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00名中國抗日士兵的開支,與1名駐華美軍相當 | 短史記

500名中國抗日士兵的開支,與1名駐華美軍相當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美國人楊格(Arthur Young)1927年受聘來華,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的財政顧問,至1947年才因病辭職,返回美國。




憑著對國民政府財政狀況的切身了解,楊格晚年寫下了《中國經濟和財政的復興》、《中國與援助者:1937-1945》、《中國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1945》、《中國建國的努力:財政經濟紀錄,1927-1937》等多部著作。




在《中國與援助者:1937-1945》(China and Helping Hands:1937-1945)一書中,楊格記錄了孔祥熙在1944年的一場牢騷。這場牢騷針對的,是駐華美軍給中國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孔祥熙說:





「在中國,你們的孩子們每天需要6隻雞蛋,而現在減為4隻。但是,你們每天吃1磅牛肉……為了供應肉食,我們把耕牛拿來給你們吃……很快將沒有任何牲畜留下來幫助農婦們耕種他們的田地了。」



按楊格的計算,當時1名駐華美軍的開支費用,相當於500名中國士兵的費用。





圖:Arthur Young





駐華美軍在飲食方面的高消費水準,讓負責供應的中國政府焦頭爛額。



1944年9月,駐滇美軍就飲食問題向國民政府提出抗議,原因是駐紮在昆明呈貢的1萬餘名美軍每日所需的牛、豬、雞未能按標準足量供給。駐華美軍總部要求解決,事情一路鬧到了蔣介石那裡。蔣不得不專門就此事致電雲南省主席龍雲。




蔣的電報全文如下:






「昆明省政府主席:據美軍總部九月一日備忘錄,略以

昆明呈貢區美軍已增至一萬零六百人,每日所需之肉類計牛35頭,豬50頭,雞1000隻

,而滇省府仍照前每日限制數量供應,並不增加

,請予協助,設法供應等語。查此肉類供應攸關盟軍營養,同作戰力量甚大。惟牛隻可飭市府在產牛較多之地方代為購買運昆明,其餘雞豬等項在昆明附近似可採購,此項關係較巨,希由該省設法協助,勿使匱乏,以敦睦誼。除函復,徑與該省府洽辦外,仰即遵辦具報。中正。申虞。侍。參。印。」




蔣希望龍雲排除萬難,滿足美軍的要求。但在龍雲看來,這種檔次的供給,雲南方面實在已經力不從心,難以為繼。因為此前的供給,已必須依賴長途跋涉自外省採購。




龍雲的回電全文如下:





「重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囗密。前奉申虞侍參電,當飭主管遵辦去後,茲據呈稱,

滇省向非產牛區,年來供應盟方,概由黔省販運而來,前恐影響農耕,妨及糧政,曾經略加限制。嗣准盟方請求,即已取消。惟據商人瀝陳,近因盟方人士日漸增多,辦理愈感困難,實緣產源枯竭,以致供不逮求。查核所稱,確系實情。至於豬雞兩項,僅有農戶零飼養,素無專業,頻歲消耗之巨,亦遠過於生產等語。複查所呈,均屬事實。

除仍遵電飭令務儘可能力予協助外,謹以肅聞。敬祈鑒核。職龍〇,叩。酉。巧。省秘。印。」




圖:1940年代,四川農村




更早一些時候的1944年1月份,雲南還發生過另一起相似風波。




因駐緬美軍肉類供應匱乏,史迪威曾致電何應欽,要求「將雲南省所產之新鮮牛肉,輸往印度,以供軍事人員食用」。1月21日,何應欽致電龍雲,要求其儘可能滿足史迪威的要求。




何應欽的電報,原文如下:




「查該處之有此請求,系悉雲南省內特別昆明附近所有鮮牛肉,除經由戰地服務團採辦,以供駐昆美軍食用外,尚有多餘可輸往印度。查牛肉之採辦貯藏及輸送等問題之準備,均已布置就緒,此等布置包括建築房屋,購備器材,任用人員等項,故函懇迅予核准所請將牛肉輸往印度是禱,敬請早日賜辦示復為感等由。查滇省駐軍規定,每人每月給肉類一斤,是否確有多餘,每月可給若干公斤,敬請飭與本部駐昆明辦事處馬處長洽辦。」




