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巴拉木里——風俗節日

香巴拉木里——風俗節日

您的關注分享,是小編更新的動力,每周二四六隨緣更新

香巴拉木里

風俗節日

木里藏語里的意思是美麗、遼闊、深遠,梵文里意為「女神巴丁拉姆居住的聖地」,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包括彝、漢、蒙古、納西、苗、壯、布依、傈僳、白、回、土家、滿、傣、羌、錫伯等17種民族共同居住的藏族自治縣。除具有藏族人民共同的習俗外,它們也擁有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

3

習俗

1.藏族熱情大方,殷情好客。凡有客人到家,不管是否相識,即為:客牽馬,迎入室內,邀坐於火塘旁上方客位入座,生火煮茶。敬黃酒、白酒。客人要吃完主人家敬給的「茶三、酒四」後,主人才滿意,如留宿,主人必傾其家中的豬膘肉、灌血腸、奶豆花、白瓜子、柑桔、梨、核桃、桃子等招待客人,為客人安排床鋪,喂飼馬匹。客人離去,要為客牽馬送行一程,臨別道一聲「呷來祝」.(慢慢走),待客人離去一段路程後,主人家方才折返。

2.敬獻哈達是藏族人民的崇高禮節。哈達為長約五尺寬約四寸的優質絹、綢製品,凡迎送客人、長輩、上級領導、遠方貴賓、結婚誌喜、社交活動、探親訪友、八寺求神拜佛都離不開敬獻哈達。敬獻方式是雙手將哈達拉伸、各端下垂一小節、平端於胸前、恭敬地獻給對方。晚輩、下級敬獻時,送至對方手上;長輩、上級贈送時,掛在對方脖子上。主人捧獻哈達,表示敬意、祝福吉祥;客人回敬,表示致謝。

4

服飾

1.木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美觀大方,大多喜歡色彩鮮艷的服飾,尤其喜白、大紅、蔚藍、粉紅、桃紅、桔黃等顏色的襯衫。

2.男裝:藏袍+狐皮帽。藏袍的藏名叫「楚帕」。著藏袍時,將袍領頂在頭上,下擺放在至膝部,後腰收幾條皺褶,將寬邊毛織紅色腰帶束緊。然後將藏袍上部從頭上放下,穿左袖,右袖任期自然下垂,或兩袖束扎在前腰際。藏袍寬肥,袖子長大。若再別上一把刀鞘、刀柄都是純銀包制,雕刻有各種精美圖案的藏腰刀,則更威武雄壯。狐皮帽。用整塊火紅色狐皮束可頭上,腦後交叉,下吊狐尾,耳前垂兩隻狐爪。狐皮帽不僅增添藏族男子的英武風采,且保暖防寒,更有過雪山時可防雪光燒灼眼睛的特殊功能。

?

3.女裝:木里藏族婦女著裝分為短衫配長裙和著連衣裙兩種,但都系橫條紋花飾的三塊面料拼製成的長圍腰。連衣裙款式別緻,多用呢絨等厚重面料。托肩處鑲一塊寬約五寸的金線綉制的金邊布延伸到兩袖膀部。衣領、大襟都順邊鑲金線布或紅、黃、藍色布條。兩袖中部面鑲金線綉圖的飾物或印有十字花的藏呢。背後腰際以下有多條褶皺,腰間束毛布寬邊腰帶再束皮帶,皮帶上配以各種銀飾品。連衣裙下擺齊腳脛。行走時,佩環叮噹,裙裾擺動,阿娜多姿。每逢成群的青年女藏胞參加跳鍋莊時,大家服飾相同,起腳甩臂,長袖飄舞,動作整齊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5

建築

1.藏式傳統民居建築恢弘,多為古堡式的造型,式樣新穎的三層樓房。牆體用塊石、片石砌制,下大上小,輪廓分明,不打搪糊牆體平整,數十年不垮塌。房內木架不打眼,不逗榫,無穿枋。木里藏族住宅根據環境和居住地域的不同,其建築形式略有不同,可分為碉房、土掌房、木縲房子、帳篷。

?

