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能有多快?仔細算一下就知道了
經常看歷史劇的人應該會注意到這個情景,一個官員拿著文書,其這快馬飛奔。便跑便喊著「八百里加急」。很多人都可能覺得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日行八百里不可能?這八百里跑下去就算人能受得了,馬也受不了啊?那麼古代傳遞文書為什麼要喊「八百里加急」呢?
先說明一個情況,這裡的日行八百里並不是說一匹馬能夠一天跑八百里。而是不斷換馬換人,最後將文書送到皇帝面前。那麼就算是這樣也是非常困難的,古代的一里和等於現在的450米,那麼八百里也就是36萬米,也就是說360公里。
在唐朝時期驛站已經非常完備了,當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當時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會有一個驛站,這些驛站供給糧草以及住宿等等。如果出現了差錯,那麼輕則杖責一百,重則要受絞刑。
唐朝天寶14年11月9日,安祿山在范陽(河北涿州)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西安),兩地直線距離也有1000公里,按照古代的演算法就是2222多里地。但是唐玄宗六天之後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可以說這馬一天也要跑300多里。這期間要累壞多少匹馬呢?
據說唐朝時期最快的時候一天能夠跑八百里,八百里就是36萬米。一天要跑360公里需要日夜兼程。現在來看當然是非常方便了,但是在唐朝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需要多少人為了這一封書信奔波呢?如果一個地方耽誤了那就是延誤了軍情。如果一天按12個小時來算的話那麼古代的一匹馬就要以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進。
因為要求比較急迫,送信的人吃喝都在馬上,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因此,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是不會使用「八百里加急」的。


※乾隆遊玩看到美景,揮筆寫下三個字,狀元請求去掉一個字
※考古挖掘千年美酒,已經變成這個顏色,給你你敢喝嗎?
TAG:小郭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