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的千年變局

新時代的千年變局

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變了,社會主要矛盾變了。如果我們追溯新時代的本源,那就要從「變局」說起

南網報記者 毛春初

人類,一直在被工具改變

人類發展的歷史,都與駕馭自己的身體有關。

原始社會,大家都躲在山洞裡,一個山洞就是半個天下,即便最勇猛的個體,日行百里,那麼百里就是一個人所看到的邊界,再走遠,缺乏能量支撐。

春秋時期,中原大地百餘個王國,小的國家不過現在幾個村子的面積,所以老子提倡小國寡民。冷兵器的進步,把人的力量擴大了十數倍。人的活動範圍增大了,但矛盾也增大了。交相攻戰,於是出現了專門研究打仗的軍事家,還有思想家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

時間又過了1000多年,也就是176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結束了必須靠人與物的配合才能獲得能量的方式,人類第一次解決了動力可持續性的問題。隨著蒸汽機的運用,人類社會煥發出極大的生產力,歐洲的每個角落都鳴響著蒸汽機的吼聲,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憲政改革、西方大踏步地邁入現代工業社會。

再過幾十年,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汽車、卡車、飛機、鏈鋸、剪草機相繼出現,可以說這個「通用技術」是250年以來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粗略地看,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是機器對於人的體力替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計算技術為基礎,把眼睛、耳朵、嘴巴的問題也解決了,而現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打開了人工智慧的窗口,也開啟了對人腦的部分替代。

按照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的說法,這次工業革命的本質,完全不同於前幾次。「它不是某個方面的進步,而是橫跨了諸多領域,不同技術可以貫通起來,隨心所欲地製造出時空無限的產品。」

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發明各種工具,但同時被工具改變自身的歷史。就像人工智慧的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了2016年3月,「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一樣,這是科技發展的又一里程碑,讓世人開始了一場範圍浩大、交鋒激烈的討論。其實這沒有什麼自慚形穢的,相比較「阿爾法狗」,人類的大腦只是個單核處理器。人有智,但沒有穩定的能。

帶歪路的經驗主義

2017年7月18日,光明日報刊載了一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能成為引領者嗎》表達了這種對時代緊迫的焦慮與期盼。

面對千年之變的時代,經驗主義很容易成為「主旋律」,就像老人帶小孩一樣,許多習慣已經不適合時代了。人類的社會同樣如此,科技發展愈來愈跳躍、複雜,跟隨時代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一個企業、一個國家。

「祖宗之法不可變。」這種歷史的殷鑒不僅在中國,也在土耳其、印度甚至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輪番上演。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成為了世界霸主,沉浸在蒸汽機的虛榮裡面,憑著經驗,執著於在世界各地搜羅棉花、鴉片、茶葉、玉米,結果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沒有逃過二戰被德國的窮追猛打,最終「日不落帝國」淪為跟班小弟。

正如伏爾泰所說:「誰不具備這個時代精神,誰將承受這個時代的全部不幸。」

1874年4月,日軍進犯台灣,清廷面對之前的蕞爾小國的挑釁萬分震驚,12月10日,李鴻章以10000多字的筆墨,在《籌議海防折》中描述了千百年之變局的困惑和苦惱,「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

時代的變化衝擊著最先清醒的人,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摸索轉型,只不過,直到40年前的深圳蛇口的一聲炮響,我們才真正與世界開始了「對錶」。這個過程耗掉了中華民族足足150年。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論毛筆之類》論述時代變革時說。事實上,面對新科技的層出不窮,我們很容易從經驗主義出發來理解,忘卻被冷硬現實重塑的感知。微信、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網上支付已經成為現象級事件,它們帶給中國人的生活變化之深刻,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場革命。

我們不能老停留於「別人的技術」「別人的轉型」「別人的成功」,而必須在時代變化中思考著電網的時代前行之命題。供電可靠性、售電量或許都會成為過去式,現在更應該考慮客戶友好度、為客戶創造價值度。

電網企業現在是時代的巨人,而且是靠前就坐的巨人,但我們這種排序,或許只是因為體量龐大。如果我們不能追上信息化的腳步,完成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則落在於時代也許是眨眼間的事。

企業也需要擺脫「中年油膩」

近段時間,媒體上鋪天蓋地對「油膩中年」男,「庸俗中年」女的嘲笑。其實根子里,大家並不是嫌棄他們的胖、他們的油,因為這些特徵就是我們的爸媽特徵,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大家所嫌棄的是中年人的那種皮囊的損耗與精神的頹喪一齊撲來。

穿著筆挺的制服,打聽的是八卦消息,點擊的是偽劣的心靈雞湯。每天我們變成了最劣質知識的接納器,換個場景,我們又竭力想與別人攀談未來,你不油膩,誰油膩?

