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秘史:劉備麾下猛將趙雲,為何卻被塑造成了一個儒雅的文臣?

三國秘史:劉備麾下猛將趙雲,為何卻被塑造成了一個儒雅的文臣?

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是一位「一身是膽」的英雄。可是在成都武侯祠中,這員虎威將軍卻被塑成了一個儒雅的文臣形象。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在成都武侯祠的劉備殿前,東西兩側的廊廡中,排列著二十八位文臣武將的塑像。這些塑像,個個鬚眉畢現、栩栩如生。文臣峨冠博帶,武將盜錯生輝,肅然危坐,好像當年蜀漢朝廷正在朝會。蜀漢王朝傑出人物遠不止二十八位。這裡選用二十八人,大概是為了與上天「二十八宿」的星相相合的緣故。

西廊是武將廊。十四尊塑像的首位,是「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可是,這位號稱「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卻被塑成了一個彬彬儒雅的文臣形象。這是什麼緣故呢?

歷史上的趙雲,初隨公孫瓚,後歸劉備。長期擔任劉備的「主騎」,也就是衛隊長或侍衛長,負責保衛劉備及其家屬的安全。劉備佔據益州之後,他逐漸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平心而論,在那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代里,豪傑競逐,猛將如雲,趙雲還算不上其中最傑出的人物。僅就蜀漢的將領而言,無論是武勇、功業和職務爵位,趙雲既不如關羽、張飛,也不如馬超、黃忠,甚至還趕不上那個腦後長了「反骨」的魏延。

論武勇,關羽和張飛號稱「萬人之敵」,被目為「世之虎臣」。在當時和後世,人們都常把「關張」作為無敵虎將的同義詞。馬超被諸葛亮稱為「雄烈過人,一世之傑」,是漢初英布、彭越一流的名將。對於黃忠和魏延,陳壽在他們的傳記中都記載了「勇毅冠三軍」或「勇猛過人」的字句。唯獨對趙雲卻沒有一個字提到他的勇武。只是後來裴松之的注中,記載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趙雲從容拒敵,以少勝多,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但也只是說趙雲的膽略而已。可見,在當時的蜀漢的名將中,趙雲的武勇和威名,是遜色於關、張、馬、黃、魏等人的。

趙雲在功業上也不如上述諸人。關羽在劉備創業的過程中,—直擔任方面重任,劉備人西川後,命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在荊州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展華夏,以至於曹操準備遷都以避其鋒芒。張飛功業亞於關羽,也是劉備的左右手,劉備奪取益州後,張飛任巴西太守,與新占漢中的曹軍在第一線對峙。他大敗曹軍名將張郃,阻擋了曹軍進逼益州的勢頭,對鞏固益州局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馬超雖然很晚才歸劉備,但他的懍悍善戰卻早已聞名遐邇,他一到劉備軍中,就使固守成都的劉璋失去鬥志,開城出降,立下大功。黃忠在爭奪漢中的戰役中,親斬曹營名將夏侯淵,立下了漢中之戰的頭功。魏延則自奪取漢中之後,一直擔任漢中太守的重任,這是益州北面最重要的屏障,也是蜀漢北伐的基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每出征,總以魏延為「前部督」,也就是前鋒重任。而趙雲雖長期追隨在劉備、諸葛亮身邊,基本上沒有過獨當一面的經歷,自然也就沒有大將的功勛、業績。所以,他在蜀漢的官爵、地位也就不如上述諸人了。

陳壽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的評語中,把趙雲同黃忠並列,對他們的評價是「強摯壯猛,並作爪牙」,是當年漢高祖手下的灌嬰、夏侯嬰一流的人物。應該承認,陳壽的這個評價是比較公允的

說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那位武勇、威名、功業、地位都比較遜色的趙雲,為什麼會變成《演義》中那位威風凜凜、威名赫赫的大英雄呢?簡單地說,原因大抵有兩點。

