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天涯獨行人,問君幾多愁——讀明代詩人譚元春《舟聞》

天涯獨行人,問君幾多愁——讀明代詩人譚元春《舟聞》

作者譚元春是明代文學家,字友夏,湖北天門人。他是竟陵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文學主張強調性靈,反對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有《譚友夏合集》。

這首詩是寫旅人在江上乘舟遠行,聽到岸上傳來的鐘聲,不覺觸動愁緒,有感而發。

起句「楊柳不遮明月愁」,寫江上景色。江畔,楊柳依依;天空,明月徘徊。月與柳,在古代詩詞中都是象徵離情別緒的意象。

譚元春詩《舟聞》

宋代詞人柳永的《雨霖鈴》詞中,便用「今番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描寫徵人在旅途中的愁況。譚元春這句詩便是點化柳永詩句而成,但又有所創新,一個「愁」字,把明月擬人化。

「楊柳不遮」又突出了愁的沉重和深廣,似乎楊柳也遮不住明月的愁顏。其實,「明月愁」正是旅人之愁,旅人天涯飄蕩,見月生愁,所以覺得月也在愁,這是一種移情的寫法。

《譚元春集》

「盡將江色與輕舟」,是說乘船在水上航行,極目所見,無非江景,終日與煙波為伴,甚覺枯燥乏味。

這一句詩透露出詩人的寂寞。其中的「江色」是虛寫,但它與上句的實景相配合,構成一種水月相映,凄迷蒼涼的意境,很好地烘託了作者的愁緒。

「遠鍾渡水如將濕」,是運用通感,想像鐘聲被浪濤打濕,聽起來格外沉重,格外徐緩。

這是在詩人寂寞難耐之際,忽然聽到岸上的鐘聲,這鐘聲對他來說,不啻空谷足音,聽起來倍感親切,又覺得相隔那麼遙遠,流露出來的是對水上生活的厭倦,也給讀者以壓抑之感。

「來到耳邊天已秋」,這最後一句,緊承上句,用誇張的手法,極言鐘聲之慢,同時,又寫出了對季節變換的感受。

作者在舟中生活多日,猶如遠離人世,忘記了季節。猛然聽到岸上的鐘聲,尋聲遠眺,只見天地間一派蕭颯的秋景。

《明代詩文發展史》

秋天是令人感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離鄉遠行,隨波飄蕩,就更容易觸動愁腸。

這首詩短小凝練,深沉雋永。詩人選擇了最能表現離情別緒的多重意象,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又調動起新奇的想像,運用誇張、擬人、通感、移情等手法,創造了有聲有色,情景交融的意境。詩中雖然化用前人詩句,但能別出新意,其感染力很是強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宋代崇尚梅花:花中有道需稱最,始信名花集大成
人們都知道上海,但是你知道「下海」嗎?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