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老師眼中的好內容,學生卻偏偏不買賬?

為什麼老師眼中的好內容,學生卻偏偏不買賬?

圖丨貓啊貓

當一個教師控制住自己的干預衝動,以一種傾聽者的姿態出現時,他在做教育;當一個教師不是用祈使句隨意指使,而是溫柔地用疑問句提示孩子們時,他在做教育;當一個教師走出理想主義的藩籬,學會欣賞每個孩子時,他在做教育……這個時代太需要教師以這種方式去詮釋教育,讓教育回歸本真。

所以,讀懂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

孩子的「經驗」還是慎用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分別出示了正方形與長方形,讓孩子求出它們的內角和。這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講,沒有什麼難度。

緊接著我出示三角形,問:「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全班51個孩子,41個舉手了,這是我預料之中的。先前,我看過徐衛國老師對本校129名學生的調查數據,有93.0%的學生知道三角形內角和180度這個結論。

隨機採訪了幾個孩子:「你們是從哪裡知道的?」有的告訴我是自己研究的;有的說是從課外學習中知道的;還有的孩子是聽說的。

我隨手在黑板上畫了幾個大小、形狀差別很大的三角形,問:「它們的內角和還是180度嗎?」孩子們非常有信心,認為無論是怎麼樣的三角形都是180度。

我不免擔心,「聽說」的力量已是如此深植孩子的內心。

我覺得,有必要動搖他們這個信心。

我又隨機叫了幾個孩子,把課前量出來的三角形的內角和告訴大家,我接連叫了3個孩子,他們量得的都是180度。憑著教學的敏感,我覺得這裡面肯定存在問題,我心平氣和地問:「你們都是一個角一個角量出來的嗎?」

一個名叫曹心怡的女孩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只量了兩個角,第三個角,就是算出來的。」原來如此。

「有哪個同學是一個角一個角量出來的嗎?」

李一翔舉手了,這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學生:「老師,我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加起來超過了180度,是182度。」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老師,我量得很仔細,可是加起來還不到180度,只有179度。」我故意愣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孩子們也安靜下來了。也許,他們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是不是大人說錯了呢?

足足安靜了十秒,我覺得這個十秒不僅給了孩子理性思考的機會,也是對他們先前經驗的懷疑過程。

我問:「是大人們說錯了呢,還是今天的三角形內角和與過去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樣了呢?」孩子們看我這樣說,都笑了。

尤浮銘說:「老師,不管是哪個時間段的三角形,也不管是什麼形狀的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是不會變的,都是180度。」曹心怡說:「老師,我不量第三個角,因為我量出了第三個角,有時就不是180度了,總是差一點。」陳輝煌說:「老師,你告訴過我們,測量總會存在誤差,相差幾度,很正常的。」

我看時機已經成熟,不慌不忙地說:「是的,測量總是存在誤差,看來用測量的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是180度這個結論還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們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

我讓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手頭的三角形,想出其他驗證的方法,足足給了孩子們5分鐘的時間。

我預設中,肯定有過半的孩子會想出不同的驗證方法,比如撕、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編號後撕下來,再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與平角進行比較(見圖3-1),從而得到三角形三個內角拼在一起是一個平角。

圖3-1

再比如摺疊的方法。如下圖放置的銳角三角形,∠2沿中位線往下折,∠3和∠1往裡折(見圖3-2),三個角折在一起拼成一個平角。類似的,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也能用摺疊法進行驗證(見圖3-3、圖3-4)。

圖3-2

圖3-3

圖3-4

5分鐘過去了,可我失望了。全班只有一個小組想到了用撕拼的方法。

課後我訪問了想到用撕拼方法來驗證的周揚同學,她告訴我:「剛開始,我也沒有想到,是同桌施振華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在那裡玩,我受到了啟發,然後我們幾個就拼了起來,結果拼成了平角。」

而其他同學,又是想到了什麼方法呢?將近一半多的小組,都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因為平行四邊形是360度,那麼三角形就是180度。

課後,我陷入了沉思,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想到了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推算呢?我回憶了整節課,總算找到了答案。

原來,我在引入的時候,問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過奧數的楊謹暄不僅說出了180度,而且還說出了推算的方法,即:長方形內角和是360度,然後連接對角線,沿著對角線剪開來,就變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就是180度。

對她的證明方法,孩子們是理解了,也就採納了,導致在驗證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而他們並不清楚,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在三角形內角和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

找到了原因,我卻說不出心裡的滋味了。是我的錯,還是孩子的錯?但我更加明白了:孩子的經驗也具有兩面性,當日常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符合孩子們學習情境時,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產生泛化和限制,就會造成思維定勢,產生消極影響。

杜威曾就經驗思維三個明顯的缺點作了闡述:「純粹的經驗思維的種種缺點是明顯的,其中三點值得注意:1.它具有引出錯誤信念的傾向;2.它不能運用於新異的情境;3.它具有形成思想懶惰和教條主義的傾向。」

面對孩子的經驗,我們要慎用。

?

