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全軍覆沒的他卻被日本人稱為「可恨之敵」!
歷史上的今天:2007年5月25日,抗日名將孫元良逝世,享年103歲。
他祖籍浙江紹興,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2007年逝世於台灣,享年103歲。去世之前是最後一位在世的黃埔一期校友,真可謂是身經百戰!
他就是孫元良。
孫元良不同於其他抗日名將在1937年之前,就已經是聲名在外了。他是少數在37年以前同日軍有過交手記錄的中央軍將領之一。
1932年日本人又在上海搞了個128事變,大舉進攻駐紮在閘北的中國守軍。
當時駐紮在上海地區的中國守軍是第19路軍,裝備簡陋。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裝備簡陋的第19路軍
孫元良時任87師259旅旅長,他率部馳援廟行鎮,不僅使陣地轉危為安更同友軍一起反擊日軍進攻,取得廟行大捷。國際社會上對此的評價是:「此役為中國軍第一次和日本軍作戰而擊敗日本軍於戰場」。
日本人在廟行吃癟後便去攻擊孫元良附近陣地的友軍。
當時的中國軍隊往往害怕暴露火力目標,所以不敢將炮兵集中使用,這樣一來造成了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我們都很難形成對敵的火力優勢。
為了支援友軍反擊,孫元良悄悄的把本部的山炮,榴彈炮全都集中起來,白天做好準備,等日軍陣地一通狂轟。再迅速將炮全部撤走,不留痕迹,等日方炮兵還擊的時候孫元良的炮兵陣地上已經空無一物了。久攻不下的日軍無奈更換了主帥,直接派來了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
5年後淞滬會戰爆發,孫元良已經是88師的師長了。孫元良的88師是最早進入上海,最晚撤出的部隊。
88師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幾個德械師之一,這個「德械」誠然有著太多山寨,但在當時的中國已經是能出手的最優秀部隊了。
中央軍德械師的師長,孫元良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孫元良先是對日軍展開十日圍攻,而後又率領88師官兵在上海閘北一帶堅守陣地長達76天,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圖謀,88師也被日本人稱之為「可恨之敵」。
淞滬會戰的最後時刻,八百壯士守四行的故事可謂揚名海內外,這「八百壯士」是出自國民革命軍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的四百多人,團副是謝晉元。而把死守四行倉庫的命令交給謝晉元的就是孫元良。
最初計劃是讓88師全部留守,但是孫元良據理力爭,認為此時88師全部留守只是在做無謂的犧牲,對整個戰局起不到任何作用,遂將一個師改為一個團,最後不知道怎麼又變成一個營了,88師由此得以暫時保全,也緊緊是暫時了。
在撤離上海僅僅一個月後,日軍便兵臨南京城下,88師在南京堅守雨花台陣地,直對日軍鋒芒。此時的88師也不是在上海的88師了,部隊補充了五次,有很多新兵。
南京保衛戰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等接到最後的撤退命令,南京城的秩序早已混亂不堪,88師的結局相當悲慘,除去有一部殘兵逃脫外,大都戰死在雨花台和中華門的陣地上或被俘殺害,全軍覆沒。
孫元良在南京也並沒有跑出去,這一段的說法眾說紛紜,但綜合各方面的材料來看,孫元良本人是有機會丟下部隊獨自逃跑的,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
而且參加南京保衛戰的與孫同級和比他級別高的將領全部脫險,成功雖無把握,逃跑卻有決心的孫將軍卻被堵在了城裡!邏輯恐怕也是自相矛盾。
晚年孫元良與兒子秦漢
南京一役也被孫本人視之為一輩子的創痛與恥辱!這是孫元良人生中第一次全軍覆沒,第二次則是發生在後來的內戰了,同抗戰無關。但就孫元良本人在上海兩次同日軍交手的表現來看,無愧於被稱作「可恨之敵」!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