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隱含的不確定性:生活在複雜性和自然災害之中

隱含的不確定性:生活在複雜性和自然災害之中

作者簡介

Victoria Sword-Daniels:城市可持續性及抗逆力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職於倫敦大學環境與地球工程系;

ChristineEriksen:文化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職於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地理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社會科學系。

摘 要

在本文中,我們通過探索在極端自然災害風險背景下不確定性的多維度來考察隱含不確定性這一概念。研究強調應更多地認識到不確定性是那些生活在風險中的人的主觀經驗,這對於災難管理和響應機構而言尤其重要。隱含不確定性和客觀不確定性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在個體層面的內在化的本質,它是主觀的、感受性的和直觀的。研究通過探索以下四個情境下的隱含不確定性來解釋個體特徵、社會身份及生活經驗對塑造風險闡釋的作用:社會身份與創傷、知識的協同生產、制度結構和政策以及長期生活經驗。研究最後對這一方法進行了更深入地探討,為極端自然災害下的風險管理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災害、隱含的不確定性、應急管理、協同知識生產、風險闡釋

緒 論

在本文的研究中,風險被定義為在特定地點經歷的災害的特徵、頻率、風險要素性質以及脆弱性內在程度的函數。個體、組織、機構和社會總是面對著各種各樣隱含的風險,例如與自然災害威脅有關的多層次不確定的洪水和火災,因為潛在洪水或火災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強度和頻率都是恆定的未知數,這使得對其可能性、脆弱性、嚴重性、資源需求以及災害應急包的估計都難以確定。不確定性通常被歸類為認識性的——源自於不完全的知識,或者說是偶然的——是固有自然變異性的產物。

在研究中,我們不僅強調極端自然災害情境下不確定性的原因及結果層面,更關注它的過程層面。我們演示了不確定性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內化並被嵌入在決策和社會規範之中的,這一過程通常是非線性的、不確定的和複雜的。

不確定性的問題化

1

不確定性的科學框架

在不確定性的早期研究中,區分了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可測量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可測量的不確定性。科學框架認為科學知識是測量和減少不確定性的關鍵,管理不確定性的傳統方法是減少風險測量的未知程度。然而不確定性是一個廣泛並且類型學的譜系存在,許多複雜社會和環境系統的非線性和動態化特徵使得降低不確定性難以實現。因此,在科學及技術研究中,存在著一種廣泛的共識——知識並不一定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相反,學習管理無知是必要的。

這一現狀給研究帶來了極大地挑戰,尤其是在解決這些不確定的情況時,內在的複雜性強調了促進及適應這種複雜性的方法和結構。表現這一複雜性需要三種不同類型的知識:系統性知識、目標知識以及轉化知識,協調這些知識往往需要跨學科的方法,這一方法通常是問題導向的。

2

不確定性和決策制定

在風險社會中,目前關於不確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制定;二是不確定性的溝通,其中關於決策制定研究的關注點是理性決策模型。這一模型將決策制定看作是一系列的分析階段:確定問題、提出並評估選擇、實施最優選擇。但是,現實中的許多選擇是基於直覺的,以近乎自動的、快速地方式作出,它們被稱為自然主義決策。在自然主義決策中,人們主要依靠經驗來做出選擇。

現有的許多討論集中在驅動信息處理和決策的兩種思維模式上,分別是分析處理系統和情感處理系統。前一種系統使用演算法、規範性規則和邏輯,它不是自動進行的,以延遲行動為導向,通常需要邏輯和證據證明來作出決定。後一種系統通常被稱為經驗系統,以迅速行動為導向,主要是快速、無意識的情感過程,它是一種將行為與過去經驗相協調的整體方法,是一種自動適應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的進化適應型的反應系統。研究經驗表明當兩種思維模式衝突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後一種模式。最新的爭論質疑是否存在這樣的雙處理系統,是否統一的理論方法更適合解釋直覺和審慎的判斷,以及他們之間的光譜。然而無論如何,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經驗模型更能體現決策制定。

3

不確定性的溝通

不同領域關於自然災害和環境風險不確定性的溝通研究都將關注點落腳在不確定的科學建議溝通上,這一溝通可能受到許多層面的不確定性影響,包括認知的和偶然的不確定性。

4

隱含的風險

風險可以被劃分為環境性的、生活方式的以及隱含的風險,其中環境性風險是發生了什麼,生活方式的風險是我們做了什麼,而隱含風險則是我們是誰的一種體現,它與人們闡釋風險的方式有關。已有的研究區分了隱含的風險和客觀的風險。