在「生成—發現」探究活動中化解學習難點

當學生藉助現實情境自主提煉出「百分數概念」後,我讓學生看書上是如何定義的。為了深化學生對其意義的個性化理解,我問:「從書上『一個數是另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比或百分率)』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靜靜思考過後,其中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看出了百分數是不能加單位的。」他的話讓好多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引起了孩子們議論紛紛。

我想糟了:這是我下一步預設的環節,你小子現在就它給說了,接著我怎麼上呀?很快我轉念一想:也許這小子有高見,可以把這節課學習的難點破解,何不讓他試一試。權衡之下,我決定讓他闡述觀點、以了解他真實的思維狀態。

他振振有詞地說::「從百分數的概念看,百分數是表示兩個數量的關係。我們五年級時學過,表示兩個數的關係的分數後面是不能帶單位的,表示縣體的量的分數後面才可以帶單位。所以我覺得百分數後面是不能帶單位的。」 好傢夥,一針見血道出了百分數的深層內涵。

我想事已至此,何不牢牢抓住這一生成性資料,繼擴大戰果呢?在充分肯定他的觀點後,我深入一步問:「除了這一點,你們覺得百分數和分數還有什麼區別呢?」

獨立思考過後,也許受剛才這位同學的感染,好多學生爭著要發言,有的認為它們專用符號不同,百分數的分母用%表示,而分數的分母是100;有的認為分數的分子一般只能是整數而百分數可以帶小數;有的認為在分數中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而百分數卻可以自由存在;甚至有人提出分數是上下結構而百分數是左右結構。

也許是寬鬆民主的課堂環境使然,也許是孩子們已進入創生狀態,他們紛紛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所觀察到、體驗到的兩者關係發掘得淋漓盡致,而老師原以為是難點的知識堡也在孩子們自主體驗中「不攻自破」。

這則案例給予我們諸多啟示:首先,引發生成,著意暴露學生的思維疑惑點。老師要根據課堂的生成性信息,藉助學生的智慧引發互動,來實現「思維疑惑點」的自然流露,應該說是一一種十分有價值的揭示策略。

其次,延續生成,逐步瓦解「思維疑惑點」。學習難點的突破是一個逐步瓦解的漸進化的學習過程。老師要善於抓住學生萌發的生成性觀點,提供充分的展露時空,讓孩子們各抒己見,暢暢所欲言,圍繞學習難點開展更為深層的根源追溯溯。

再次,拓展生成,全面攻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中僅僅讓一些學生分解難點還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最終要讓全體學生實現學習難點的全面攻破。這就需要老師精心呵護適時營造的思辨氛圍,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老師要不斷引領孩子往學習難點的深處討論,以實現學習難點的全面突破。

當學生對「百分數後面不能帶計量單位」的算理難點有所體悟後,老師一不做二不體,乘機拋出出「除了這一點,百分數和分數還有其他區別嗎」這這一承載本難點的數學問題,引發全體學生從更寬廣的知識視野去區別分析的於是得出了「讀寫方法」、「專用符號」、「能否約分」、「位置結構」等多角度感悟兩者的區別,實現學習難點的全面攻破。

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並在群體討論、發言中吸取智慧,建構起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的認知結構。

吳恢鑾星教師

關注讀懂學生,回到教育活動的初心

新書推薦

被《浙江教育報》稱為「數學農夫」的吳恢鑾老師深入觀察、研究學生,歷時七年多時間,比較系統的總結了自己在研究學生方面的研究心得。《如何讀懂學生-基於學生實證研究的小學數學學與教的探索》這本書中,吳老師在綜述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給出了「過程觀察」「作品分析」「微型調查」「診斷訪談」以及「提問與追問」等五種讀懂學生的方法,實用性很強,特別適合於一線老師操作。

本書由國家一級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朱樂平老師、孔凡哲教授、吳衛東教授寫序,陳洪傑主編作推薦語。

- END -

本文摘選自《如何讀懂學生-基於學生實證研究的小學數學學與教的探索》

作者丨吳恢鑾,已獲作者授權

編輯丨陳薇

星教師投稿郵箱

的專屬精品教育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教師 的精彩文章:

孩子們總喜歡塗塗畫畫,如果這就是他們的數學課呢?

TAG:星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