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層出不窮的「大腦毒品」,是如何漸漸毀掉你深度思考能力的?

層出不窮的「大腦毒品」,是如何漸漸毀掉你深度思考能力的?


From 網易公開課

微信號:open163



被碎片化信息包圍的現代人,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幾句話就能理解的新聞、資訊,還有最近的小遊戲分享界面,耗盡人的全部耐心。




群里一個個卡片隨時砸過來,還不等到人反應,未讀消息就已多到沒法看。







數值不斷增加,操作簡單易懂,可見的好友排行榜……有廣告語赫然寫著:

閑來無事不知道幹嘛?用小遊戲殺掉你的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信息就像新型大腦毒品,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1. 碎片化信息危害多:


注意力、知識體系、大腦




為什麼像「小遊戲」這類碎片化的媒介產品能霸佔注意力?




我們大腦中存在「獎賞迴路」,它能提供「刺激—成癮」這一過程。




當實現了遊戲目標,多巴胺分泌會高於平常水平,作為獎勵,就帶來了快感和繼續下去的慾望;反之,失落的情緒會降低多巴胺分泌水平,又促使我們去繼續遊戲滿足自己的獎勵期待。




這種不斷循環的興奮體驗,就是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超越無聊和焦慮》中對遊戲提出的「

flow

」,即「

」的概念。




「身心舒暢」的體驗,讓人對遊戲和碎片化的信息形成依賴。




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所說:電視讓兒童接收到太多該年齡段不需要的信息,這種電視文化會侵蝕兒童的精神。與之類似,如今全民都在體驗的各類短視頻APP,把一首首歌變成神曲,網友們深諳各種暗號一樣的動作。




長期接受視頻帶來的高興奮體驗,不僅消磨大量時間,還會讓人在面對紙質書籍這種刺激略低的媒介時,難以集中注意力。



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主持人張斌接受採訪時說,《足球之夜》這檔節目,從創辦時的四個小時不斷縮減,




「那基本上就是一個進球集錦的節目……『

你們少廢話了,趕緊讓我看進球

』,因為進球一個接一個,不斷地刺激你的大腦。」




就連足球這樣的消遣,都變得碎片化——即便是球迷,也少有人能耐心看完一場90分鐘的比賽。




信息碎片化,技術簡化了我們獲得信息的步驟,降低了認知成本。

卻也讓人容易沉溺於一種自我滿足的假象之中,認為什麼都懂,高估自己的知識儲備。   




其實我們獲得的碎片化信息,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常識。在碎片化的信息獲取過程中,

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實和結果,卻沒有學習到真正重要的邏輯框架

,而後者和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關係。




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蝕著。




長期包裹在海量信息之中的大腦,像是一台超載的汽車。處於信息的不斷刺激之中,讓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長期釋放大量多巴胺。




研究表明,長期釋放多巴胺可能會使我們大腦內的左腹側紋狀體發生變化,分泌多巴胺的中腦腹側被蓋區(VTA)會被持續激活,

長此以往,大腦很容易被損傷。





網癮青少年與健康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對比;紅色區域:網癮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大於健康青少年;藍色區域:健康青少年的大腦皮層厚度大於網癮青少年




當我們對信息的刺激習以為常時,會不自覺尋求更多、更強的感官刺激,這種狀態就像是「癮君子「,對人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




碎片化信息更能影響我們的心理,最終反映在思考模式上。




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物助理的zbigniew brzezinski提出了

「奶頭樂」

理論——tittytainment,是titty(乳房)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合成詞。




意思是說,要使80%的「邊緣化」人口安分守己,消解他們精力和不滿的情緒,就要給他們每人一個「奶嘴」——具體表現為大力發展娛樂產業,使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有釋放精力的空間。




隨著泛娛樂化時代的到來,大部分的人在接受著娛樂信息的同時,變成了得過且過的人。




誠然,雖然外界對這一理論尚存爭議,娛樂的意義也不該被全面否定,但值得反思的是,把過多的娛樂當「止痛藥」,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瀏覽新聞,刷熱搜榜,表面上在與世界進行聯結,得到「我與這個世界相關」的錯覺,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但其實我們所獲得只是一個又一個知識碎片,難以互相聯繫成為知識網路。




互聯網不斷的信息打斷和干擾,更讓大腦難以進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狀態。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越來越習慣淺閱讀,而難以進行深度閱讀。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就在信息洪流中漸漸被衝散。




