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幕與重生:傳統媒體的巴比倫塔,誰來重建?

謝幕與重生:傳統媒體的巴比倫塔,誰來重建?

資深傳媒人朱學東在微博上轉發了中華書局招聘兼職外校的信息,並配上一句「我行嗎」的調侃,雖為玩笑話,但這位久經沙場、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媒體最輝煌時刻的老兵,在去年離職《新京報》後再無歸去來之意。這不是個例,「又一名總編輯跑了」成為業內常態,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衝擊下自顧不暇,所謂的「救命稻草」媒體融合,也在兩微一端的簡單相加中短暫沉醉,合而不融、治標不治本,人才流失和經營虧損,讓這個行業顯示出空前的疲態。

更為全面的降維打擊,將傳統媒體逼到生死存亡的道路上,過去依靠內容、渠道、介質、受眾完成媒體的空間支撐,但互聯網迅速壓縮掉渠道和介質兩個維度,彷彿一夜之間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能生產新聞,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應聲坍塌。

很多媒體人依然在體制與機制層面糾結,而真正的「戰場」或許聚焦在技術和人類之間。這種啟發來源於這個春天裡的一抹新綠,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一絲從內在基因變革的重生動力:新華社發布的「媒體大腦」平台,把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融入了新聞製作的流程,從報道線索、策劃、採訪、生產、分發、反饋全面覆蓋。兩會開幕前夕,「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兩會輿情熱詞,生產發布首條關於兩會的視頻新聞,僅僅用時15秒,這在全球媒體中都是首次,大大顛覆了人們原有對人工智慧的想像。

這場巨變是時代送給傳統媒體的毒藥,亦是時代贈予的蜜糖。人工智慧重建巴比倫塔的速度,或許已快過所有預測。AI把人與物的延伸連接起來,更快、更准、更智能地獲得新聞線索和素材,為記者和編輯進行新的二次賦能,解放了原有低級生產力。在媒體融合的深水區,人工智慧的介入和探索給我們展開了未來媒體的場景:越來越多的智能推薦成為主流分發方式,愛看什麼需要看什麼就會收到自動的推薦;在內容生產上人工智慧將大大提高內容的豐富度和生產效率,在媒介形態上更是完全意義上的顛覆,不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媒介,有可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機器人。

另外,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衝擊下迅速解構的優勢是信息源捕獲的滯後,以往採訪媒體記者需要深入研究採訪對象、進行實地調研考察,但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就可以讓機器來理解這些文字、視頻資料,大大縮短準備的時間。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人工智慧帶來的變革,是一次徹底的、在謝幕與重生之間裹挾而來的歷史浪潮。

不止是中央級巨頭媒體對人工智慧的超前嗅覺,深圳報業集團也已感受到趨勢已定未來已來,在晶報副總編林航的一個採訪中,他直言傳統媒體轉型首先要改變觀念,將自己融入整個互聯網環境,緊跟媒體技術的變革,要比任何時候都重視技術對內容的推動。這番話不是空穴來風,據悉,他們傾力打造了一款名為「全橙智媒」的智能媒體平台,則是這種決心的落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技術,用深度學習、智能語意、知識圖譜等AI技術,做到真正懂用戶所需,這種轉型的視野和力度,值得媒體業深度思考和研究,它不是媒體變革的唯一方向,但卻是有價值、有方向的路徑之一。

都說舊職業的消亡,只是開始訊號,在新時代的巨震中,每個人都將重新判斷價值。更多的人工智慧引入了新聞編輯部,媒體的巴比倫塔有望重建,然而媒體人的巴比倫塔誰來拯救?能否做到共贏、共生、共享,是人類在進步路口抉擇的關鍵。就拿最早涉足資訊機器人的智搜(Giiso)寫作機器人來說,整合了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聚合全網信息,可以從科技、財經、體育、房產、遊戲、軍事、時政等22個領域快速寫稿,傳統媒體人如何有效利用Giiso寫作機器人更多的應用場景,並將智能工具的深度學習能力、複製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充分運用,然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深度寫作中,葆有內容的後天人腦思考深度優勢,這才是媒體人巴比倫塔的真正重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搜Giiso 的精彩文章:

超三分之一高端電視將運用人工智慧!
大反轉!Uber撞人致死系行人過錯,質疑無人車的打臉不?

TAG:智搜Gii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