人是可以改變的,但必須放棄「證明」的心態,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所有個人發展成功的基石。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一個生物體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它的學習速度必須大於等於環境變化的速度。」英國關係學家雷格·瑞文斯如是說。

個人要擺脫「中年油膩」,企業也要擺脫「中年油膩」。今天的商業系統就像是一個極速奔跑中的運動員,每一段位移都伴隨著心率的加快、呼吸的增速和越來越難以掙脫的窒息感。

新時代已經容不下油膩拖沓的慣性,企業的壽命、產品的生命周期、爭奪用戶和行業更替的時間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騰訊QQ聚攏5億用戶用了十幾年時間,而微信只用了3.5年時間;攜程、淘寶和京東用了十幾年才形成對傳統零售業的優勢,而滴滴打車、Uber和Airbnb則只用3年就形成了對傳統行業的顛覆性優勢。一年前出現的摩拜單車,則用一年時間分布180個城市、7個國家。

從千年變局到百年復興,再到40年改革,中國人與時代從漸行漸遠到緊跟步伐,這期間經歷過多少的血淚和痛楚,而現在歷史還在連續,一切的轉折巨變之前,各種變化依然在靜悄悄的積累。這不是「小時代」,而是另一個千年未有之變局。

而跟上新時代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持續學習。

前沿鏈接

埃森哲:

中國消費者的智能化生活

中國消費行為數字化之快、程度之高,令人驚嘆:熱衷移動消費和社交,勇於嘗新,樂於變換品牌;一心多用玩轉多種屏幕;穿梭於線上和線下購物體驗。這些特徵已深化到各年齡和各區域的消費者群體中。在支付、購物、視聽和出行領域形成的數字融合市場,不僅已成巨大氣候,而且逐步延伸至家居、運動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1

手機成為消費者的數字中心

埃森哲2017年中國消費者調研發現,中國消費者依賴手機進行娛樂、社交、購物、旅行和理財等活動已然家常,近六成消費者每天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超過兩小時,14%的消費者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在5個小時以上。

智能手機已經如此深入生活,無論是智能語音助手還是應用場景創新,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以手機為中心展開。智能化的生活服務,即將成為大眾市場現象,以不同的方式改變各個行業和市場。

2

AI應用場景不足

智能家居最受歡迎

人工智慧呈現出指數級的迅猛發展態勢,尤其在消息應用領域,軟體聊天機器人已成為主流,人機對話正在驅動新一波數字化浪潮。根據埃森哲2017年全球調查,中國消費者使用語音助理的比例達到55%,在調研覆蓋的22個國家中居首,比美國消費者的使用比例高出將近10%。但是,消費者和智能語音助手之間還遠未建立起親密關係。埃森哲2017中國消費者調研顯示,64.7%的消費者擁有帶智能語音助手的產品,但其中經常使用語音助手功能的比例不足兩成,73%的人僅僅偶爾使用。智能語音助手產品使用者主要以25-35歲之間的年輕人為主。教育程度越高,使用智能語音助手產品的比例越高。

埃森哲的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人工智慧應用的期待,主要集中在與消費者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五大領域:家居、健康醫療、汽車交通、安保和運動健身。這五大領域顯示出中國消費者對未來智能生活驚人的想像力,因為這些場景正在發生。根據埃森哲調查,接近四成的中國消費者購買過智能家電設備,其中60%的人經常使用,消費者擁有並使用的體驗感受甚至要好於智能語音助手產品。分析顯示,在各種新興的智能化消費模式或服務模式上,智能家電使用者已經形成了一個先鋒消費族群。

3

越來越宅的中國消費者

據埃森哲中國消費者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宅,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互聯和數字技術讓他們越來越少出門,1/3的人表示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矛盾的是,雖然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伴侶,一半的人仍然希望自己可以減少手機使用時間,同時減少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在與大學生消費者的焦點小組中,消費者表示,最能打動他們的消費者體驗依舊由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完成。

據了解,此次埃森哲的中國消費者洞察專註於城市消費者,以線上、線下問卷調研為主,結合消費者深度訪談,焦點小組討論。2017年5月至7月期間,共收集線上線下有效問卷4060份,並進行了23場消費者深度訪談和2場焦點小組訪談。線上線下調研對象來自全國252個城市,有效覆蓋東西南北中各大區域以及一、二、三線以下城市。

本文節選自《哈佛商業評論》

2030年,科技新時代的

21個引爆點

一份來自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的報告(WEFGAC15TechnologicalTippingPointsreport2015)認為,我們現在每天被各種媒體「洗腦」的新技術將在2025年達到某種引爆點。這份報告調查了800位科技行業高管和專家學者,受訪者分享了他們對於各個技術發展的時間線。