2.伸臂橋——木里三大河流及山間溪流多見伸臂橋。兩邊橋墩用圓木拼成井字形,內填塊石。到一定高度,在墩上向對岸伸一排圓木,再砌橋墩,壓石。如是三、五層,兩邊伸出的橋臂相距已近,再鋪上圓木或厚木板,一座別具風格的木質伸臂橋便屹立在流水湍急的大河和山澗之上,供行人、馱馬行走,不會象弔橋那樣左右晃動。

6

飲食

木里有獨特的石板烙餅、嚇打(生肉漿)、豬膘肉、氂牛肉、羊肉、氂牛奶、酥油茶、糌粑、苦蕎餅等食品,還有青稞酒、白酒、黃酒及強丁(酥油湯)、酥油茶、奶制茶品、麻糖等。

?

1.石板烙餅。藏族主食是麥類和玉米,吃法多為烙餅。石板烙的餅,外皮香脆,內部軟,吃時佐以酥油茶、辣子湯、蔬菜(酸菜)湯,清香可口,別有風味。尤其扳成小塊,放在滾燙的酥油茶中吃時,其獨特的風味不亞於北方古城西安的名小吃羊肉湯泡饃。

2.嚇打(生肉漿)。選野生的獐、鹿、麂、岩羊肉或家養的精瘦牛肉,去骨、剁細或舂細,混以香料木槿子、海椒、林蒜、鹽等拌勻,再倒涼開水混成肉漿。蝦打是款待貴賓的珍饈美味的大型宴會上的名貴菜。食用時用匙羹舀取。入口奇香潤滑、口感很好,毫無生肉的腥臊味。

3.強丁(酥油湯)。過秋入冬,人本需及時補充熱能,此時的木里藏胞,特別是居住高山的牧民喜歡喝強丁,喝下強丁,頓時體溫上升,全身舒暢,夜不寒冷,即時酣然入睡。

?

4.酥油茶。「青稞美酒酥油茶」,在登大雅之堂的藏族民歌的歌詞中多有讚詞,酥油茶是木里藏、蒙等民族的主要飲料和待賓上品。木里人待客必須「茶三酒四」,即客人要喝下三碗酥油茶,主人才感到滿意。

?

5.吃「青」——木里藏族有一種特殊製作的食物,藏語叫「青」,「青」是將新收割的麥粒淘凈加少許水放入石臼中用木棒搗為粒米狀,去掉麩皮,加牛肉、豬骨煮熬,放鹽。「青」既是主食,又是菜饈,其味清香可口。

6.豬膘肉——其形似琵琶狀,故有人叫琵琶肉,是藏族、蒙古族的一種特有風味的腌臘製品。每到冬季宰殺過年豬時節,藏族、蒙古族家家都要殺年豬,做豬膘。殺年豬是農家喜慶歡樂、隆重的節日。生豬膘久放不變質,家有年事已高老人者,必每年積存一兩頭豬膘,直到幾頭至十幾頭,以備給老人辦喪事時,給前來奔喪弔孝的幾十幾百名親友食用和做回贈禮品。因為按風俗,凡來奔喪弔孝者,都要分的一小圈豬膘肉。

?

7.黃酒。熬煮得好的黃酒,不低於高級啤酒和聞名的浙江紹興花雕黃酒,黃酒口味醇,是夏天消暑解渴的好飲料。

8.低度白酒。木里的藏族民間善用純糧小甑烤制低度白酒。該白酒色清味純,酣洌可口,飲後不上頭,不傷胃,被稱為木里縣的「五糧液」。

7

宗教信仰

木里藏族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一年中,宗教佛事活動達十三個之多,幾乎月月有廟會,每年為216天,這些會所食用的酥油、糌巴、肉食、茶葉,皆由人民無償供給。每逢佛事活動,信教群眾寧可忍飢挨餓,也要去轉經、拜佛、磕頭、布施,十分虔誠。以為這樣做自己死後才能升天或降生富貴之家。

