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眾玩梗:網路社交文化需要一種儀式感

大眾玩梗:網路社交文化需要一種儀式感

註:本文首發於《龍新時報》第116期。

作者 | 吳金奉 蘇玟羽 李林

編輯 | 吳小嬌

責編 | 蘇蕊琦

編者按

網路流行梗此起彼落,互聯網發達的現如今,新梗、老梗以驚人的速度交替更換。同時在大眾傳播、媒體社交的刺激下,人們越來越把自己置身於網路媒體中,並逐漸形成了一股玩梗跟風潮流。

語言的二次加工

抖音視頻上熱刷的小豬佩奇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這句話在今年三四月份席捲了整個網路,由最初的快手、抖音短視頻平台,到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小豬佩奇」成為了人們口中響噹噹的「網紅」「網寵」。 除此之外,網上還流行著「陳獨秀同志請坐下,讓李大釗同志發言」「皮這一下我很開心」等眾多的網路用語。而這些網路用語通過不斷地應用於社交調侃之中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當這些網路用語開始蔚然成風,為了跟隨時代的潮流,眾多網友紛紛加入了一場關於玩梗的社交狂歡。

網路社交媒體中的梗,開始指的是笑點、笑話。隨著娛樂多元化的發展,梗的含義被不斷地拓展延伸,大到某個時間段,小到某個情節乃至故事中發生的搞笑片段,都能成為人們口中的梗。這些梗有的來自一些名人典故、作家的作品、影片,有的則是一些特定場合下偶然的產物,比如去年很火的「為xx瘋狂打call」,就是產生於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欅坂46」演唱會時台下粉絲集體拍掌、揮舞熒光棒的場景。

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欅坂46」演唱會下的集體「打call」矩陣

然而,這些梗並不都是一開始就風行一時。初始之時,這些梗只在小範圍內傳播,然後通過網路的傳播,打破區域的局限進而風靡整個網路。比如前些年很火的「吃瓜群眾」,它最早來源於火車上的推車售貨員,其目標對象指的是火車上的乘客。後來經過大眾富有創新性的加工,它的意思開始多元化並附帶上娛樂的色彩。再後來「吃瓜群眾」成了那些事不關己、看熱鬧的局外人的代名詞,併產生了一系列的「吃瓜」表情包。

事實上,梗並不是原本就存在的,而是以訛傳訛演化而來。在相聲小品中有一種模式叫做「捧哏」「逗哏」,意思是用一種特殊的手法來打開相聲中的包袱,不停的突轉和敘事達到高潮,給整個相聲帶來戲劇的效果。但有位台灣學者將「哏」誤聽並錯寫成了「梗」,後來以訛傳訛便有了梗這一說法。

梗這種現象最早應用於娛樂節目中,那時候梗還沒被大眾所熟知。但是經過媒體以及網路信息的不斷傳播,梗慢慢地在大眾視野中流傳並成為逐漸成為流行。微博認證媒體人四川新聞妹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梗的火爆離不開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作用,像媒體在這其中其實起了個傳達、擴散的作用,讓梗為更多人知曉。」

大眾的社交狂歡

網路上的梗層出不窮,人們在社交媒體帶來的碎片化信息中不知不覺就創造了「眾人玩梗」的網路狂歡。有些人覺得這樣反覆調侃的方式有些無聊,然而實際上網友們對於這樣的狂歡樂此不疲,心理學學者唐映紅在接受龍新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聊消遣是人們的天性之一。人們關心緋聞八卦的興趣,一定大於真知灼見的訊息,同時做無聊的事情還能夠幫助人們消解失控的不安情緒。」網路玩梗正好補充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板塊。

在如今的網路社交中,由於梗具有新奇性,潮流性和娛樂性,眾多營銷號以及個人群體會選擇應用盛極一時的新梗來吸引受眾獲得流量和關注。然而隨著梗的熱度持續上漲,用於社交調侃的梗卻間接性地創造了一種特別的媒體「奇觀」。眾多意圖轉型升級的傳統媒體也紛紛加入玩梗的行列,用梗來對用戶的閱讀感受和用戶對於信息的吸收程度做出改變。通過通俗化的梗,傳統媒體走起了親民路線,試圖改變嚴肅刻板的一面。

央視新聞朱廣權的玩梗道路

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開始採用大眾所熟知的梗來吸引受眾,而在一些人眼裡看來,梗除了是用來調侃的趣事,還是可以用來識別共同愛好的特徵,一些梗可能對於有代溝的長輩來說彷彿是胡言亂語,可是對於朋友來說便是一拍即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梗更像同類之間用來交流的信息素,不僅可以篩選出有共同興趣的朋友,還可以減少篩選時間。

