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一共有十六個皇帝,十三陵里「消失」了哪三人?

明朝一共有十六個皇帝,十三陵里「消失」了哪三人?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是明代皇帝陵寢群,始建於1409年,顧名思義,裡面埋葬了十三位帝王。但是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共有十六個皇帝,那麼遺漏掉的是哪三人呢?

一,朱元璋

朱元璋25歲開始參加地方豪強郭子興的紅巾軍起義,正式反抗元代統治。39歲,率領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收復大片土地。40歲,於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

古代中國,非常重視墓葬,因為古人「視死如視生」,人們相信去世後靈魂仍在。與之對應,形成了獨特的墓葬文化,例如選擇墓穴的八卦風水學;按照不同等級劃分陪葬品等等。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立刻為自己和皇后選擇了陵墓位置:紫金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明孝陵。封建王朝天子選擇墓葬,必定位於首都周邊,而明代卻是一個特殊的朝代,因為它有過兩個首都。

公元1621年,第三位皇帝朱棣將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陵墓也一起更改。所以,明朝從朱棣開始的皇帝才被葬在明十三陵,而前兩位帝王朱元璋和朱允文不在其中。

二,朱允文

朱元璋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原因是「遷都」,朱允文的原因則更複雜一些。

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的孫子,他的父親在皇子中排行老大,本來被立為太子,但是卻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隨後二皇子,三皇子接連早逝,因此爺爺去世以後,朱允文直接繼位成了新帝。

四叔朱棣這會正在燕地為藩王,成了朝廷中的「不穩定勢力」,皇帝想要削藩,王爺想要造反。矛盾激化,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權。

按理說,這也不是朱棣沒能下葬的真實原因,因為雖然靖難之役的根本目的是奪權,卻打著正義勤王的旗號。但是,此番之後,朱允文下落不明,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中。關於他的歸宿,歷史有兩種說法:1.在大火中燒死了。2.通過宮中密道逃出宮外,去了雲貴一帶出家為僧。

但是總而言之吧,人都找不到了,更不可能進入墓葬。

三,朱祁鈺

這個皇帝就是《女醫明妃傳》中黃軒扮演那位。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不聽朝臣勸諫,一意孤行,親征瓦剌,後慘敗於瓦剌軍師也先,明軍死傷無數,關鍵大臣過半數喪命在這場戰役中,史稱土木堡之變。

雖然彼時明朝仍然處於全盛時期,一次敗仗並沒有對整體實力帶來巨大損傷,可是潛在影響卻是存在的:1.土木堡之變死去的大臣多是國家內的中堅力量,沒有任何過度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選拔年輕人才填充朝廷,這也造成了明代行政體系內部的第一次斷層。2.明英宗被困前線,太后和于謙等人推朱祁鈺上台,是為明代宗。本來這是很簡單的關係:哥哥出征,弟弟監國,太子繼位,叔叔輔政。但是權力的熏陶下,讓這段關係後期變成了兄弟相殘:

朱祁鎮回京,被明代宗圈禁,後明英宗發動政變,明代宗暴斃身亡。

二次稱帝的明英宗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做事不計後果的小青年了,此刻在他身上,有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沉穩,猜疑,陰狠,以及……仇恨。

歷史記載,複位不久的一次上朝,朱祁鎮用陰鬱的語氣對大臣們說「皇弟(朱祁鈺)近來身體好些了,我會好好照顧他的。」文武百官,聞之莫不心驚膽戰。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否定他的皇帝身份,連同杭皇后封號一起取消,將他葬在北京郊區的王爺陵墓內。明代宗雖然是遷都北京以後的皇帝之一,卻因為以上原因沒能夠葬進十三陵。

後記:

1.正史大多說朱祁鎮親政瓦剌後慘敗,是宦官王振在旁邊慫恿,且又亂指揮導致。但是,即便果真如此,明英宗也不能逃脫責任。此種說法,有以宦官做擋箭牌的嫌疑,所以正文並沒有把禍根歸到王振身上,了解即可。

2.雖然在當時看來,能不能好好下葬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但是對於帝王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政績,朱祁鈺雖然「可憐」,但是比起末代皇帝崇禎又怎樣?還有的朝代,有的民族,不講究為身後事大興土木,他們的首領死了,擇一處安靜的土地,埋下後萬馬踏過,也彷彿從未存在過一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古畫《流民圖》 帶你看看古代災荒戰亂下人民的下場。
史上最離奇的朝代:明朝「昏君」輩出,為何還能長存三百年之久?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