藏族群眾把藏傳佛教看作心靈的寄託,一切思想言論無不染上宗教色彩。朝夕念經,祈求「菩薩」庇護,事無巨細,都要求神拜佛;家家豎供佛像,人人配戴「呷烏」、「松丁」(吉祥帶)、「學恰」(裝有活佛頭髮、鞋片、布片和柯子等香料以及奇花異草縫製而成的布袋繫於腰間,傳說打仗時可刀槍不入)等護身符;房屋前後懸掛經幡,路旁山口修建「恰頂」(佛塔)或堆置「嘛尼堆」,婚娶、病痛、離家遠行、修房造屋等均請喇嘛打卦念經;有的人每天早晚向西方磕頭頂拜;有的人每天早上都要燒松毛、吹海螺、磕頭,祈求菩薩保佑;每喝酥油茶、黃酒和飯前都要敬鍋莊,都要依次念出貢嗄及諸山神、山名和自己祖先的名字,祈求它們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8

旅遊節慶

01

生態旅遊

木里在四川境內橫斷山脈深處,與瀘沽湖格姆神山只有一山之隔,木里景色是由森林、河流、山澗瀑布、湖泊、雪峰組成高原風光,藍天白雲,風高氣爽,氣候宜人。它北鄰稻城、理塘,西連雲南的中甸、麗江,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3100米。由於相對溫差大,氣候、土壤、植被呈明顯的垂直變化,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於木里鮮為人知,因此它的景色給人感覺是野性原始的、桀驁不馴的;另一個則是木里蘊藏著異常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群。6、7月的木里漫山遍野都是各種顏色的野杜鵑花,9、10月的木里秋色迷人眼,是絕好的旅遊季節。由於這裡完全處於原始狀態,因此對於攝影發燒友和背包一族來說,這是最新的景點線路,木里縣域內的自然景觀和民族特色、宗教文化、濃郁的文化景觀為世人所驚撼,被美籍奧地利科學家約瑟夫·埃弗·洛克稱之為「神仙游賞的花園」(或譯為「上帝瀏覽的花園」)。

木里境內山巒疊嶂、奇峰林立,擁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90多座,最高峰是具有許多神奇傳說的「新熱仁三兄弟神峰」,即新熱仁、降別勇、恰朗多傑。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恰朗多傑,此山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木里境內天然秀麗的高原湖泊有十多個,最為著名的有丁東海子、寸多海子(長海)、尼多海子、巴桑海子等。春季,山巒湖畔百花爭艷;夏季,碧綠的湖水連接天際;深秋,一派金黃倒映湖中,還有野鴨在悠閑地遊戲;隆冬群山銀裝素裹。在山水的相互輝映中,罕見的高原景色盡收眼底。

進入木里林區,不僅可以觀賞到屬國家級保護的參天大樹銀杉、白皮雲杉、黃杉等的雄姿,還可以看到實施「天保」工程後,經林業工人們萬般呵護已初見成效的工程造林,滿目蔥翠,洗滌你身心的疲憊,令你神清氣爽。每年6至9月,在林中還可以採摘到美名遠揚的木里松茸——一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說還有防癌治癌的野菌。其他諸如馬鹿菌、青岡菌、雞棕等的野生菌類更是數不勝數,背個背簍進入林區一天可采一簍。

長海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蔥鬱,草場茂盛,牛羊成群,環境清幽,湖光山色美,好似瑤池仙境,宛然一幅天然的山水圖畫,遊人到此,可飽覽夏日絢麗多彩的杜鵑花海和冬日皚皚白雪,又可遠眺陡壁溝壑和奇峰異石以及雲海、日出、日落、晚霞等景觀,還可領略當地藏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02

歌舞節慶

木里的藏族,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性情豪爽,思想開朗,為人熱情;凡有藏族的地方,即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民間文學,令人目不暇接。