正如《深度工作》作者Cal Newport所說,




「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無聊時光都用瀏覽智能手機打發的話,你的大腦已經被重新編排,出現了『心智殘疾』,此時你的大腦已經無法勝任深度工作了」。 





2. 難以擺脫碎片化信息


也是人為的結果




熱搜榜上娛樂明星永遠佔有一席之地,新聞頭條中娛樂新聞也從未缺席,娛樂形式上花樣迭出,真人秀綜藝、網路直播,各種各樣單機或者聯網的遊戲……一片熱鬧的背後,是信息泛娛樂化的危機。




「性星腥,黃賭毒「的信息自然帶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滿足著人們天生需要的快感,也讓人沉淪于于此。




現在各類APP都在以大數據演算法作為賣點,「為你推薦你喜歡的個性化新聞資訊」,讓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興趣範圍內想看到的。




正如凱撒·R·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說:

公眾會按照個人偏好有選擇性地接觸媒介信息,並最終呈現出個人日報的形式。




用戶的每一次選擇都會被記錄,我們看似獲得了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並且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但

實際上,我們早已陷入了「個人喜好「的信息繭房之中。




信息同質化,內容泛娛樂化,是人們情感訴求的需要,卻也更是潛在人為的一種危害。




一集《黑鏡》里,人們通過支付1500萬點數參加選秀節目,賭一場更愜意的生活。他們被設定在電子化的世界中,人們像傀儡一樣在小格子里用騎自行車的方式換取貨幣,所有的時間,用於管理自己的虛擬形象,力求升級。







世界被娛樂所操控。男主角沒有虛擬貨幣企圖逃離,但四周的牆壁顯示:

廣告時間不得外出。




為娛樂瘋狂的人類,也在被碎片化的娛樂奴役。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引用前文提到的「奶頭樂」這一觀點時說,




「今天的中國有兩個新特點:

第一是階層開始出現固化

,基層年輕人向上的空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小;




第二是由於互聯網的普及

,資訊的收集越發方便、快捷,一切知識看起來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讓很多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那種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社會精神也將漸漸消失。




我想,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只能夠改變自己,讓嘴巴不被布熱津斯基的「奶嘴」塞進

,讓時間不被布熱津斯基所說的發泄性娛樂和滿足性娛樂塞滿,讓自己在這個

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和思考的能力。




我們能夠做到的大概只有這一點。」





3. 應對信息碎片化


是向自己主動發起的戰爭




如果碎片化是「魔鬼」,我們急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應對利器。




1、合理的自我控制




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玩遊戲、看視頻,其實並不是在放鬆,我們的大腦在低負荷地運作並且消耗能量。




長時間沉迷,會引起大腦的慢性疲勞,精力分散,對信息不敏感。




所以在接收信息前,要多一步劃分重要等級的流程,控制自己不要在不必要的信息上浪費過多時間,把要獲取的信息當成一份食譜,吸收真正有用的,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2、專註力需要科學鍛煉




信息時代,用戶注意力背後就是利益,信息生產者都紛紛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專註越來越難。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Gloria Mark發現,平均而言,僱員只能不受干擾地在一個主題上堅持11分鐘,而且這11分鐘還會切割成若干個3分鐘的小任務。




為了獲取碎片化信息而保持的「隨時在線」「隨時被打斷」的狀態很容易會讓大腦陷入注意力過度活躍障礙(BAHD),並且還會降低思考速度和工作效率。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Theo Compernolle認為,

間歇性的壓力才是健康的壓力

,才有助於人們更好的完成任務。




大腦和機器一樣,需要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正如我們經常強調的一樣,勞逸結合會讓工作效率更高。




適當遠離手機(看完今天的文章以後),才能給大腦放個假。




3、篩選信息渠道




網路信息時代,對信息的甄別、質疑、批判能力,決定了「信息食譜」的質量。從海量信息中識別出真正有價值,自己需要的信息,並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才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就像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新書《未來簡史》結尾寫到:




「過去想阻擋思想言論,做法是阻擋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用不相關的信息把人淹沒。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獲得資料。




而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該忽略什麼。」






參考資料:


[1]Postman 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M]. Penguin, 2006.


[2]Postman N.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J]. Childhood Education, 1985, 61(4): 286-293.


[3]Jena L K, Basu E.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J]. Vikalpa, 2018, 43(1): 58-60.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網易公開課,微信號:open163,分享全人類的知識,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被曝5000萬用戶隱私被盜竊後,Facebook第一時間封殺了爆料者
1個月托福100+是怎樣的體驗?學渣逆襲的故事應該這樣講….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