從何應欽的電報來看,史迪威似乎已經做好了採辦、運輸、保存雲南鮮牛肉的一切準備工作,只待龍雲提供鮮牛肉。




但龍雲在次日給何應欽回電中,拒絕了史迪威的要求。理由是雲南農村的耕牛早已被駐滇美軍買光吃光,現在供給駐滇美軍的牛肉,乃是跨省購自貴州盤縣。




龍雲的電報,原文如下:




「美軍駐昆明年余消費甚巨。自三十二年度人數日漸增加,

入春以來,每日豬羊不算,菜牛每日須三十條,雞千餘只,雞蛋數千枚。

現在農村耕牛被其買凈,延至盤縣(貴州境內)購買。

此種龐大驚人之消費,不但不能供給印度方面,即在滇者,亦將成問題。」





圖:1940年代,四川大後方的基礎教育




這些電報往來,證明了楊格所謂的「1名駐華美軍的開支費用,相當於500名中國士兵的費用」,並不是誇張。



前引何應欽電報,透露了駐滇中國軍隊的肉類配置——「每人每月給肉類一斤」。駐滇美軍的標準則是:「一萬零六百人,每日所需之肉類計牛35頭,豬50頭,雞1000隻」。二者相比,確實如同九地之下與九天之上。更何況,「每人每月給肉類一斤」只是標準,能否切實執行,還是以個未知數。




時人對中國士兵生活狀況的親歷見聞,也很能說明問題。1940年7月7日,國民黨中宣部部長王世傑在其日記中寫道:





「今日余漢謀司令自粵來,對蔣先生言,

前線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飯

,予聞之不甚震駭!」



同年4月,地下黨員張公幹從宜昌前線回來,如此描述他所見到的前線士兵的日常生活:





「衣服問題,冬天少棉,夏天缺單,一件衣服,往往數月不換,衣上的虱子振一振幾乎要蓋地,晚上鋪蓋全是稻草,實不如犬馬,談起來只想痛哭。吃的呢,是帶糠的大米,鹽都得不到,菜更不足談。得的薪水呢,……苦幹半年尚得不到一元,加之衣食不豐,生病者要佔五分之四,一則下級官沒有巨款與之療治,二則兵乏分文無所購葯,因是病亡者,不可勝數。」




1941年6月,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從重慶坐船去瀘州,也曾親眼目睹同船的中國士兵窘迫至極的生活:





「房門外兵士坐卧滿地,出入幾無插足之處,且多顯病態瘦弱之外,十九有疥瘡,四肢頭頸皆可見到,坐立之時遍身搔抓,對此情景,殊覺國家待此輩亦太輕忽,故不敢有憎厭之心,轉為憐惜矣。……

兵士早九點米飯一頓(自煮)後,至晚始再吃,下午門外有二兵以水沖辣椒末飲之,至天夕又各食萬金油少許,用水送下。




事實上,因物資匱乏,早在1940年,國軍已普遍改三餐製為兩餐制,菜品全面退化為菜葉鹽水湯。1945年初,每名士兵每天的副食費標準只有12元,漢中的白菜一斤要30元,蘿蔔一斤要20元。1944年,美國專家隨機抽取1200名國軍士兵進行體檢,結果發現營養不良者高達57%。抗戰中後期,許多戰區的司令長官和軍團長官,不得不安排專人從事商業活動,以維繫其核心部隊的基本補給。





圖:1940年代,大後方的普通民眾




(註:本文所引電報,出自《何應欽等為大量供給美軍肉類與龍雲往來電(1944年1—9月)》,收錄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外交),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推薦閱讀:




安全套歷盡了波折,才得以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塊木牌,是從哪裡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壓力太大,蔣介石在日記中以諸葛亮自況
這四天,在抗戰史上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