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師寫給母親的禪詩

禪師寫給母親的禪詩

1

憨山大師:母子之情天然妙性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被人以「私造寺院」之罪名誣告,五十歲時流放雷州,當他從山東啟程前往雷州的途中,在江邊與母親相見。

憨山大師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把年僅八歲的孩子寄宿在河對岸的親戚家,只允許他一個月回家一次。

有一次他離家時,登船前對母親依依不捨,母親大怒,提著他的髮髻就把孩子拋入河中,頭也不轉就回去了。

大師的祖母見了,連忙救起,帶回家中,母親又將他趕走:「這個不上進的孩子,不淹死他,留著有什麼用?」

年幼的他只是以為母親心狠,便不再思念家中,哪知道母親其實常常因為思念孩兒對著河岸流淚,他的祖母見了,卻說她太心狠,母親卻說:「這孩子,只有斷了他的依戀,才能好好讀書!」

在他四十四歲那年,途徑故鄉,母親就託人問他,什麼時候到家?憨山大師說:「我是為公事而來,不是為了家事。如果母親與我相見,能夠如同未曾分別時一樣歡喜,那我就回家住兩宿。」

母親說:「我一直以為來生才能相見,沒想到你竟然回家,歡喜還來不及,怎麼會悲傷呢?見一面都可以!」

憨山大師回家後,後來家族的人都問這次是坐船還是陸路而來?母親應聲而說:從空中來!原來母親知道自己此番是乘神通力而來,她定非凡人,怪不得能舍我出家!

憨山大師問母親:「您平常想念我嗎?」

母親竟然說:「怎麼會不想呢!不過後來我知道你在五台山,便問這裡的法師,五台山在哪兒?法師說,在北邊,北斗星的方向,就是令郎的住處!我就每晚對著北斗星,念菩薩的名號,夜夜禮拜!今天見到你,知道你是神通化身而來!」

而這一次遭遇流放,憨山大師以為,這次母親見到他戴罪之身,必然悲痛欲絕,哪曉得途經故鄉之時,母親正在江邊等他,歡喜談笑,音聲清亮,胸中竟無纖毫掛礙。

大師吃驚地問她:「您聽說孩兒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不擔心嗎?」

母親竟說:「生死都是一個人的業力決定的,我連自己的生死都不擔心,還擔心你嗎?」

母子倆徹夜暢聊,母親寬慰眼前這位高僧:「如今我們母子倆就要訣別了!你要好好心系道念,不要擔心我!」說罷瀟洒離去,頭也不回。此後二人一生之中再未相見!

憨山大師感慨萬千:如果天下人都有我這樣的母親,怎麼會凡俗之念不斷呢!於是做了一首《母子銘》:

母子之情,磁石引鐵。

天然妙性,本自圓成。

我見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元無我。

生而不戀,死若不知。

始見我身,是石女兒。

試譯如下:

母子恩愛情深,如同磁石和鐵。

天然妙性本自圓滿無缺,互相吸引。

若以空性觀我們母子,好似木頭生火一樣。

火出則木頭燒盡,火本身又自性本空。

母子就如同木和火,生時不須掛礙,死時則隨緣而往。

徹悟我身的體性,就如同不孕的女子所生的孩子,本來無一物!

2

洞山祖師:願明大法報慈親

曹洞宗的創始人洞山良價禪師,準備出家之時,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辭北堂書》,「北堂」是古代對母親的尊稱,「辭北堂書」即是與母親告別的信!

在信中,洞山禪師說,就算把世間最好的衣食都奉養父母,也難以報答生養的恩德,更何況這樣的報答也不能長久地利益到父母。

要報如此深重的恩德,不如出家之功德,能夠讀過生死煩惱的苦海,到達永久安樂的彼岸,這樣還能實現終極的關懷,報答前生萬世的父母,乃至一切眾生之恩德,都可以報答。所以經中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在真誠的書信之後,洞山禪師說,「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現在暫時的離別,不是我狠心拋棄您,而是因為時不待人,為了永久的相聚,我要抓緊時間來修行。

在信的末尾,洞山禪師做了兩首《辭北堂頌》: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裡,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岩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

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在這兩首詩里,洞山禪師告訴母親,「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他今生出家,乃是為了心地的本來面目,願明大法,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親人們要想相見,還得今後能夠明了因果之理,徹悟自心的性,那時候就能在佛國相逢。

後來,善良的母親收到他的信,知道他堅持出家。回憶起種種天倫之樂,那時她拜佛求神,惟願生一個男兒,後來果然如願,愛憐有加,孩子出門若是晚歸,都要倚在門邊等候盼望。

但是如今,「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常常灑淚悲泣,連嘆「苦哉!苦哉!」但他理解兒子的志向,同意他出家度化眾生,只希望孩兒能夠如目連尊者度母一樣,上登佛國,下濟群生!

在母親的理解之後,洞山禪師終於出家,星霜移換十年有餘,他又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勸勉母親不要沉溺在離別之情中,世俗的事,都是越來越多,日增煩惱,不要對世間的事太過執著,要好好修道,這樣才能佛會相逢啊!

在這封信的後面,他又寫了一首詩給母親——

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3

凈慧長老:白髮慈顏老 晨昏未有期

當代禪門巨匠凈慧長老,年幼時因為家貧,被送到家鄉新洲的一個尼庵。寺中有有海善、仁德二位尼師,她們為這個小男孩取乳名「如意」,悉心撫養,並送他到當地發矇就學。「如意」對這兩位尼師有著天然的親情,將她們視作自己的母親一般。

十幾年後,這個少年如意被帶到武漢卓刀泉寺,禮宗樵和尚為師,法名宗道,號凈慧。此後凈慧上人便在武漢開始了正式的沙彌生涯,並前往廣東求戒學禪。

1956年,中國佛學院成立,虛雲長老將年輕的凈慧上人送往北京就學,可是六七年後,凈慧上人因為編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更在1963年被迫離開佛學院,前往北京、廣東、湖北等地勞動改造。

隨著歲月更迭,凈慧上人對撫育自己的養母思念有加,在1964年的春節寫下了這首《新年憶母》——

時逢佳節里,憶母念紛馳。

南北三年別,娘兒兩地思。

青山頻入夢,雪夜冷裁詩。

白髮慈顏老,晨昏未有期。

十四年後,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凈慧上人奉調回京,他去向早已被迫還俗的海善老人辭行,身體虛弱的海善老人依依不捨,對他說:「你這一去很久不會回來了。我身體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時,你能在身邊。」

凈慧上人說,只要您生病,打一個電報我就回來了。

第二天一早,吃過養母精心準備的早飯,凈慧上人正準備出門,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聽見背後一聲大喊。他回過頭一看,原來養母就從坐著的椅子上躺了下去,他連忙將老人抱起,平穩地安置在床榻上,為她助念,到了下午三點,老人安詳往生。

這一份親人間的依戀之情,給了凈慧上人極大的感動,他曾說,「這件事,使我感觸特別深,儘管那時我已經四十多歲了。人與人之間這種情感,在生離死別之際,有這樣的感應,對我是很大的教育。」

本文來源:騰訊佛學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我們只是身體的客人
十種懺法能將罪業懺除清凈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