除此之外,梗在人們交流的時還能夠有效簡化語言,據數據調查顯示,要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一個簡潔的梗比起一大段故事,效率更高。梗是年輕人的語言,是社會信息多元化下的概括陳詞,比起傳統的長篇大論,用梗的方式在龐大的信息流中更加清晰顯眼。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下,玩梗給人們帶來了快捷的訊息、清晰的邏輯以及不言而喻的樂趣。在傳統的價值社會、意義社會逐漸消解,演變成多元而包容的現代社會的過程中,玩梗無疑對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然而網路社會不僅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技術化的硬碟思維。隨著數據信息的不斷流通,技術的不斷改進,對於活躍於網路上的年輕人來說,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隱藏的壓力值也隨之上升,大眾需要一個休閑的環境來緩解人們在激烈競爭之下的巨大壓力,更需要一種帶有娛樂化的思維來進行社交活動,梗正好符合這一需求。

「遊戲社交」的發展趨勢

由於網路世界是瞬息萬變的,並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梗更新的速度也隨之越來越快。網路梗更新的速度只是彈指間,「點贊」過後就是「為xx打call」,還有「藍瘦香菇」「freestyle」等等,火極一時的「小豬佩奇社會人」最終也將退出潮流,當這些梗落幕的同時自然也會有新梗走馬上任。

梗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具有互聯網時代的特質。隨著信息的不斷更新,一個舊梗也會隨之被網路淘汰出局,這是當下網路時代的常態。人們熱衷於玩梗,在如今泛娛樂化時代下,用戶群體逐漸年輕化,人人都在追求新鮮、娛樂的東西,所以新梗會不斷湧現,舊梗也隨之倉促退場。

然而從大眾所必須面對的社交環境中來說,這種泛娛樂化的社交模式卻不會隨之改變。從如今的社會現狀來看,大眾媒介的作用不在局限於傳播信息,更在於通過媒體的影響力來為受眾營造一個輕鬆娛樂的社交環境,以供受眾可以通過玩梗來進行娛樂活動,打破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讓自己走出小區域進入龐大的社交群體中進行交流,就像遊戲帶來的輕鬆感,這即是大眾媒體的遊戲化社交方式。而社交媒體作為受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之一,也是眾多新梗的發源地,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遊戲化性質。

據騰訊企鵝智酷95後社交網路圖譜調查顯示,聊QQ、微信、發空間、刷微博、逛貼吧、潛水豆瓣、玩陌陌,這一套社交網路行為基本涵蓋了當下互聯網最主要的社交應用。

主要的社交平台

而在這一整套社交媒體中,年輕人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中堅力量,便是這些社交產品使用的主力軍,也是遊戲化社交的主要實踐者。而對於處於泛娛樂時代的年輕人來說,為適應信息頻率過快的情況,避免難以融入群體的尷尬處境,他們需要進行社交活動,談論共同話題,而社交媒體正好為年輕人提供了獵奇和融合的場所,進而在一種輕鬆的範圍內以遊戲的形式進行交流,而梗的流行正好是促進這一輕鬆環境的重要因素。

中傳媒平台聶潛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從如今的受眾可以看到,大眾媒體不再是一種嚴格的信息接受器,更像一種休閑的工具,所以如今網路發達,信息流通速度快,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下,信息的互動更加頻繁,由此產生了遊戲化社交的現象。大家通過一種輕鬆的娛樂模式進行互動,進行社交。」

隨著互聯網帶來的產業發展大升級,泛娛樂化正在廣泛地觸及我們的生活。大眾對於娛樂的追求也達到了空前程度。多元的社交應用和多元的群體參與到梗的生產傳播過程當中,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全民娛樂時代的「融合文化」。

作為網路社交文化,梗讓社交活動變得更具儀式感,大眾也更加享受這種簡單便捷的交流方式。而「遊戲+社交」的結合,其實是大眾順應內心渴望而生,將網路社交作為在線生活場景的延伸,讓不同群體可以在同一平台上進行社交,而梗便是不同文化、不同群體的連接。

-END-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新聞系出品-

指導老師 | 陳雲萍

總編 | 萬家凝 任禕寒

主編 | 張麗麗 蘭語文 錢越

圖片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新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微小說 她和他的城市
我想告訴你我的五一

TAG:龍新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