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田大勇 春來憶筍香

田大勇 春來憶筍香

哈哈

絲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

春來憶筍香

東坡先生曾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我雖沒有東坡先生對竹子的痴愛,但對竹筍卻情有獨衷,久食不厭,來者不拒。

老家的附近,便是大片的竹林。漫步其中,茂林修竹,萬竿吐翠,清風徐來,看著修長婀娜的倩影,呼吸著清新的氣息,聽著竹葉發出的簌簌聲,令人目明身輕,心清氣爽。每每置身其間,就彷彿脫去了凡間的塵緣,感受到靈魂的自由與身心的豁達。

在百花爭艷、萬物競長的春天,竹林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在翠綠的草地之間,一棵棵灰褐色、毛茸茸的竹筍破土而出,猶如倒堅的利劍,一叢叢、一根根,就像出征前的將士,整齊列隊,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稍大一點的,筍殼便慢慢脫落,露出了青青的桿,抽出了嫩嫩的枝條,三兩片葉子點綴其中,疏疏朗朗,別有情趣。

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竹筍就變成了高高大大的竹子,青青的竹桿,細細的竹枝,嫩黃的竹葉,清秀挺拔,楚楚動人。有陽光的日子,斑斑點點的陽光透過茂密的竹葉,星星點點滑落到地上,隨著風的起舞變幻成不同的水墨畫卷。風起時,竹葉沙沙作響,還有竹林間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合奏出一段竹林清曲,點綴著竹林的寧靜和清幽。

冬天的竹林更熱鬧。尤其是大雪過後,茫茫厚雪覆蓋之下,微微透露著生命的綠色,秀長的竹桿壓得像一張拉得滿滿的弓,竹葉、枝條上都結滿了晶瑩的冰花,長長的冰條直垂向地面,點點雪花隨風揚起飄落下來,構成了一座冰天雪地的童話世界。

因為近在咫尺,竹筍自然而然成了經常可以享用的美食。竹筍也是我最熟悉、最難忘的味道。母親做竹筍從不用任何作料,只取自家地里的大蔥,加上少許腌得金黃透亮的辣椒,與切得厚細均勻的竹筍,一起大火清炒,那種色香味俱全的家味菜不禁令人垂涎三尺。或用新鮮的竹筍,加上新鮮的豬骨,用火鍋慢燉,肉味的濃郁與筍的清新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更是兄弟們競相爭奪的佳肴。不過,這樣的日子除了節日之外,並不多見。

父親母親知道我喜歡吃竹筍,每次回老家,必為我準備上一道筍菜。他們總是早早出去挖竹筍,漫山遍野地找,甚至翻山越嶺,不辭辛勞。為了等我們回來吃一口新鮮的竹筍,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把平時挖到一些竹筍用沙土深埋,細心地保存起來,聚少成多。等我們回到家時,就把大大小小的竹筍挖出來,滿滿當當堆了一地。直到父親離去,這樣的美味也就漸行漸少了,此時此刻才發覺父母的愛才這樣讓人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閑暇之餘,我也與弟弟們一起荷鋤提筐,弓身細察,在竹林四處挖根刨底地尋覓一番,每次或多或少總有些收穫,應付著打一頓「牙祭」。儘管再也不見小時候兄弟們風捲殘雲、爭相上陣的吃相了,但這種家的味道、久違的親情直叫人胃口大開,吃得肚圓面赤才落下筷子。

唐朝李德裕有一首關於竹子的詩,「野竹自成徑,繞溪三里余。檀欒被層阜,蕭瑟映清渠。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生命中遇到的很多事、很多人,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很多人,直到轉眼遠去,才知道不可或缺;很多事,直到風吹雲散,才知道心存挂念。時光真的很單薄,什麼都很輕,風一吹,我們便散了。今天,我們能共享天倫之樂、嘗家的味道;他年明日,斯人漸遠,誰為我守候一盤清香美味、誰與我共享這人間的佳肴?

作者簡介

田大勇,湖北黃岡人,1979年12月生。以新聞寫作見長,先後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發表稿件數十篇。愛好散文寫作,在各類雜誌、網站發表散文30餘篇。

絲路

敬請關注

絲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與詩意相結合的文體。絲路新散文,歡迎一切有格調、有情懷、有溫度的文字。優秀稿件將在《絲路新散文》雜誌刊出。

投稿郵箱:

主編:柏峰

執行主編:雲起

編輯:李維剛

校對:周伶俐

絲路新散文

一個有情懷的公眾號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記得這個精彩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新散文 的精彩文章:

凌代瓊 柬埔寨印象
游歐洲之羅馬走筆

TAG:絲路新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