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法源寺:愛國者的救贖

北京法源寺:愛國者的救贖

山陰路的夏天

 F

李志 

00:00/04:38

本文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今天跟大家分享他的代表作——《北京法源寺》,一本非常優秀的歷史小說,基於歷史和大量的資料典籍,又感性地賦予豐富的小說情節和鮮明觀點,讓人身臨其境,看得滋滋有味。

喜歡《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會非常喜歡這種文風,史不像史,小說不似小說,散文不類散文。

兩者介紹歷史的方式非常相似,都是基於客觀的歷史事件,再結合自己對歷史深厚的理解,進行二次創作。我曾一度有點懷疑,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手法就是從這本書借鑒的。

歷史總是枯燥的,滿是瑣碎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如同堅果的殼,冷冰冰、硬梆梆的,無法引起共鳴。

但李敖和當年明月用自己淵博的知識,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撬開這個殼,呈現出豐富、美味、有營養的果實。

雖然《明朝那些事兒》和《北京法源寺》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書,觀點也有待商榷,但這些書至少能讓我們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解讀歷史,引起我們對歷史的興趣。

主要內容

該小說主要描述了在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當時晚清政府昏庸愚昧、頑固不化,帝國主義趁機瓜分中國,紛紛在各地開設租界,一大批知識分子覺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救國。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發動了這次戊戌變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他們說服當時有名無實的光緒帝實行改革政府機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廢除八股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最後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國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宣告失敗。

李敖先生在這次事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力透紙背的文筆,聚焦這段近代中國最黑暗的歷史,詩意地描繪了一批愛國志士的心歷路程,並穿插討論了真善與偽善、愚忠、家國、因果、佛法、生死等話題,不局限於大事件的描寫,以主要人物的心理作為切入點,用思辨的形式深入挖掘他們思想的博學、矛盾和衝突,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康有為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學貫中西,強聞博記,還寫得一手好書法。

五歲能誦唐詩數百首,六歲就讀《大學》、《中庸》、《論語》和《孝經》等經史。長大後繼續博覽群書,攻讀了大量傳統經典,主張濟人經世,不紙上談兵。

但國家的危亡,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他開始接觸西方文化。22歲那年還一個人跑到山裡讀書,主要讀經世致用的書,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

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康有為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從此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至於他的書法,用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的話說,就是:「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由於思想先進,又巧於把握時勢,康有為被一大批「仁人志士」追隨。

但最後結果出乎意料,他作為原來的維新派,到了後來卻成了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反對革命,主張改良,維護封建制度,成了保皇派。

梁啟超

被公認為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從小就是一個天才,「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

後來認識康有為,被康有為獨到的見解和大膽的舉動所折服,便拋棄舊學,拜康有為作老師,接受了康有為的改革主張和變法理論,逐漸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

變法失敗後跑到日本。後參與辛亥革命,與老師康有為的「保皇思想」對立,反對帝制。

梁啟超門下有多位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的學生,如著名詩人徐志摩、第一位獲得國葬待遇的蔡鍔將軍等。

譚嗣同

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從小是個世家公子,家世顯赫,父親曾任兩廣總督。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雖然父親是體系內當官的,但他對八股文非常反感。

他仰慕那些鋤強扶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此外,他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被譽為「佛學彗星」,一個是東晉時期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寫了一部佛學經典之作《肇論》,奠定其在佛教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另一位便是譚嗣同,寫了《仁學》,為現代人開拓了「應用佛學」的領域,將佛法精神貫注於現實社會。

在北京認識了梁啟超等人後,便跑到「時務學堂」協助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

變法失敗後, 於1898年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我們是要忠於主人,還是忠於天下?

忠於主人,即愚忠,比如令人惋惜的岳飛,明明知道自己侍奉了一個昏君,卻依然遵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教條。

雖然留下了忠臣的名節,卻害苦了四方百姓,只因名將一死,朝廷少了抵擋敵軍的猛將,大敵入侵,導致百姓生靈塗炭。

岳飛成全了他自己的忠,卻使萬千百姓妻離子散,流離失所。

這樣的忠值得嗎?

忠於天下,即廣義上的忠,是對國家盡忠。比如改朝換代時,總有一些很有才華、也很有骨氣的人不肯受新朝廷的招安,寧願餓死也要對前朝的皇帝盡忠。但如果他們轉變角度,接受招安,想的是造福國家,反而是百姓的福分,國家的轉機。

真正的英雄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只要是對百姓好的事,他就會去做,不會受限具體的朝代和皇帝。

如何鑒別真善與偽善

一個人倒在地上,你停下來說了句真可憐,表示同情,然後轉身走開了。

你有善心,但是沒有付出善行,這是真善還是偽善?

一個人倒在地上,那個人恰好是上司的親戚,你想通過這個來巴結領導,或者你看到旁邊有記者,不管你的思想多麼骯髒,反正你最後還是去扶他起來。

你沒有善心,卻付出了善行,這是真善還是偽善?

甲殺了一個人,乙想殺一個城市的人,但沒有殺。

甲和乙誰的罪孽大?

佛法會說,乙的罪更大。因為甲的行為已經終止了,結果是殺了一個人。而乙雖然暫時未殺一人,但乙有殺一城人的想法,所以乙的罪更大。

從這一點上看,佛認為因果的輪迴是不停息的,因此善心比善行更重要。

但是,人的內心本來就是複雜混沌,善惡共存的,我們根本無法去證實和比較內心,如果用善心來評判,會不會根本就沒有可行性?

要做出來的善才算是善。

比如說吃飯,必須吃,想吃和說吃並不算吃,一定要有吃的行為。善也是這類性質,善要有行為,沒有行為的善就算是偽善。

譚嗣同為什麼不逃亡?

戊戌變法失敗時,大家都收到了風聲,提前逃走。康有為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逃到了香港,梁啟超在日本人的保護下去了日本。

譚嗣同也有充足的時間逃走,梁啟超和好友王五還親自去勸他,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留下來。

不想連累家人。

譚嗣同的父親曾兩次兼代湖廣總督,為正一品封疆大吏,可以說譚家乃是富貴之家。如果譚嗣同逃走了,就會禍及家人,所以譚嗣同選擇留下,並偽造和留下父親反對自己參與維新的證據,保護家人。

想用自己的犧牲喚醒大眾的覺醒。

革命有很多角色,有人負責領導,有人負責執行,有人負責顧全大局,有人負責流血犧牲。

譚嗣同選擇了犧牲的角色。

他想用自己的性命告訴當時的人們,」改良「救不了國家,只有革命才行。他活著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是如果他死了,而且是從容不怕地死去,卻能迸發出極大的能量。

最後,他成為了一座燈塔,成為划過暗黑夜空的流星,激勵後來的人們前赴後繼,衝鋒陷陣,不畏生死,走上革命的道路。

這樣說來,譚嗣同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北京法源寺》不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小說,它透過李敖的理解,將那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剝離史書,立體得呈現在讀者面前,雖然那段歷史距今將近有100年,可是在字裡行間,我們仍能感受到先驅們澎湃的熱血,無畏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城的小森林 的精彩文章:

人類從骨子裡就是自私的

TAG:大城的小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