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曼生十八式圖文賞析

曼生十八式圖文賞析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曼生壺」曼生設計 非曼生制,「曼生壺」主要製作人員簡歷如下:

楊彭年1772-1854,清代乾隆、咸豐時期紫砂名家。

楊鳳年1774-1855,彭年妹,清代乾隆、咸豐時期紫砂名家,款常作國形篆書「楊氏」。

楊寶年1773-?有寫作「葆年」,清代乾隆、咸豐時期紫砂名家。

朱堅1772-1830,常稱「石梅」、「石某」,清代乾隆、咸豐時期紫砂名家。

邵二泉(出卒年代不詳),與楊氏兄妹同時期的紫砂名家。

壹 - 石瓢,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通高:7.5厘米,口徑:6.8厘米

把梢印:彭年

底印:阿曼陀室

貳 - 提梁,壺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高11厘米 口徑5.7厘米

清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此壺為提梁壺中的一種,石瓢壺身渾厚拙樸,壺底有三足支撐,給人有一種懸空而穩重之感。提梁較粗,造型很別緻,作半圓形,不是取其輕巧,而是取其純拙,以與壺身相稱,整體構思細密。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曼銘。」內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壺佳題妙句,與茶的溫馨氤氳成濃郁的陶然境地,不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為指向,而且給人以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感受。

此壺由海上畫家唐雲先生收藏。

叄 - 笠蔭,壺銘: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高:7.8厘米 口徑:3.2厘米

底印:阿曼陀室; 把下印:彭年;

陳曼生銘此壺造型似夏署所用之箬笠,形狀簡樸,色澤古雅,令人喜愛。壺身銘文頗令人玩味。「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意思是:斗笠能遮蔭,得蔭去署,茶水能解渴,這對於人的需要來說是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呢?我佛既然無說,就要靠自己去思索,去聯想,由有限到無限。銘文不長,卻頗有深意,有使人深思的哲理,所以,曼生壺特別受文人及藝術家所喜愛。這把台笠壺原為著名畫家亞明的藏品,後被海上畫家唐雲見到,便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寢食不安,於是又趕到南京住在亞明的沙硯居中,反覆觀看,如此往返幾次,不忍釋手。亞明見唐雲已老,生怕出事,便慨然相贈,此壺就成了唐雲「八壺精舍」的珍藏之物。

肆 - 葫蘆,壺銘: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

高10.5厘米

清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此壺材質為紫砂,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壺腹陰刻行書銘文:「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署「曼生銘」。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壺底鈐「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陳曼生、楊彭年兩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壺,可謂珠聯璧合,「壺依字傳,字隨壺貴」,為鑒賞家視為鍾愛的「曼生壺」。

此壺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伍 - 合歡,壺銘: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

通高8.5cm

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唐雲藏

壺肩部刻行書: "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曼生銘。" 底鈐陽文篆書印"阿曼陀室",把下鈐陽文篆書"彭年"小印。

清-扁壺

陸 - 匏瓜,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

高9厘米 口徑6.3厘米

清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壺身銘:「飲之吉,匏瓜無匹。曼生銘。」 「匏瓜壺」是曼生壺中不多見的一種造型。那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七字行楷,簡潔古樸,含意費解。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曹植《洛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勤。」當年唐雲看到這把壺的拓本,才知道此壺原為清代大收藏家吳大澂的藏品。吳大澂是唐雲好友吳湖帆的祖輩。這把壺應該是吳家的傳家之寶。有一次,「大風堂」的門人、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舊貨商店看到了這把壺,就自作主張地給唐雲買了回來,成了唐雲「八壺精舍」中的一件珍品。此壺為什麼卻流落到市井?唐雲感到不可理解。

柒 - 井欄,壺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通高8.7cm

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唐雲藏

壺身一側刻隸書:「汲井匪探,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署「曼生銘」。底印陽文篆書「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篆書款。

捌 - 漢瓦,壺銘: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

玖 - 汲直,壺銘: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拾 - 乳鼎,壺銘:水味甘,茶味苦,養生方,勝鍾乳。

拾壹 - 周盤,壺銘:吾愛吾鼎,強食強飲。

拾貳 - 柱楚,壺銘:茶鼓聲,春煙隔,梅子雨,潤礎石,滌煩襟,乳花碧。

拾叄 - 石銚,壺銘: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拾肆 - 鏡瓦,壺銘:滌我酒脾,潤我詩腸。

高7.8厘米 寬13厘米

清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此壺為「曼生十八式」之一,所謂鏡瓦是以漢瓦、銅鏡取材造壺。曼生好友郭頻迦釋文:「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養分,造壺銘文作為精神財富留於人間。壺身直似瓦筒,口大、蓋平似銅鏡,嘴曲上平下圓,把外平內潤,鈕似壺身縮小之微型,基於造型法則,在變化中求統一。底鈐「楊彭年造」印款,壺身銘:「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樂末央。曼生。」據光緒《宜興縣誌》記載:陳曼生宰溧陽,聞其名,致之,曼生出新意造仿古式,鐫書畫其上,號「曼生壺」,皆彭年作也。這是文人雅士和紫砂藝人相結合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證。

拾伍 -鈿合,壺銘:鈿合丁寧,改注茶經。

拾陸 -半瓢,壺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拾柒 - 合斗,壺銘: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干掛。

拾捌 - 卻月,壺銘: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我為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風雲 的精彩文章:

TAG:紫砂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