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期間為何解放軍編製為「縱隊」,卻不叫「軍」

解放戰爭期間為何解放軍編製為「縱隊」,卻不叫「軍」

1947年5月粟裕集中五個縱隊包圍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七十四師於孟良崮,令派四個縱隊阻擊國軍援軍,最終張靈甫兵敗自殺,74師全軍覆沒。在國共內戰期間解放軍最常見的作戰單位叫做「縱隊」而不是我們熟悉的軍、師、旅、團、營。作為全世界獨有的作戰單位是怎樣誕生的呢,解放軍為何不用全世界通用的編製命名部隊呢?其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抗戰勝利之後為了達到和平建國的目標各界人士齊集重慶開始了重慶談判,隨著《雙十協定》的發表中國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在《雙十協定》中規定了對全國部隊的具體整編事項,協定中要求國共雙方大規模裁軍,全國僅保留36個軍共計一百零八個師,其中國軍30個,我軍6個。

在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經過抗戰八年的壯大已經擁有了超過120萬的兵力,這區區十八個師是無論如何也容不下的。此外如果按照《雙十協定》的計划進行整編我軍面臨的將是五倍於自己的國民黨部隊,蔣介石心思可謂「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為了促成和平建國我黨還是決定按協定進行改編,但還未全面展開蔣介石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內戰,為了與國民黨反動派有所區別我軍把原來「軍」的編製改名為「縱隊」,這一稱呼一直持續到1948年11月,國民黨大勢已去,中央軍委對解放軍進行了整編,「縱隊」被改為了「軍」,解放軍這才有了「軍」的編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明奇談 的精彩文章:

蘇聯亡國之時,我國為何不趁機收復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國土
軸心國全盛時是怎樣商議瓜分世界?會師伊朗,排除美國

TAG:明明奇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