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依止?般若,到達彼岸

依止?般若,到達彼岸

依止般若,到達彼岸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法是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功夫般若密,而不是靜坐波羅蜜。一切方便法門,一切具體修行,皆屬於具體的般若波羅蜜法,皆屬於具體的般若波羅蜜行。若不依「般若」,若不以「智慧」,則不得波羅蜜,則不得到彼岸。般若者,大智慧也,教下以文殊而表之。波羅蜜者,到彼岸也,教下以凈土而表之。文殊是誰?不是對象化的宗教偶像,而是自家的覺性光明。凈土在哪?不是物理空間的某一個地方,而是當下的廣大無邊的妙明真心。過去諸佛,依般若而得成佛。現在諸佛,依般若而得成佛。未來諸佛,依般若而得成佛。三世諸佛,皆依般若而得成佛,是故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若修禪定,不依般若,則所修的禪定,便是住境著相的邪定。若修密法,不依般若,則所修的密法,便是求玄弄虛的邪法。若修凈土,不依般若,則所修的凈土,便是著相外求的穢土。

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則在在處處,無非凈土。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則在在處處,皆是如來密因。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則在在處處,皆是修證了義。法身無邊,自心是也。

依般若而到彼岸,依智慧而明自心,依照文殊而到佛地,依智慧而歸自性,這是佛法修行的基本路線。法門無量,千差萬別,基本路線,唯此一路,是故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依照般若,到達彼岸。到了彼岸,方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若未到彼岸,未悟自心,則口念「般若波羅蜜多」,也不是無上咒,也不是無等等咒,也不能除一切苦。口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也不是無上咒,也不是無等等咒,也不能除一切苦。乃至念一切咒,皆不是無上咒,皆不是無等等咒,皆不能除一切苦。千法萬法,只是要人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故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未悟自心時,未到彼岸時,則文殊是汝師,依而行之,能到彼岸。若已契入實相,若已到達彼岸,則文殊是汝用。釋迦迷時,文殊是釋迦之師。釋迦悟後,文殊是釋迦之子。

一切眾生,皆依這一念清凈心光(文殊),方能證得自性,方能究竟成佛。不依一念清凈心光而成就者,古今三世,上下十方,無有一人。是故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之師,一切諸佛,皆依文殊而得成佛。釋迦佛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2]釋迦佛贊文殊菩薩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來在修行地,皆曾引導,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3]

世人學佛,當依這一念清凈心光而學,不依妄想而學。世人學佛,當依文殊師利而學,不依愚昧而學。文殊者,般若也,智慧也,自性光明也。妄想者,習氣也,污染也,自性眾生也。愚昧者,著相也,住境也,自性痴暗也。

順著妄想習氣(識)而打佛教的妄想,皆屬唯識造境,自誆自惑。自畫天堂,自生心悅。自畫地獄,自生恐怖。自畫輪迴,自求出離。朗朗乾坤,清凈世界,本無這般幻事。如人夢中,被人追殺,欲求逃脫,終不得脫。若欲逃脫追殺,唯須覺醒迷夢。迷夢醒來,方知是幻,本無夢中惡事,亦無夢中樂事。

學佛學祖,學聖學賢,不是捏怪造型,而是回歸自性,亦名覺醒迷夢。娑婆是夢,極樂是夢,棄娑婆而趣極樂,也是夢中所為,也是醒夢之法。

依文殊師利而行,便是依般若智慧而行。依般若智慧而行,方能到達彼岸。彼岸一到,此岸即無。此岸即無,彼岸無存。無彼無此,絕待無對,純然一真,是真彼岸也。一夢醒來,既無娑婆,亦無極樂,苦之與樂,當下消融,是名真極樂。真極樂者,無彼無此、無人無我、絕待無對的自心實相也。

一切眾生皆依文殊(智慧)而得出離煩惱福城,一切眾生皆依文殊而得成就無上正覺。過去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離煩惱福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現在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離煩惱福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未來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離煩惱福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若不依文殊而得出離煩惱福城者,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無有一人。所以說,佛法是般若波羅蜜,是文殊波羅蜜,是智慧到彼岸,而不是功夫波羅蜜,而不是佛來拉我波羅蜜。

依文殊而出煩惱,依文殊而醒迷夢,依文殊而到彼岸,依文殊而成佛道,皆是依自性智慧而得成就,而非依對象化的宗教偶像而得成就。究實而論,對象化的宗教偶像,皆是唯心而生出來的。佛的那個樣子,是當事人唯心生出來的。菩薩的那個樣子,是當事人唯心生出來的。一切宗教偶像的那個樣子,皆是當事人唯心生出來的。自己唯心生出來的那個樣子,自己又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歸命於他,寄託於他,這便是歸命於自己的妄想。自己唯心生出來的像,一定還會滅回去。何以故?有來必有去,有生必有滅。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生滅來去的像上,那個像是靠不住的。

文殊是自性智慧,而非對象化的宗教偶像。皈依文殊,便是皈依自性智慧。執著即是煩惱,放下即是出離,反觀即是智慧,見性即是諸佛。若也放不下,若也見不得,則更有方便法門,令人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功至極處,自性光明,即得現前,教下亦名彼佛現前。彼佛現前,即是自性現前。正於此時,若人能將這個一塵不染的自性認出來,是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名往生廣大無邊的自性凈土。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第八四八頁下。

[2]《佛說放缽經》。《大正藏》第十五冊,第四五一頁上。

[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大正藏》第三冊,第三二六頁下。

依止?般若,到達彼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悟即當下凈土,迷則處處娑婆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