在罕見並不可預知的災害情境下,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嚴重影響了危機響應。社會身份有助於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和派生組成員,將自我和他人歸類為共同的社會身份有助於我們在不確定性中作出決策。

隱含風險的概念

隱含不確定性這一概念包括了意識和潛意識的缺乏確定性,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層面,這都是普遍的(如圖1所示),它取決於過去的經驗、社會認同、信仰、價值觀、制度結構、可利用的資源以及社會規範等(如圖2所示)。這種擴大的不確定性概念促成了思維方式的轉變,人們開始接受而不是減少不確定性。通過關注不確定情境中的生活體驗,它將不確定性視為日常生活的持久狀態,以多種形式、尺度和水平進行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決策。

1

隱含的不確定性、社會身份和創傷

無論是否處於風險之中,我們的行為都是出自我們的社會身份、社會建構和生活經驗,以及這些社會特徵之間的交互作用(如教育、階級、年齡、性別、種族等)。這些特性影響我們如何處理潛在風險,提供給我們評估情境的能力。這些部分共同地創造了一個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和風險中尤其重要的不確定性。

超越影響環境、社會脆弱性和能力的有形或無形的社會不平等,體現了不確定性的嘗試,由此可見,潛意識差異決定了人們的決策、降低風險能力和意願。這些身份和社會期望與每個個體相關聯,影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不同的社會身份,不僅通過理性選擇模型,而且通過我們所隱含的潛意識身份來塑造決策過程。此外,創傷以及繼發性創傷的經歷也會影響個人對風險的理解和應對。

2

隱含的不確定性與知識的協同生產

不確定性體現在知識的生產中,因為我們會優先考慮某些類型的信息。決策者利用外部有效性和科學合法性的客觀標準,以及在獨特的社會背景下的標準來評估和做出選擇,以應對風險。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魯棒性的環境知識是在與社會持續的對話過程中創造的。

通過訓練、有效的團隊模擬以及基於情境的共享計劃,可以改善情境或感知風險的共享心智模型。通過這一共同的心理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不確定性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協同生產的知識常常受到爭議,因為利益相關者總是根據自己的觀點來闡釋風險並作出決定。

3

隱含的不確定性與社會、制度結構

隱含的不確定性也與更廣泛的社會事件聯繫在一起。通過社會化過程,嵌入的社會規範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個體的潛意識表現出來。當個體將這些規範內在化時,他們也通過行為來再現它們。同樣地,這一過程也發生在機構、組織和社會之中。

4

作為長期生活經驗的隱含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和經驗的,可能受到各種已知或未知因素、過去的經驗以及未來的可能性的影響;也可能包括意識的時間尺度,即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不確定意識中移動,這通常取決於多種影響因素。不確定性表現為長期性的,其中過去的經驗可能會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性,特別是處於風險情境之中。這種隱含的不確定性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影響脆弱性的模式。

5

討論:集合主題

以上四個情境的討論突出強調了隱含的不確定性這一概念的相關性和潛在貢獻,並為研究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方法和框架。總而言之,它們體現了極端自然災害背景下隱含不確定性的四個不同但錯綜複雜的相關方面。

首先,社會身份和生活創傷決定了人們的決策模式、降低風險的意願和能力,它們構成了容納和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因素,而不是尋求減少不確定性;其次,隱含的不確定性還體現在協同知識的生產、跨學科降低風險方法的過程中;第三,隱含的不確定性同更廣泛的社會問題聯繫在一起,對如何在方法上構造和解釋這一不確定性提出了挑戰;最後,這種隱含的不確定性是生活的、經驗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身份因素、協同知識生產、情境和經驗等,使我們能更加敏感、創新地洞察這種隱含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Sworddaniels, V., Eriksen, C., Hudsondoyle, E. E., Alaniz, R., Adler, C., & Schenk, T., et al. (2016). Embodied uncertainty: living with complexity and natural hazard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文案 | 王榕

責編 | 水木年華

阝勹

轉載需註明轉自「風險災害危機多學科研究」訂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