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下班路上,同事被跟蹤了。請注意你的身後

下班路上,同事被跟蹤了。請注意你的身後

今天剛到公司,就聽到一女同事在講昨晚的可怕經歷——

這位女同事回家的路上,有一段花壇小路,周邊綠化樹種得還挺高、挺密的,因為離馬路有點距離,安靜,人少,所以她每天下班都願意走這條小路,唯一不好的是沒燈。

昨晚,她走著走著,總感覺後面好像有人騎自行車要過去,她就往邊上挪,想給後面的人讓路,可等了半天也沒見有人過去。以為自己聽錯了,就沒在意繼續走,可還是覺得背後有人,回頭看過一次,沒有;然後加快腳步,感覺後面的人也變快了;再回頭看,還是沒有;結果剛轉過頭,發現在另外一邊,有個猥瑣的男人踩著車,沖她笑。

嚇得這位女同事拔腿就跑,那個人就在後面騎著車慢慢追,直到她跑出這條花壇小路,來到主馬路上,那個猥瑣男沒事一樣嗖~得一下超過她,走了……

女同事說那張猥瑣的笑臉,黑暗裡露出的一排白牙,估計這輩子都忘不掉,她顫悠悠地打電話給男朋友,人都是懵懵的。

夠驚險。

小菠菜們有被人尾隨過的經歷嗎?

尾隨一次,或許是偶然。但如果有人長期這樣做呢?

波叔,前段時間我剛拒絕了一個男孩子,結果他每天晚上都悄悄跟著我。我警告過他別再跟著了,現在倒是再沒見過他,但我總感覺有人跟在後面。怎麼辦啊?都有心理障礙了。

很多小菠菜以為自己被跟蹤的可能性很小,事實未必如此。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2014年曾發表過一項數據——

在美國一年有750萬人被跟蹤;

大約有15%的女性和6%的男性一生中至少一次成為被跟蹤的受害者;

而61%的女性受害者和44%的男性受害者遭到現任或前任親密伴侶的跟蹤。

被跟蹤這事,可大可小。它和尾隨大不相同。

跟蹤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重複的騷擾行為。它可以是任何人,對你念念不望的前任、心懷怨恨的前同事、不知道啥時候得罪過的小人……

澳大利亞著名精神病醫師保羅·馬倫(Paul Mullen)分析了145名跟蹤狂的行為,根據他們行為的動機,將跟蹤狂分為以下五個類型:

被拒型跟蹤者(the rejected stalking type)

親密關係追求者(intimacy seeker)

怨恨型跟蹤者(the resentful stalking type)

無能型跟蹤者(the incompetent stalking type)

捕食者型跟蹤者(the predatory stalking type)

前三種,根據字面意思,小菠菜都懂。

啥是無能型跟蹤者?就是那種很害羞、社交方面有欠缺,但又很想要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人。比較典型的便是瘋狂追星粉。

而捕食者型跟蹤者,就很恐怖了。他們不想與受害者建立關係,跟蹤是為了後面的性侵犯做準備,而受害者往往對自己被跟蹤毫不知情。

在90年代以前,社會普遍對跟蹤這一行為,沒有足夠的重視。最直接原因在於,很多跟蹤,最後並沒有產生惡性後果,即使被跟蹤者感覺到了不適,選擇報警,警方也會因證據不足而不屑立案,最後不了了之。

這裡,波叔又要提供一個日本案例了——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

21歲日本女大學生豬野詩織,交了一個男朋友小松和人,男票經營著幾家違法風俗店(咳咳,就是那種提供特殊服務的店)。

剛開始兩人交往還算順利,小松和人總喜歡送奢侈品給女票。但後來兩人實在不合拍,豬野詩織就提了分手。

要分手?那我把之前買東西花的100萬日元還我,還不了就來我店裡賣身抵債。

這之後,小松和人每隔30分鐘就給她打一個電話,要求報告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果詩織敢不接電話,他就會把電話打給對方的朋友或詩織自家的座機。

實在受不了了,詩織最後還是要分手。

瘋狂的報復行動開始了。

小松和人將印有詩織照片和真實姓名的傳單貼滿了詩織家、詩織就讀的大學及鄰近車站一帶,上面寫滿了各種誹謗中傷的話語。

詩織父親公司也接到了800餘封寫滿了誹謗話語的信件。

太過分了,趕緊報警啊。

報了,從打騷擾電話開始,詩織一家就拿著電話錄音去警局報案,沒下文;

拿著傳單和誹謗信再去報案,警察說沒空理…….

1999年10月26日,豬野詩織在桶川站附近,被人用刀襲擊致死,兇手便是前男友小松和人雇來的。

更令人憤怒的是,兇案發生後,警方位了隱瞞自身的不作為行為,不僅製作了全是謊言的調查報告,還對外說謊,將詩織塑造成輕浮的拜金女形象,說她完全是自作自受,當時媒體和吃瓜群眾對詩織那是好一頓冷嘲熱諷。

直到後來《周刊Focus》記者清水潔的深度調查,最終向大家揭露了事實的真相。

第二年,日本出台了專門限制跟蹤騷擾行為的相關法律——《反騷擾法》。

如今,不僅僅是線下跟蹤,線上跟蹤、網路騷擾更加猖狂。

比如,TA會觀察你在發送內容時附帶的地點,「不經意」地製造點「偶遇」;

會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很多你的私人信息和生活動向;嘗試和你做各種形式的交流互動……

很多小菠菜以為,反正是線上交流,TA又不會真找到我。呵呵,天真。

如此頻繁的互動,一旦哪天你不回應,會把這群跟蹤狂逼瘋,線上轉向線下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該如何防範呢?

盡量不要在社交圈發具體的地理位置信息。

設置你的朋友圈可見人群。陌生人就不要給他看太多內容。

對於曾經有過親密接觸的人,分手後一旦發現對方有這種苗頭,立馬切斷聯繫,若有共同好友的話,第一時間告訴親友。

收集證據,報警。哪怕警察覺得你可能有點神經質,盡量記住居住小區的分管警察的聯繫方式,以備不時之需。

在懷疑被跟蹤時,不要單獨一人行動。同時,避免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生活規律。

總而言之一句話,提高警惕,安全第一。

今日心情 心驚

漫漫人生路,安全第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叔很忙 的精彩文章:

30秒自動起泡的潔面乳,一旦用過,95%的人都會回購
家中必備,可以呵護雙手的天然乳膠手套

TAG:波叔很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