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證:這是高於藝術的現實,你必須是你
現實世界永遠也跟不上斯皮爾伯格的腳步。
《頭號玩家》里男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綠洲」間輾轉騰挪,出生入死,驚艷了眾人。
這個照進現實的影視情景,就像個對今天的決斷,或者對明天的預言——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融合的進程,已經開始超乎想像。
IFAA聯盟秘書長、螞蟻金服技術總監 楊文波
「你只知道我讓你知道的,你只了解我想讓你了解的,而那並不是我。」
這句因哲學韻味而瞬間風靡網路的台詞,讓觀眾著迷,卻也足以讓人警醒。一些人讓這句話的前半句成為現實,同時也在努力不讓它的後半句在現實中發生:你必須是你——這一次,現實「高於」藝術。
這事關網路可信身份服務的安全。IFAA聯盟秘書長、螞蟻金服技術總監楊文波強調在「中國網路可信身份互通互認研討會」中強調,要確保「你就是你」,「身份認證、終端安全和可信連接,三者緊密聯繫,不可或缺」。
這個在5月11日舉行的研討會要研究和探討的,就是我國網路可信身份服務現狀和問題。它的目標,是推進網路可信體系建設,以及我國網路可信身份戰略的制定。
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要解決身份認證、終端安全和可信連接中的安全問題,必須要看到的一點,是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共同構成的「物聯生態」中,手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最為重要的終端載體。
「當我們談論網路空間安全時,落地在手機上的終端載體的安全是個關鍵。」楊文波認為,至少在保證了手機終端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才能談及其他。
這裡不妨先看身份認證方面的問題——它解決的是人與智能終端間的識別。以手機為例,5年前,iPhone 5s開始搭載指紋識別認證技術,生物認證識別技術開始正式大範圍進入民用移動終端領域。此後,人臉識別認證技術也沿著相近的路徑進入了智能終端。
其實,在傳統一、二代身份識別認證技術成熟的基礎上,行業內早已經開始為生物識別認證技術進入民用智能終端進行技術儲備。這裡的一代技術,指口令和密碼等,二代則包括簡訊校驗等。
第三代技術的重點是通過生物與行為特徵來完成認證。目前,常用的特徵就如最為成熟的指紋,以及人臉和虹膜等。
由於指紋識別認證所具備的便捷優勢等因素,產業界最早推動落地的生物識別因子就是指紋——這裡的一個歷史節點,就是目前被行業廣泛採用的「IFAA本地生物識別安全解決方案」。
IFAA聯盟即「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3年前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螞蟻金服、阿里巴巴、華為、中興、三星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
安全識別認證不懼碎片化
該方案既引領了身份認證技術的進步,解決了人與手機間的識別問題;同時也確保了圍繞身份認證的終端的安全性。
仍以手機為例,當下首先要解決的是產業「碎片化」對安全性帶來的挑戰。
除去消費者熟悉的手機品牌廠商,這個生態圈還包括了應用廠商、晶元廠商、安全解決方案廠商、演算法廠商,甚至需要安全評測機構參與其中。
要構建安全身份識別認證的完整鏈路,整個生態圈都必須為此做出努力。
事實上,正如我們在支付寶的移動支付中所感知到的那樣,當下,要在移動端證明「你是你」已變得十分安全可靠。
生態圈的努力已經讓身份識別認證技術落地和接入終端設備的速度,在2015年之後變得非常迅速:
此前,IFAA聯盟通過推出金融級的「身份識別認證解決方案」,在保障全鏈路安全的基礎上,已將指紋的接入時間由2個月下降為2周,並且大幅降低了廠商的適配成本。
在研討會中,楊文波介紹說,目前,IFAA聯盟推出的、達到金融級的身份識別解決方案,已覆蓋智能手機品牌36 家,機型接近350款,並全面支持蘋果iOS,總覆蓋設備數超過12億。
IoT發展帶來新挑戰
在可見未來的IoT場景中,硬體終端日趨多樣化已成必然。這也是確保網路可信身份服務的安全性時,必須考慮的第三點,可信連接——它解決的是物與物之間的安全連接問題。
這一背景下,協調一個大跨度的產業鏈,同時滿足各產業環節多品牌供應商對效率的追求,已經是無論如何不可迴避的挑戰——這裡的關鍵是標準制定。
產業界創立IFAA的主要目的,就包括了推動技術創新,以及加速本地生物識別認證的接入等。
目前,包括指紋(含屏下指紋)、人臉識別、虹膜識別,以及多模態(多因認證)等解決方案的研發,都已在IFAA體系下展開。
圍繞標準化建設問題,IFAA此前已經推動了身份認證框架、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測試認證規範等標準相關內容。
在3月召開的「移動設備生物特徵識別標準工作組全體會議」中透露的消息,目前IFAA已主導了6項聯盟標準,並牽頭國家標準5項、參與國家重大專項1項,還推動了2項國際標準的制定。
最新的消息是,繼推出指紋識別認證標準後,IFAA將在2018年內推出本地人臉識別認證相關標準。此外,完善檢測認證標準以及拓展IoT新應用場景也將是IFAA在2018年的工作重心。
- END -
GIF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祁萌,為資深科技自媒體人,曾任《商業夥伴》副總編、《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從業超過14年。
【IT創事記】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台。


TAG:IT創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