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5.7-5.13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5.7-5.13

2018 年5 月7 日

第谷峰頂的不尋常圓石

主影像提供:NASA,Arizona State U.,LRO;上嵌圖:NASA,Arizona State U.,LRO;下嵌圖:Gregory H. Revera

說明:第谷峰的中心為何會有一顆不尋常的大圓石?月球的第谷坑,是肉眼即輕易可見(參見右下的嵌圖)的月面結構之一。然而,在第谷坑的中心(右上嵌圖)卻有一顆大小有120公尺的不尋常圓石。在過去的十年之中,繞行月亮的月球探勘號軌道船(LRO),在日出之時一再為這顆圓石拍下極高解析度的影像。可信的起源假說指出,這顆圓石是在1億1千萬年前形成第谷坑的劇烈撞擊時被拋了出去,然後恰好回落在剛形成的中央山峰之中心附近。在接下來的數十億年之中,隕石撞擊和月震,會逐漸把第谷坑的中央峰抹平,屆時這顆中心圓石可能掉到2,000公尺下方的坑底,摔個土崩瓦解。

可觀測的宇宙

圖示提供與授權:Wikipedia,Pablo Carlos Budassi

說明:你能看多遠呢?假設你的雙眼能偵測到周圍所有形態的輻射,目前所有你能看得到的和所有可能看得到的,構成了可觀測的宇宙。在可見光波段,可見到最遙遠的光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而138億年前發出這些微波的宇宙,如同一團不透光的濃霧。部分我們周圍的微中子(中微子)和重力波,來自更外圍的地方,但是人類目前還沒有能偵測它們的科技。這張主題影像以越來越緊收的尺標呈現可觀測的宇宙,其中位在中心的地球和太陽,周圍環拱著太陽系、鄰近恆星、鄰近星系、遙遠星系、絲縷狀的早期物質及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學家通常假設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只是更大、相同的物理定律仍然適用的大宇宙之一部分。不過,有數個很流行但高度揣測性的學說宣稱,縱使是這個大宇宙,也是更大的多重宇宙的一部分;而在這個多重宇宙里,或者其他宇宙有不同的物理常數、適用不同的物理定律、具有更高的維度,或者其他宇宙只是和我們所在的標準宇宙有隨機性的微小差異。

2018 年5 月9 日

哈伯望遠鏡的紅矩形星雲

影像提供:Hubble,NASA,ESA;Processing &License:Judy Schmidt

說明:不尋常的紅矩形星雲是如何產生的?這個星雲的中心有個年老的雙星系統,供應星雲發光所需的能量,不過,這並無法解釋它為何具有這些色澤。紅矩形星雲不尋常的形狀,可能是中心星的外頭有一圈濃密的塵埃雲,把原來球狀的外泛物質流,擠成頂端相接的圓錐。因為我們的視線正好側視這團環狀的塵埃,所以錐狀物質流的邊緣看似接成X形,而它鮮明的階狀結構顯示,外泛物質流是時起時歇。不過我們對這個星雲不尋常的色澤了解並不多,目前猜測它們部分是源自碳氫分子,而這些分子可能是有機生物的建構單元。紅矩形星雲位在麒麟座的方向,距離我們約有2,300光年遠。上面這張影像是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但最近重新處理過以呈現這個星雲的細微結構。在接下來的數百萬年之中,當中央恆星之一的核燃料進一步枯竭之後,這個紅矩形星雲可能會發展成一個行星狀星雲。

2018 年5 月10 日

波江座的星系

影像提供與版權:Michel Meunier, Laurent Bernasconi,Janus Team

說明:大星系靠吞食小星系來長大。就連我們的銀河系也是星系同類相食行為的信奉者,靠得太近的小星系,會被銀河系的重力捕獲然後吞掉。在宇宙中,星系互食的現象非常普遍,上面這對位在南天.波江座方向的星系對就是很好的例證。這對離我們超過5千萬光年遠的星系,較大的扭曲螺旋星系NGC 1532,正透過重力和矮星系NGC 1531(中右方)進行引力纏鬥,而對小星系來說,這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側向著我們的螺旋星系NGC 1532,大小約為100,000光年。這幅高清影像所呈現的NGC 1532/1531星系對,應和我們很熟悉正向螺旋星系對M51很相似。

2018 年5 月11 日

NGC 1360:知更鳥蛋星雲

影像提供與版權:Josep Drudis,Don Goldman

說明:這團約在1,500光年遠處的美麗宇宙雲,形狀和色澤酷似水藍色的知更鳥蛋。它位在南天的天爐座之內,跨幅則在3光年左右。它的分類是行星狀星雲,因此並不是即將形成恆星的天體,而是一顆年老恆星演化的短暫最後階段。在望遠鏡影像里,可見到NGC 1360的中心星其實是個雙星系統,而且極可能是二顆高度演化的白矮星,它們的質量小於太陽,但遠比太陽熾熱。它們強烈但不可見的紫外光輻射,不停把周圍逸出的氣體雲里的原子之電子剝離。NGC 1360鮮明的水藍色澤,是源自雙電離化的氧原子所發出的明亮輻射。

2018 年5 月12 日

銀河中心的成群黑洞

影像提供:NASA/CXC/ Columbia Univ./C. Hailey et al.

說明:一項最近的非正式調查發現,天文學家對成群的黑洞,並沒有合適的集合名詞來稱呼它們。然而,他們真的有這個需求。這張錢卓拉衛星X射線影像里的紅圈,標示出一群12顆位在雙星系統里的黑洞。這些擁有5倍到3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聚集在我們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A*座(Sgr A*)的3光年範圍里。影像黃圈標出的X射線源,可能是位在雙星系統里、質量較低的中子星或白矮星。單獨存在的黑洞不可見,不過如果位在雙星系統里,它們會吸積正常伴星的物質並發出X射線。以銀河中心遙遠的距離,錢卓拉衛星只能偵測到較亮的的雙星系統黑洞,而且它們只是點狀的X射線源,而這也隱指,應該有數以百計的較暗雙星系統黑洞,還有待偵測。

2018 年5 月13 日

櫻島的火山與閃電

影像提供與版權:Martin Rietze(Alien Landscapes on Planet Earth)

說明:火山噴發為何有時會並發閃電呢?圖中的櫻島火山位在日本南部,當時的噴發是發生於2013年1月。當液態的岩漿從地底噴出時,所形成的光亮熾熱岩漿泡會四處飛濺。不過在這幅主題影像里,特別引人注目的卻是出現在火山峰頂附近的閃電。在一般雷暴雲里的閃電是如何發生的,目前仍然是科學研究的議題,而火山閃電的成因更是有諸多未知。唯一能確定的是,閃電會中和不同電性區域的分離電荷。火山閃電的起源,或許和火山灰里的起電碰撞有關。地球通常隨時有地方發生閃電,發生頻率大約每秒超過40次。

由星友空間網從成大物理分站繁體鏡像翻譯,感謝星友空間網的翻譯。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關注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天文在線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文在線 的精彩文章:

2018年05月27日,木星伴月

TAG:天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