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一王爺陪順治皇帝打獵,被人一箭射死,順治卻漠不關心

清朝一王爺陪順治皇帝打獵,被人一箭射死,順治卻漠不關心

清朝入主中原之前,長期定居於東北長白山一帶,以游牧射獵為生,練就了剽悍勇猛的作風,和過人的騎術、箭術。精熟的騎射技藝,從此成為八旗鐵騎的看家本事。在他們統一女真部族、與明朝爭奪天下、掃平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大戰中,八旗兵驍勇絕倫的戰鬥風格和高超的騎射,大顯神通,屢敗強敵,堪稱清朝入主中原的一大法寶。

清朝開國之後,承平日久,國內形勢日漸安定,隨著戰事的大幅度減少,原先勇悍粗獷的八旗精兵,很快在安逸富足的享樂生活中迅速腐化,戰鬥力明顯下滑。清朝皇帝對此極為不滿,為了重振八旗軍雄風,保持其強大的戰鬥力,清朝皇帝大都有一個獨特的習慣,也就是行圍打獵。清帝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大規模圍獵,王公貴族和大量八旗兵丁參與其中,以磨礪其意志和武技,培養他們的尚武精神。

在順治十七年的行圍打獵中,卻出了一件意外之事。清朝一個王爺,在隨同順治皇帝打獵時,莫名其妙被一支流箭射中,當場斃命。這也是清朝立國兩百多年來,唯一的一個在打獵時被射死的王爺。擁有王爵的人,都是清朝的核心統治上層人物,這樣一個身份貴重的人遭此厄運,卻貌似根本未引起順治皇帝重視。他只是按照常規賜予其謚號,安排葬禮,對於其離奇死因,順治卻漠不關心,不予過問,使得這個王爺之死成為清史一個疑案。

這個被射死的王爺,就是清朝的義王孫可望。《綏寇紀略》記載,「可望既封為義王,後從帝出獵,斃於流矢」。堂堂大清朝王爺意外身亡,為何卻如此波瀾不驚,朝廷上下行若無事?原來,這個被殺的義王,是明朝末年的一個風雲人物,與明末義軍首領張獻忠有著很深的淵源,背景極為複雜。這個義王曾經當過張獻忠的頭號幹將,還曾被南明封為秦王,最後又被清朝封為義王。

義王的本名叫孫可望,是陝西人,出身貧苦農民。張獻忠聚眾起義後,衣食難繼的孫可望投身其中,成為義軍中的一員。孫可望為人精明強幹,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迅速引起了張獻忠的注意,一手把他提拔為自己的心腹大將,後來乾脆又把他收為養子。張獻忠對孫可望如此器重,孫可望自然感恩圖報,竭忠盡智給張獻忠賣命出力。

崇禎十一年初,在一次與明軍大戰中,孫可望在危急關頭還救了張獻忠一命。《明史》記載,在宛城之戰中,張獻忠與明朝武將左良玉發生一場遭遇戰。張獻忠一生縱橫天下,唯獨害怕左良玉,每次與左良玉交鋒幾乎都必敗無疑,這次也不例外。張獻忠在逃亡途中,先被明軍副將羅岱射中一箭,接著左良玉趕到,劈頭蓋臉就是一刀。

張獻忠當場血流滿面,眼看難逃一死,他的養子孫可望帶著人及時沖了過來,拚死命打退明軍,掩護張獻忠逃出生天。後來清軍入關,張獻忠又遭到清軍猛攻,兵敗身死。大西軍殘部在孫可望等人帶領下,轉戰滇黔一帶,與南明永曆皇帝聯手共同抗擊清軍,並在西南堅持了十餘年之久,一度成為反清復明大業的中流砥柱。

但是在國難當頭之際,大西軍內部依然矛盾重重,內鬥不止,並引發了大規模內戰。孫可望在內戰中失敗,窮途末路之際,投降了清朝。順治皇帝正在為西南的大西軍焦頭爛額,大西軍最高首領卻前來投奔,並帶來了大西軍和永曆朝廷內部的許多機密軍情,簡直是喜出望外。順治十五年,清廷降旨把孫可望封為義王,就這樣,張獻忠的得力幹將,居然又堂而皇之成為大清朝王爺。

不過,義王孫可望做夢也沒想到,順治皇帝對他這個幾降幾叛的「三姓家奴」,根本毫無信任,完全就是在暫時利用他。等到西南的南明勢力和大西軍被消滅後,義王孫可望也就成了清廷的下一個目標。《南明史》記載,義王孫可望先後多次因為細枝末節之事,遭到順治降旨斥責,和大臣彈劾,身價暴跌,只能一再搖尾乞憐,惶惶不可終日。

然而即使他表現的再恭順,在清廷君臣眼中,他都是一個危險的「流賊」首領,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就發生了義王出獵被射殺事件,很多史料認為他是被蓄意謀殺的。他死後,義王的爵位被他的子孫繼承。但清朝幾代皇帝都對此耿耿於懷,康熙上台後,把義王爵位取消,改封為慕義公。到了乾隆時期,直接連慕義公的爵位也徹底取消,孫可望後人也徹底被乾隆逐出朝廷,成為一介平民,此後不知所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一貪官富可敵國,死前把自己綁在火藥桶上,死後讓老百姓懷念
宋朝一個大英雄,卻遭人唾罵600年,只因《水滸傳》中的一個謊言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