1. 2018年,90%的人都會擁有無限和免費的數據存儲

為了騰地方而刪文件的時代馬上就要過去了。報告稱,在未來三年內,將有90%的人獲得便宜甚至免費的數據存儲服務。

2. 2021年,第一個機器人藥劑師將在美國產生

機器人已廣泛存在於製造業,但是隨著它們越來越高級,機器人將會進軍新興服務產業。事實上,有預測表明2021年我們將在美國看到第一個機器人藥劑師。

3. 2022年1萬億感測器將接入互聯網

據預測,最早在2020年,將有1萬億個感測器接入互聯網,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會聯網。「每個設備都能與基礎設施相連,通過無處不在的感測器,人們能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

4. 2022年,10%的人將會穿上聯網的衣服

專家預測到2022年,10%的人將會穿上帶有嵌入式晶元、能聯網的衣服。越來越多的配件諸如手錶或戒指也可以聯網。據Gartner研究公司預測,2015年大約賣出了7000萬隻智能手錶。

5. 首輛3D列印汽車將於2022年問世

不久前,奧迪展示了一輛用金屬3D列印的迷你汽車。但是美國LocalMotors汽車設計公司未來將用3D列印正常尺寸的車型,它們已經做了幾版原型。

6. 2025年,首款植入式手機將商業化

報告稱,約80%的受訪者認為在七年內,第一部植入式手機將會商業應用。該設備能更準確追蹤個人健康狀況,也能通過腦電波或信號來與人進行思想交流。

7. 2023年,大數據技術將取代政府的人口普查

隨著數據的收集、管理和理解變得越來越容易,政府將會摒棄收集信息的舊方法,開始依靠大數據技術自動化運行。

8. 2023年,10%的眼鏡將會接入互聯網

當眼鏡聯網變得越來越普遍,我們與世界的交互方式將會變得不一樣。86%的受訪者認為2023年聯網眼鏡將普遍存在。

9. 2023年,全球80%的人都將擁有數字化身份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數字身份。報告指出,「數字生活與現實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而且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10. 2023年,政府將首次通過區塊鏈收稅

《經濟學人》最近的一篇文章稱納斯達克甚至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來記錄私營企業的交易證券。在未來幾年內,區塊鏈技術將會到達臨界點,預計2023年政府將首次使用該技術收稅。

11. 到2023年,全球90%的人兜里都裝著一台超級計算機

據估計,到2017年和2023年,全球手機用戶的滲透率將分別超過50%和70%。全球約90%的人口將由智能手機聯繫起來。

12. 2024年,接入互聯網將成為一項基本權利

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正在為無法上網的40億人研究創新解決方法。他們使用無人機將網路從衛星發射到地面上。谷歌氣球則讓巨大的氣球飄浮在大氣層,把互聯網帶到偏遠的地區。

13. 2024年,將實現3D列印的肝移植

在未來,生物列印(將生物工程與3D列印相結合)將讓醫療行業的研究者們列印出更加有用的人造器官。

14. 2024年,超過50%的家用互聯網流量將來自家用電器

目前,大多數流量來自於個人通訊和娛樂。但是到2024年,大約一半的家用互聯網流量將被家居自動化所消耗。

15. 5%的消費產品將用3D列印的方式生產

2014年,全世界賣出了13.3萬台3D印表機,比2013年增長了68%。

16. 2025年,30%的公司審計將由人工智慧完成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付錢僱人完成的工作中,約有45%都能用自動化來完成,到2025年,白領工作中的人工智慧將到達一個臨界點,約有30%的公司審計將由AI來完成。

17. 2025年,全球汽車共享計劃的里程將超過私人汽車

過去幾年,多虧了在線市場和移動APP,共享經濟發展迅速,其中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交通行業。Uber、滴滴打車等服務改變了人們對交通運輸和汽車所有權的觀念,也迫使汽車廠商重新思考它們的商業模式。

18. 無人駕駛汽車將佔到美國所有汽車的10%

自動駕駛汽車有潛力極大地增加安全性,減少排放,改變交通運輸的模式。谷歌和Uber這樣的科技公司,以及豐田、通用、大眾等傳統汽車企業目前都正在研究無人駕駛汽車。

19. 2026年,第一個人工智慧機器將加入公司的董事會

由於AI能對過去的事情進行學習,它還能提供洞察,以及自動完成基於數據和過去經驗的決策過程。這意味著,機器人並不只會取代低薪酬的工種。人們預測,到2026年,第一台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成為某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20. 到2026年,將出現第一座擁有5萬人口卻沒有紅綠燈的城市

在未來,基礎設施將越來越多地連接在一起,形成智能城市。人行道、街道、交通燈和建築物都將由互聯網連接起來。

21. 2027年,10%的GDP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存儲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起飛,越來越多的金錢會存儲在這種技術中。

5月22日

專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電網報 的精彩文章:

博鰲保供電背後的「上天、下地與入海」

TAG:南方電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