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
養生
05-25
列缺穴
出處:《靈樞·經脈》
釋義:「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經經水在此破缺潰散並溢流四方。本穴物質為孔最穴下行而來的地部經水,因其位處橈骨莖突上方,下行的經水被突出的橈骨(巨石)所擋,經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取穴:以被取穴者左右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在食指尖到達處即是。
主治:傷風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頭痛項強、口眼歪斜、齒痛;遺尿、小便熱、尿血、陰莖痛;掌中熱、上肢不遂、手腕無力或疼痛。
配穴:
配合谷穴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穴治咳嗽氣喘。
配後溪治頭項痛。
配陽溪治腕關節痛。
配合谷穴、後溪穴治頭項痛。
配太淵穴、尺澤穴、足三里穴治肺癆。
配經渠穴、太淵穴治掌中熱。
配後溪穴、少澤穴、前谷穴治瘧疾。
配風池穴、風門穴、合谷穴有疏風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頭痛,項強。
配照海穴有降氣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痛。
操作:斜向上刺0.3~0.5寸;可灸。


※艾灸,讓你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人!
※治療頭痛、神經性耳聾、美尼爾綜合征、眶上神經痛、肩周炎……
TAG:時時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