「剛珠」舞:「剛珠」是藏語。該集體舞是男女各牽手成一排,相對面立,彎腰、,向右方踏行幾步,右腳彎於左腳上,又放回,再如是向左踏步,舞步雖單調而整齊劃一。男、女兩排中各有一人領唱,眾人隨聲相和,兩排如是輪流邊唱邊舞。歌詞即興編排,讚美家鄉,讚美山水,讚美客人,敘事敘物,詞句優美,內容豐富。雙方相互比賽,可至通宵達旦而絕無詞意貧乏,枯燥者。「剛珠」舞是藏族口頭詩詞文學才。

歌庄舞:每逢年節、新婚喜慶、迎接官員和貴賓時,傍晚,選一平坦場地,燒上篝火,男女老幼身著盛裝,在一名吹竹笛的樂手帶領下,大家手拉手圍成園圈,跳起節奏歡快的歌庄集體舞。舞步開頭舒緩平和,繼而「三腳不落地」、「對腳」等激躍歡快的舞步,把舞場氣氛帶入高潮。一曲又一曲,大家氣喘噓噓,汗流滿面,不覺勞累,仍然興高采烈。

布扎舞:木里寺廟無藏戲,但有宗教特色的跳神,即藏名「布扎」的舞蹈。近年在東朗庫絨寺、木里大寺已發掘恢復,於木里十世活佛坐床典禮、自治縣成立四十年大慶時,曾登台表演,令人大飽眼福。布扎舞由喇嘛扮演,著戲袍,戴神、鬼、獸面具,有兩名扮猴者先出場,扮演著各種滑稽詼諧令人發笑的動作。繼後,演員依次或單、或雙,最後一齊出場,在單調的皮鼓、銅鈸的節奏聲中跨步、跳躍、旋轉,舞步豪邁粗獷;令人驚嘆的是扮馬鹿者一個跳躍彎腰低頭,將平置地上的哈達挑於頭盔鹿角上懸掛。觀眾稱頌說,此乃是最為吉祥的兆頭。

山節:山節是木里苗族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三至十五舉行,男女老幼著節日盛裝,歡聚一起,唱歌、跳舞、吹葫蘆笙、吹木葉、踢毽子、玩雜耍。青年男女對山歌,談情說愛,選擇意中人。老人敘舊,互相送見面禮。

燃燈節:又稱「宗喀巴節」、「五供節」。藏語叫「噶登安曲」。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為期1--2天。是藏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 藏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巴(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成佛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宗教領袖,藏區各黃教寺廟和信徒要舉行誦經、磕頭、燈供儀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動,祭祀宗喀巴大師在天之靈和祈願大師賜予善良的人們以吉祥幸福。這一天,木里附近的信教群眾和寺廟,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頂及窗檯點燃酥油燈,念經歌頌宗喀巴,以示紀念。 燃燈節是木里寺廟最隆重的佛事節日。四面八方的信教群眾數百人或步行、或騎馬齊集大寺周圍安營紮寨,在節日期間向活佛和寺廟敬獻禮品,聆聽活佛講經,受活佛摩頂,以求消災祈福。同時,瞻仰宗喀巴神像,觀看跳神等佛事表演。

俄喜節:俄喜節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曆臘月初七日。傳說, 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 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 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準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 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俄喜節為藏族傳統節日。關於俄喜節的由來,當地民間傳說頗多,其中有這樣一種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從西藏、雲南等地先後遷來阿哲、讓甲、草坡、八爾等藏族支系,分別住在木里的寧朗、車子、白硼、桃巴等地。他們定居那天夜晚,正是農曆臘月初七,天上明月當空,七姊妹星閃閃發亮,四周景色宜人,於是他們就聚集起來,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七,這些地區的藏族人民分別聚集歌舞,世代相傳,就變成了今天的俄喜節了。

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補充!!

merry christma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地木里 的精彩文章:

TAG:聖地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