首先,趙云為劉備立下了特殊的功勞。他前後兩次救過阿斗—-後來當了皇帝的後主劉禪。這就是《演義》大肆渲染的「長坂坡單騎救主」和「截江奪阿斗」。特別是第一次,劉備在當陽坂打敗了曹操的鐵騎,丟棄了妻兒,倉皇逃命。忠心耿耿的趙雲臨危不亂,身護幼小的阿斗,保護甘夫人安全回到劉備身邊。這種忠貞和勇敢自然受到人們由衷的敬佩和讚美:「古來沖陣救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從此,趙雲也得到了「孤膽英雄」的美名。也因為這一點,《演義》在「截江奪阿斗」一回中,再一次把趙雲救阿斗寫成他孤身一人駕小舟,躍上敵船,奪回幼小的阿斗。讓趙雲的「英雄孤膽」又一次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趙雲兩次救阿斗,在古代一直被傳為佳話。因為阿斗是劉備的長子,是「儲君」一儲藏著的後備皇帝。在古代,皇帝就是國家的標誌,救了皇帝,哪怕只是儲君,也等於捍衛了國家,捍衛了江山社稷。這是髙於一切的功勛。光憑這一點,就值得《演義》大書特書。

第二,歷史上的趙雲並不是頭腦簡單的趙赳武夫,他對政治有著卓越的見識,懷著對劉備事業的無限忠貞,從不無原則順從,而是剛直敢諫。在這一點上,蜀漢的將領無人能及。

取得益州後,有人提出把成都城內的一些房舍和城外土地分給有功將士,劉備也有意這樣做。趙雲力排眾議,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使事業半途而廢。他對劉備說:當年霍去病曾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如今敵人不只一個匈奴,怎麼可以追求安樂呢?益州的百姓剛剛從戰亂中解救出來,許多人還在流離之中。當務之急,是把房屋田地歸還他們,使他們安居復業,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然後向他們徵收賦稅,驅使他們為國家服勞役。至於為功臣分封土地,應該到天下平定的時候,才可以考慮。這番言語表現了趙雲在政治上的遠大目光,劉備被說服了。

孫權偷襲荊州,殺害了關羽,劉備不顧孫劉聯盟這個生死攸關的大局,要大興問罪之師,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儘管劉備處於盛怒之中,趙雲仍然直言不諱地反對此事。他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況且,只要先滅了魏,則孫吳自然臣服。曹操雖然已死,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了漢朝皇位。要順應人心,早些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討伐魏逆,關東義士必定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大敵於不顧,先同孫吳交戰。兵勢一起,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必然兩敗俱傷,給曹魏可乘之機。

趙雲此語說得有理有據有情,表達了忠貞之士的肺腑之言,可惜劉備一意孤行,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終於把積蓄了多年的精銳消耗殆盡,從此國力一囅不振。事實證明,趙雲的論斷是正確的。趙雲這個孤膽英雄,同時也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政治家。

歷史上的趙雲,地位和威名儘管不夠顯赫,但他的特殊功勛,他的孤勇、忠貞和遠見卓識,無疑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演義》的作者不惜筆墨,對趙雲大肆渲染,精心刻劃,使這個文學形象如此深人人心,深得人們的喜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了。在古代,人們的傳統觀念是「重文輕武」,這種觀念到了明清時代尤其突出。清代,即使七八品的文官,參見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時,一般情況下都會有一個座位。而武官,即使掙到了二三品的紅頂子,在總督、巡撫面前也只能站著聽宣。在這樣一種觀念之下,清代的人們在塑造武侯祠的文臣武將廊時,考慮到趙雲的英勇、忠貞,特別是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便給這位將軍穿上了文官的冠服。在當時人看來,這是對趙雲的特殊褒獎。因為清朝中期以後,文官轉為武官,被視為奇恥大辱,而武官轉為文官,則是無尚的榮耀。

一身是膽、識見不凡的武將趙雲,就這樣換上了文官的冠服,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劉備殿前的武將廊之首了。

本文由 年輪勾歷史 原創,帶你一起學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年輪勾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喜獲大批屬下通敵證據,為何卻突然看也不看,用火燒之?
三國曹操未卜先知之謎,原來曹操竟是這樣躲過貼身侍衛行刺的!

TAG:年輪勾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