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大飛機的無奈:明明更先進 卻無法與中國C919競爭

俄羅斯大飛機的無奈:明明更先進 卻無法與中國C919競爭

近日,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下屬伊爾庫特公司發布消息稱,其MC-21雙發中短途窄體幹線客機的第二架原型機於伊爾庫茨克成功首飛。據悉,第二架MC-21原型機依舊是標準構型(MC-21-300),而這距離首架MC-21-300飛上藍天還不到一年(第一架MC-21-300於2017年5月30日首飛成功)。

圖為剛拖出廠房,發動機還裝有紅色保護套的MC-21-300原型機。

乍一看,MC-21-300和中國C919同屬雙發中短途窄體幹線客機(俗稱大飛機),其第一架原型機的出廠首飛時間也大抵相近,但MC-21第二架原型機的進度卻晚於C919半年,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不過,在「發動機」這個最令國內軍迷詬病的問題上,MC-21的情況要顯然好於C919:在首台自主國產航空渦扇發動機CJ-1000AX還未裝機實測的眼下,MC-21擬定配裝的俄羅斯國產大涵道比發動機PD-14已經處於「完成」階段。

雖然MC-21原型機依舊搭載著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PW1400G系列發動機,但這只是出於進度和穩定性方面的考慮,後續俄羅斯航空企業購買的MC-21量產機型還是會搭載俄羅斯國產的PD-14。

圖為在伊爾-76LL發動機試驗平台上測試的PD-14發動機。

除此之外,MC-21還有一點較於C919有「質變」等級的進步:其複合材料使用率竟高達40%-45%(一說37%),譬如其機翼整體大部都採用複合材料高壓成型技術製成,可以說在複合材料的使用上算是非常大膽了——同期C919的複合材料使用率可能只有12%-20%,而波音和空客的同類機型也還維持著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和C919不分伯仲。

更高的複合材料使用率即意義著更輕的機體重量、更高的機體強度和更大的客/貨艙變得可以「兼得」。而從航程數據和座位數量來看,MC-21的確憑藉著高複合材料使用率走到了C919的前面。

圖為整體成型的高壓複合材料機翼。灰色部分即為複合材料。

而從商業大飛機的運營角度而言,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的經驗顯然也要比中國商飛豐富得多:不談蘇聯時期投入運營的伊爾-62、圖-154、圖-204、伊爾-86/96等生產數量龐大的民航機型,聯合航空製造集團下屬的蘇霍伊噴氣機公司(民機,現已和伊爾庫特公司重整合併)早在2007年就開始生產SSJ-100支線客機,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60架SSJ-100交付原獨聯體地區、第三世界國家,甚至是義大利CITYJET這種歐美航空公司使用,而運營SSJ-100的航司反饋,就將會成為MC-21製造和調整中重要的實證根據,這是C919所不能得到的助力。

圖為已經進入運營的SSJ-100支線客機。

但俗話說的好,百靚難遮一丑。SSJ-100也好,MC-21也罷,為融入國際航空市場,它們實質上都不是「俄羅斯純國產」機型,因此在俄羅斯遭受經濟制裁和部分禁運的眼下,MC-21的供應鏈很難說得上是「暢通」的,而相比之下,C919暫時還能從西方各供應商處進口所需的各項子部件,同時也能更方便地取得對西方國家的適航資格,而這一丁點差距,就恰好打在了MC-21的命門上。

圖為首飛中的第二架C919。

毋庸置疑,若制裁的大棒砸到中國商飛腦袋上,C919項目也會進展得如MC-21一樣如履薄冰。但是,縱觀全世界,諸如波音、空客等公司也在向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轉移供應鏈上端,這些行為都證明了:唯有推進供應鏈全球化,客機產品才能相應地擴散到全球,而不是局限在「小池塘」里撲騰出一丁點水花——這或許就是C919項目較MC-21最大的優勢,也是MC-21對C919無法構成威脅的關鍵了。(利刃/TO)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不願相信 美國再次領先 戰機配高能激光武器 徹底無懈可擊?
只因為差了一秒!韓國「亞洲第一」主戰坦克被打入冷宮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