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生二胎,一要快二要准三要狠?

生二胎,一要快二要准三要狠?

文/方南

回娘家聚餐,還沒有開始端上菜,就被劈頭問一句:「你們都快要二胎啦?」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問弄得手足無措,滿臉尷尬。緩了兩分鐘,笑笑說:「不知道,壓力大。」說完,便伸手去拿椰子汁,打開它,準備問問誰要喝為他們倒上一杯。

三姑媽搭上嘴:「真的,都快點啦,很多人都生了,到時年紀大了便不好生了。」

話音剛落,六姑媽興奮地搭嘴:「現在馬上就可以懷孕啦,這一個要生個女兒。」

天啊,我還沒說要生呢,而且我第一胎生了兒子,第二胎就要生個女兒才算好?生男生女不是我作主。

「還不知道生不生啊,現在養個小孩子不容易啊,什麼都是錢,生出來還要教,不是說生就生。」

這幾個發過話的親戚,被我這樣一答,馬上開啟車輪戰。

三姑媽說:「難得開放二胎,哪有放著不生的,不生的是傻子。」

六姑媽說:「一定要生,不論生男孩還是女孩,都多一個,他們就沒那麼孤獨。」

四婆說:「說壓力呢,一定要有壓力,沒有壓力怎麼行呢?當年我們不是養六七個孩子?生出來順其自然,有錢的吃好點,沒有錢就吃隨便點,孩子吃草也會長大的。」

我被戰的想落荒而逃。

我沒有決定生與不生,只是心裡想等各方面條件比較齊全時才決定多生一個,也不是說一定要多生一個,順其自然,不會特別期望生男生女。但在這時候,我不想跟他們解釋那麼多,我認為是私事。

最後六叔公嬉皮笑臉地說了一句話:「今晚馬上弄懷孕,就不會想那麼多了。呵呵呵。」

這話題似乎終於可以結束了。整頓飯我都覺得吃得不是那麼自然。

晚上帶兒子到球場上玩,有不少媽媽奶奶們聚集在一起,也有各自散步的。

我站在滑滑梯旁看著兒子玩,一位互相認識的媽媽正坐在旁邊的石凳上,我們互相打過招呼,不冷不熱地說話,不知不覺又說到二胎話題上去。

知道她今年大概三十八歲,大女兒已經上初三,去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她問我:「你們這麼年輕,快點生多一個啊。」

我聽出來,她這是試探口氣,我回答:「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才生。」

她好奇:「什麼叫天時地利人和?」我說:「天時即收入,地利即精力,帶孩子的精力,人和即身體,身體調養到足夠好的時候。」

她笑了,笑想得這麼周到,說:「難道你們沒有收入?有車有房。難道你們沒有精力?有老人家一起帶。難道你們現在身體不好?這麼年輕。」

她的反問好像比我自己還要更了解自己。

此時我已不想再深入談下去,因為大家都不是親密的朋友,這話題要談下去必定會揪出家中的收入,家裡人的工作分配,最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想法。最後她必定一個又一個地否定我,要我贊成她的話。

這於我的實際生活又有什麼用呢?生與不生,那是我們夫妻自己的事。

什麼時候生,那是我們在努力著的事。

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我有一位朋友叫阿萍,國家一開放二胎,她馬上懷孕了,因為第二胎生了女兒,想第二胎生個兒子,結果生出來的也是女兒。

這時候她的小女兒不滿一歲,大女兒也才兩歲半。兩夫妻是工薪階層,工資不高,和家公家婆一起住。

這時候產生了很多問題,朋友說她暫時因為孩子太小不能去上班,大的要上幼兒園,每個月要一千元,老公工資不高,婆媳問題頻發,每天都在煩惱中度過。

更令人煩心的是:兩個女兒幾乎每個月都要去醫院,就算沒什麼大問題,就單單是感冒就夠鬧心的。

一個感冒了,在家裡老是坐不住,經常鬧彆扭,帶她去看了醫生回來吃一天葯。剛感覺好點,誰知道又傳染給另一個了,又要去看醫生。

兩個孩子一起不舒服,肯定大人沒什麼舒心的時候。朋友只能整天處在精神緊張之中。

還有另一位朋友阿玲,她家算是比較富裕,不用擔心孩子吃喝的問題和上學費用的問題。可惜她自己有地中海貧血,在大女兒兩歲的時候,又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小女兒。但小女兒一向貧血,大女兒一向缺營養,每個月都至少發燒一次。

小女兒發燒了,帶她去看醫生,超過三十八度五還要打點滴,只能把大女兒交給老人家,兩夫妻在醫院,其中一個人抱著小女兒,另一個人去排隊,然後一起聽醫生髮落。

之後其中一個人去排隊交錢,另一個人負責抱小女兒去檢驗科,最後才是坐在凳子上連續幾個小時打點滴。其間,老公負責送水送飯什麼的。

第二天又到大女兒發燒,兩夫妻又帶著她重複昨天的事情。有時連續四五天都這樣。

經常會聽到朋友分享帶孩子過程中的痛苦,光聽都替她們無奈。真是的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啊。

我不想原本已經不太容易的經書變得更加沉重,起碼做好一些準備迎接吧,這樣對自己對家人對孩子都好一些。

身邊真的有不少朋友在二胎的時候,想生男孩結果還是生了女孩,想生女孩的結果還是生了男孩。

大家都在宣揚一子一女才算真的好的生活;還有不少人特意花錢去調身體,希望能生到自己所想的孩子性別;也有不少人生不到所希望的,還願意花錢生第三胎。

由此可見,二胎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

一要快,趁年輕,不管條件如何,生出來才算。

二要准,萬一二胎生不到心中所想的孩子性別,還有身體條件去試第三胎。

三要狠,為了生兒育女的理想,醫生說怎麼調就怎麼調,只是凡事沒有百分之百。

大街小巷,這二胎的話題總被放大。

子女是上帝適時送來的禮物,圖個平安,圖個團圓,圖個孩子健康,就夠了。

作者簡介:方南,愛生活的80後,熱愛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喜歡用文字攝影春夏秋冬,用文字記錄人生百態,用文字與親愛的你相聚。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教育,從來都不是第一名
媽媽在成長中偷過的懶,會狠狠地打在孩子臉上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