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歐洲斡旋為何無果?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歐洲斡旋為何無果?

來源中國軍網

5月8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展示他簽署的總統備忘錄。 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 新華社發(沈霆攝)

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經濟制裁」。

早在競選總統時,伊核問題就一直為特朗普所詬病,上台之後,更是不斷釋放退出伊核協議的信號。因此,此次退群伊核協議對外界來說是意料之中。而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伊核問題的利益攸關方——歐洲卻在伊朗核問題上表現出與美國大相徑庭的態度。近期,從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接力」訪美,到英法德三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都表名歐盟將繼續維持伊朗核協議的態度。儘管歐洲主要國家「車輪遊說」、輪番上陣,但仍是黯淡收場、遺憾收尾。歐洲媒體對此一片嘩然,認為這是繼美國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之後,對歐洲的又一記「打臉」。

在2015年奧巴馬執政期間,伊核問題六國一致通過伊朗核協議,長達10年的對伊制裁或被取消。美國國內對這份協議存在較大的質疑聲,以以色列為代表的中東盟國也對此深表不滿。特朗普上台後,一直強調伊核協議存在漏洞,他認為伊朗只是用延緩核開發換取了各方的經濟「鬆綁」,因此美國做了「虧本買賣」。從更深層次上來看,伊核問題只是特朗普政府對伊外交戰略的一部分,如今不斷強調伊朗的中東威脅並退出伊核協議,一方面是彌補奧巴馬時期美國與中東盟國產生的關係裂痕,更重要的是告訴盟國乃至全世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沒有減弱,其仍然是中東地區最大的變數。

5月1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從左至右)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伊朗外長扎里夫、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德國外長馬斯和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在會談前合影。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15日表示,歐盟以及法德英三國將繼續履行伊核協議,並將在未來幾周與伊朗展開各層面深度磋商,以應對美國重啟制裁造成的難題。新華社發

而自伊核協議生效以來,歐盟和伊朗聯繫日益密切,雙方在飛機、汽車製造等多個領域具有深入合作。歐盟自然不願「跟風」制裁重要的生意夥伴。同時,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可能引發一系列如中東地區衝突升級、難民危機加劇的「蝴蝶效應」。此次歐洲積極斡旋,既是擔心伊朗核協議談崩可能引發的中東地區衝突升級,其外溢影響或將加劇歐洲難民危機等次生問題,也是希冀通過遊說特朗普調整對外政策,藉以提升歐洲諸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但由於另外一方又是緊握其經濟命門的美國,歐洲顯然不情願與之對立。

在這個困難的比較題面前,歐洲立場模糊,態度搖擺不定。一定程度上,歐洲斡旋的失敗,與其舉棋不定的模糊立場密切相關。例如馬克龍訪美期間曾表示要促成某種「新協定」的達成,又如默克爾在與特朗普會談三小時後,聲稱目前核協議的條款確實「還不夠明確」。歐洲一面向美國集體遊說、一面不斷為特朗普政府「找台階」的曖昧態度,反而助長了美國的氣焰。

更重要的是,歐洲內部一盤散沙,難以在較長時段保持一致的對外政策。當前,英國脫歐談判還在僵持,而脫歐所帶來的後遺症已經開始凸顯。歐洲的脆弱與內部分歧,使歐洲國家目前難以形成一股能夠制衡美國外交的統一力量,無論是作為美國的跟隨者搖旗吶喊,還是作為政治協商解決分歧的倡議者發布聲明,歐盟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話語權明顯有所欠缺,很難對當前局勢產生實質性影響,這也讓掌握歐洲經濟命門的特朗普,感到在美國國內選票面前,紛亂而模糊的歐洲聲音顯得無足輕重。

可以預見的是,出於伊朗的特殊地緣環境,未來各國的外交博弈將有可能導致中東地區新的秩序或外交模式的建立,進而影響到全球的戰略穩定。真正解決中東各國安全關切,實現中東地區局勢的和平穩定,依舊任重而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爸媽,我想牽著你們的手,來祖國的邊防看一看
路排長,願你此生笑容依舊,不畏艱難繼續前行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