能,受限於教育水平或是其它社會不公,他們很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很可能就此流離失所,

「你覺得一個制度不合理,你應該拿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來,否則不合理永遠會存在,改變無法得以推動。」


即使本科學的是金融,我還是得慚愧地說自己對宏觀經濟知之甚少,竹子的例子或許舉得也不恰當。但我想說的是,泛泛然地有個模糊的概念,是做不成實事的。現在在這裡說這些得不出什麼結果,但對我而言,這是一記敲向我基於無知的理想主義的警鐘。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儘可能地使整個社會一同進步呢?如何不邊緣化弱勢群體的利益呢?這一定是我們,作為倡導者,或是有志於社會變革者,需要考慮的事。




3.

     

關於個人的力量


即便上一段談論了宏觀經濟,我們還是不由得懷疑,個人的力量真能撼動產業么?在群友分享的感想中,好幾個人提到個人力量微小,唯有政策改變才是正路。——是的,宏觀層面的政策固然非常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個人就沒有責任。上層倡導低碳環保,建起相應的基礎設施,然而落實到個人層面大家覺得自己一人不低碳不綠色出行,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那政策又有何用呢?限塑令可見一斑。


反過來說,有些時候,自下而上或許比自上而下更有效率。

個人意識的覺醒帶來行為一點一滴的改變,行為的改變通過堅持、通過固定為習慣,又進而影響到身邊的人,這一整個過程,便是我在這次活動中最為感動的點。

每當看到群里的人在每日打卡後附言「今天開始用手帕了」,「今天沒有用塑料」之類的小記錄,我都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活動是有意義的,我們是在影響他人的。




@

裁冰剪雪:


「對我來說突破最大的就是吃飯打包開始不用塑料袋,改用自己的餐盒了。其實以前也想過這麼做,但總覺得周圍人都在用塑料袋,只有自己用餐盒會很奇怪。但第一天用餐盒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奇怪的目光,而是讚許、佩服的目光!拿著飯盒覺得自己都變萌了呢。覺得飯盒裡的飯菜比塑料袋裡的要好吃呢。


我相信即使微小的改變也會發揮大作用。雖然要經常刷飯盒,但每次刷飯盒的時候想到因為我的舉動,一隻海鳥

(

或者一隻海龜或者其他動物

)

因為塑料而死亡的可能性又小了一點,就非常開心!

另一點就是我養成了隨身攜帶塑料袋的習慣,這樣購物的時候就可以少買一個塑料袋了。


 

一直覺得行動要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希望自己可以一點點改變,然後一點點影響身邊的人,盡量不要成為地球的負擔。說不定在我的帶動下,同學們吃飯時都開始用自己的餐盒打包了,哈哈哈。期待看見一個沒有塑料袋的食堂!」




@Karmen:



「經過一周的實驗性操作,發現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塑料製品,用其他東西來替代。只是對於用紙的控制,可能需要一個更長遠的規劃。自從開始實驗以來,每天都在研究,要怎麼做才能減少塑料製品。從每天自帶水杯,再到不再叫外賣,再到不再喝下午茶,自己正在逐步減少對於塑料製品的依賴。開始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完全脫離塑料。經過一周後,才發現自己只是離開了一半。」





@

秀兒帆:



「加入這個群對我的意義在於:能夠更勇敢地分享環保理念和行動,以前的我真是發條朋友圈都會覺得很慚愧的人。也讓我對減塑更為敏感了,去超市之前都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塑料,朋友都說我有塑料恐懼症了。」







最後,想說

兩句

意識轉化為行動

的過程。

我常因為自己帶飯盒餐具代替餐館內的一次性用品,被朋友誇讚「好有毅力」。其實不然。一方面,正向的反饋很重要,無論來自自我還是他人,這一次線上社群大家的互相鼓勵與監督大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回到上文的「節制」,當自我的剋制成為習慣,一切真的再自然不過,與「毅力」再無關係。







??彩蛋:小象君們的零塑料挑戰

??








(是的筆者前六天雖然不買塑料瓶飲料但每天一個可樂罐,自省一下)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象君


特別感謝零塑料挑戰群的大家,你們都特別棒!!!





相關閱讀:


一周零塑料挑戰,小象君給你打錢啦!


你不知道你的隨手一丟,會殺死什麼










作者 | Z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在讀。相信對動物和自然的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延伸。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點擊導航欄

精彩文章

查看以下內容 }



自然保護職業 | 100個人的動物星球專訪



動物福利&動物權利 | 純素生活



農場動物 | 野生動物 | 伴侶動物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和豹子做鄰居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普氏野馬之後,世上再無野馬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