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看著你們養孩子,連我都覺得累」

「看著你們養孩子,連我都覺得累」






圖片: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學過發展心理學的你,有哪些「教別人帶孩子」的經歷?



知友:一周二更

(400+ 贊同,知乎編輯推薦)



在我學心理學到現在,我表姐家的孩子也在慢慢成長,經常會問我一些問題,我自己也會進行觀察和分析,僅以我還有記憶的幾個片段為例進行回答。




1、分離焦慮




表姐家的大兒子在十多個月大的時候非常「磨人」,害怕和陌生人接觸,如果媽媽離開他,他就會哭個不停,這種哭鬧是哄不好的,要持續到媽媽回來並給與一定的安撫才可以。而每次他一哭,表姐就會馬上放棄離開的念頭,一直陪在他身邊。



那個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並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覺得「養小孩真累」。




後來在大學專業課上知道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里,物體離開久了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在寶寶 2 歲後癥狀會逐漸減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減輕,借著探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 3 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



在這個過度期里,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




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我會建議父母:




1)適當的協助:

對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進行知識性的教育,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嘗試。 



2)給寶寶立即的回應及安全感:

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




3)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離開時要告訴寶寶「媽媽等一下就回來,寶寶要等等哦!」並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說話,堅定寶寶等待的決心。 



4)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嬰幼兒會模仿好的行為,也會模仿不好的行為,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常有焦慮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孩子跟著仿效,例如:媽媽經常擔心爸爸怎麼還沒回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這種緊張的氣氛,也容易反應在寶寶的身上,大人必須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千萬不能:




1)威脅恐嚇寶寶

(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2)強迫分離情形發生

(例如:把寶寶交給奶奶管,自己外出,寶寶就會越來越焦慮。)




3)「賄賂」來轉移注意力

(有些父母親無法忍受孩子因為分離而哭鬧的狀況,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誘惑並無法取代安全感的來源,也會造成孩子日後的依賴性更大。)




4)趁機溜走

(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




2、二孩家庭




表姐家去年生了二胎,是弟弟,哥哥(五歲)剛開始很開心,面對新到來的家庭成員覺得很神奇,但是,慢慢地,哥哥會開始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在媽媽哄弟弟睡覺的時候大喊大叫,比如經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等等。




其實這種情況下,哥哥是在努力獲得父母的注意力,並不是他多不懂事不聽話,而是發現父母的關注力大部分都在弟弟身上之後,會想辦法在父母面前表現,如果他發現某些行為可以讓父母重新注意到他,就會一直重複這種行為,比如做一些父母不允許做的事。




所以對於二孩家庭,父母多給與頭胎一些關注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總說「你是個哥哥,你要懂事」,因為除了哥哥之外,他還只是個五歲的孩子,要多和頭胎表示出父母的愛意,讓他明白父母依然愛他,這種愛不會因為弟弟的到來而減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以後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發展。




3、孩子不專心學習




表姐家的哥哥去年在上珠心算的輔導班,春節的時候還有作業,表姐一直在輔導孩子,但是她總說孩子不專心,不認真,磨磨蹭蹭。我在旁邊看了一上午,發現,孩子不專心也是有原因的,表姐輔導功課的時候,手機沒有離手,有時候還要去看看小兒子醒沒醒,餓沒餓,有時候還和大兒子聊點其他的,比如「中午想吃什麼呀」。有的時候因為一些瑣事還很焦慮。




媽媽不專心,孩子自然也不會專心,他會模仿媽媽的行為,分心、磨蹭都是他看到的,他也會學,所以才說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和姐姐溝通之後,第二天我去看著弟弟,姐姐沒有拿著手機,專心給孩子輔導,他的效率馬上就上來了,而且也沒有不專心不認真,表現出來的學習動機更強。




4、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正月初一在祖母家,晚上睡覺前,表姐家的哥哥關了燈在床上跳來跳去,不小心碰到了弟弟的頭,弟弟哇一聲就哭了,當時嚇得全家人都慌了,趕緊開燈看看弟弟有沒有被傷到眼睛什麼的,弟弟一直大聲哭,應該是受到驚嚇了,哥哥也跑到角落蹲著,姐姐是平時看育兒的書比較多,所以沒有說什麼,但是姐夫就開始批評哥哥了「你咋這麼不懂事,你弟弟要是哪碰壞了你不後悔一輩子,一點也不聽話」。




我看著哥哥在角落裡瞪著眼睛看過來,一點也不服氣的樣子。




確認弟弟沒有傷到(用時一分鐘不到,當然嚎啕大哭沒有停止)。




我把哥哥領過來床上坐著,就說:「小姨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也不想傷到弟弟,看到弟弟哭,你也難受,也嚇壞了吧。」




我說到這的時候,哥哥才開始掉眼淚。




表姐就和哥哥說:「爸爸不是因為更疼愛弟弟才說你的,爸爸也很愛你,而是弟弟現在太小,很容易受傷,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以後玩的時候要注意離弟弟遠一點,你可以摸摸他,和他聊天,但是不能傷害到他。」




哥哥很快就表示理解,然後跟弟弟說了對不起,雖然我嘗試讓姐夫和哥哥道歉,但姐夫表示「我說不出口」,最終也沒說,和哥哥一起玩了半天玩具。




5、你不把書桌收拾乾淨,我很生氣




表姐家的哥哥每次寫完作業就像打仗一樣,桌面上的東西亂七八糟,表姐以前就會說「你桌子太亂了,我很生氣」之類的,或者珠心算錯的題目比較多,就會說「你寫作業不認真,我很不開心」。




其實這種表達方式並不合理,你生氣是因為孩子的表現和你的期望不一致,並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這樣說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本身的價值,你需要說的是「你桌子太亂了,媽媽有點生氣,因為媽媽希望你的桌子是整潔的。」只有這樣清晰的表達,才能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你想要他做什麼,你對他的期望是什麼。




大人有時候就是這樣,以為自己表達的夠清楚了,其實已經省略了很多字,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父母並不是一個水平,所以他們並沒有聽懂你要表達什麼,然後你就會繼續抱怨「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感覺想學好發展心理學最好的方式真的是養個小孩,看著小孩成長的時候,才真正體會到「原來這個知識可以這麼用」。




不過感覺反過來也成立,每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都逐漸成長,我表姐從最開始手足無措,到現在也慢慢地有些心得,她自己總在看一些和教育或者發展相關的書,而且還建了個「寶媽群」,大家每天分享育兒經驗和好的文章(還有某寶母嬰用品)之類的,我看錶姐,就感覺到養育小孩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為人父母,實屬不易。




希望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好好長大。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知乎熱門文章


沒有經歷過痔瘡手術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中年男士都在想什麼?



一件衣服值不值得買?看完幾個細節你就心中有數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事 | 哎,雖然也不是什麼大事
女生的「大姨媽」,間隔多久來才算健康?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