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樂視網2017年虧損額超行業凈利潤前五名之和

樂視網2017年虧損額超行業凈利潤前五名之和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賈國強|北京報道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0期)

視覺中國

在經歷過2015年、2016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在2017年逐漸顯現兩極分化現象,營收過百億元的公司迅速增加,排名前12位的公司營收之和,超過136家傳媒業上市公司(中信證券行業分類)總營收的四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136家傳媒業上市公司已經發布2017年報,全行業總營收5162.81億元,同比增速14.35%,而前兩年增速分別為43.84%、31.82%;全行業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86.84億元,同比增速-26.47%,而前兩年增速分別為58.95%、27.78%。

值得關注的是,在136家傳媒業上市公司中,只有9家凈利潤為虧損,共計179.75億元,其中樂視網(300104.SZ)、*ST巴士(002188.SZ)兩家的虧損額佔據近九成,合計超過159億元。

>>樂視網虧損額超行業凈利潤前五名之和

Wind數據顯示,從財務指標來看,2017年傳媒業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不乏亮點。

在營收方面,上海鋼聯(300226.SZ)、東方明珠(600637.SH)、藍色游標(300058.SZ)、萬達電影(002739.SZ)等12家公司均超過100億元,共計2083.92億元,佔136家公司總營收的40.36%。

營收超過百億元的傳媒業上市公司,2016年有11家,2015年有7家,2014年只有1家。4年間,營收超過百億元的公司迅速增加,頭部企業在整個行業中所佔地位越來越集中。

中國電影(600977.SH)、山東出版(601019.SH)等86家公司的營收介於10億元與100億元之間;金財互聯(002530.SZ)、博瑞傳播(600880.SH)等38家公司的營收低於10億元,博通股份(600455.SH)僅1.54億元,處於全行業墊底位置。

從營收增速方面來看,101家傳媒業上市公司實現正增長,智度股份(000676.SZ)、歡瑞世紀(000892.SZ)排名靠前,分別為169.69%、112.2%;35家公司實現負增長,樂視網、浙數文化(600633.SH)跌幅較多,分別為-67.73%、-54.18%。

在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方面,127家傳媒業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凈利潤總和為566.58億元,平均每家4.46億元。其中分眾傳媒(002027.SZ)凈利潤最高,為60.05億元,東方明珠等13家公司的凈利潤也超過10億元。

9家傳媒業上市公司凈利潤虧損,共虧損179.75億元。其中樂視網、*ST巴士虧損較多,分別為-138.78億元、-20.33億元。《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據此測算,樂視網的虧損額已超過分眾傳媒、東方明珠、浙數文化、三七互娛(002555.SZ)、愷英網路(002517.SZ)等排名前五位的凈利潤之和。

在5月14日樂視網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會秘書趙凱表示,公司已披露的2017年度審計報告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如公司擬採取的措施在2018年度審計報告未消除無法表示意見影響,可能因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被暫停上市。

根據*ST巴士公告顯示,其2017年巨虧是因為公司2015年收購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商譽15.36億元,基於巴士科技經營現狀及後續預測,出於謹慎考慮,該商譽全額計提減值,計入公司2017年資產減值損失,造成公司營業利潤大幅下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因為樂視網、*ST巴士業績太差,拖了傳媒業上市公司的後腿,國元證券、華泰證券、長城證券等券商傳媒行業分析師已把它們剔除統計之列。

>>證券監管變嚴,資產減值損失較大

令業內人士關注的是,雖然傳媒業上市公司業績增速不低,但趨於放緩。在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浩然看來,2013年開始的傳媒行業併購大潮帶來了連續兩年的行業高增長,外延併購逐漸成為傳媒行業上市公司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2016年通過外延併購利潤已經佔到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利潤的20%左右,而在2015年時僅為10%左右,外延貢獻已經成為傳媒行業利潤的主要增長驅動力。」

但隨著2016年監管層收緊傳媒行業併購政策以來,行業的併購行為出現降溫,並且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業績。劉浩然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傳媒類上市公司完成28起併購交易,交易總規模為85.94億元。交易數量和規模自2015年以來持續下降。2016年、2015年同期完成的交易數量分別為44起、79起,交易總規模分別為217.86億元、618.93億元。

2016年9月,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業內人士稱,其目的是紮緊制度與標準的「籬笆」,給「炒殼」降溫,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的理性修復,繼續支持通過併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幾輪政策下來,傳媒業上市公司的併購呈現斷崖式下滑。隨著業績承諾期的到來,不少上市公司面臨不能履約只能進行資產減值損失,對其凈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此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對136家公司2014—2017年的商譽和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相關統計時發現,隨著商譽資產的大幅增加,傳媒業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在大幅增加,對其經營業績產生了較大不良影響。

2014年,傳媒行業的商譽僅為335億元,而2017年增加到1515億元,增長了3.5倍;2014年,傳媒行業的資產減值損失是33.91億元,而2017年增加到了256.85億元,增加了6.57倍。

從公司層面來看,2014年商譽最高的公司是掌趣科技(300315.SZ),為29.9億元,資產減值損失最大的公司是粵傳媒(002181.SZ),達5.68億元; 2017年商譽最高的公司是萬達電影,為97.99億元,資產減值損失最大的公司是樂視網,為108.82億元。

隨著業績增長放緩、監管趨嚴等因素,不少傳媒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是一蹶不振。《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自2016年5月至今年5月14日,103家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10%,45家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40%,其中*ST巴士、樂視網跌幅超過80%。

2018年第20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周刊 的精彩文章:

綠公司年會上大佬們的「相愛相殺」
盾安集團有息負債超450億元 陷流動性困境

TAG: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