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倫敦國家美術館-5:18世紀法國玩起了香艷的洛可可,英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繪畫大師

倫敦國家美術館-5:18世紀法國玩起了香艷的洛可可,英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繪畫大師

倫敦國家美術館-1:無論誰評選鎮館之寶,這件肯定都會位列其中

倫敦國家美術館-2: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大師們

倫敦國家美術館-3:是愛情還是情色?水平高超還是刻意炫技?

倫敦國家美術館-4:巴洛克時期歐洲各國大師的代表作

18世紀,曾經大師輩出的義大利繪畫逐漸走向衰落,英法等國趁機崛起,尤其是英國,我們幾乎都不記得英國在18世紀以前出現過什麼有名的畫家,但是進入18世紀後有了,而且一有就是好幾位。

首先還是從義大利說起,那個時代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他出生在威尼斯的一個繪畫世家,從小跟著父親和哥哥學畫。卡納萊托的大名叫Giovanni Antonio Canal,但是人們喜歡叫他小卡納,義大利語就是卡納萊托,相當於英語中的Little Canal。年輕的時候他經常到威尼斯的街頭寫生作畫,將這些風光畫賣給來威尼斯的遊客,久而久之竟成長為18世紀義大利最著名的風景畫家。我們看到的這幅《石匠的院子》是他29歲時的作品,畫面中人們將大理石通過運河運到這個院子里,加工後用於修繕附近的教堂等建築。左下角一位母親放下手中的掃帚,準備去抱摔倒在地的小孩兒。卡納萊托的作品非常寫實,彷彿隨手拍下的照片,精確地記錄了威尼斯當年的城市布局、氣候變化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法國接過義大利巴洛克的衣缽,發展出自己的洛可可風格。這種風格首先體現在華麗嫵媚的裝飾藝術上,繼而影響到繪畫。安東尼·華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首位代表性的洛可可畫家,他的繪畫色調輕柔、浮華柔美,被稱為「香艷體」,將走向衰敗的巴洛克風格引向一種新的更加自然嫵媚的藝術形式。

我們在這裡看到他1715-1718年創作的《愛情音樂》,在一片樹葉細密的林中空地上,一男一女正在交流音樂方面的東西。男子穿了一身艷麗的戲服,抱著吉它俯身望向女子手中的樂譜,女子坐在男子腳邊看著男子,二者的身體都向一個點上傾斜,形成一個穩定而親密的三角形。那些細碎的樹葉和粉紅的服飾帶給人一種曖昧的感覺。

另一位法國洛可可大師是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他的作品常採用粉紅色調,烘托出一種既親密又含蓄的氣氛。這幅《普賽克向姐姐們展示丘比特的禮物》是他21歲時的作品,故事取材於奧維德的《變形記》。普賽克是國王的小女兒,因貌美遭到維納斯的嫉妒。維納斯讓他的兒子丘比特設法使普賽克愛上魔鬼,但當丘比特見到普賽克時自己卻愛上了這位美麗的姑娘。隨著年齡的增長,普賽克的爸爸想把她早日嫁出去,請求神諭後得到的答覆是將普賽克置於半山腰,一條大蛇會將她帶走。普賽克按神諭坐在半山腰等待,結果沒等大蛇出現一陣暖風就把她吹走了。醒來後普賽克發現自己身處一座美麗的城堡,僕人告訴她這的一切都屬於她,她的丈夫只在黑夜才回來,並且不能讓她看到模樣。時間一長,普賽克開始感到寂寞,她央求丈夫帶她的姐姐們來看她,化身丈夫的丘比特警告她姐姐們只能因嫉妒帶來麻煩,但普賽克堅持要姐姐們來。又是一陣暖風將姐姐們帶到了城堡,姐姐們參觀完城堡後急著問普賽克丈夫的情況,普賽克不好意思地告訴她們自己沒有在光下見過丈夫的模樣。姐姐們不懷好意地提示當初的那個神諭,認為丈夫一定是條大毒蛇,並說服普賽克想辦法殺死丈夫。故事的後半段在我的遊記《雙城記》中講過,此處不再贅述。此畫表現的是姐姐們來到城堡後,普賽克向她們展示丈夫送給自己的禮物,在姐姐們的頭頂有一團烏雲,上面的形象代表暴怒,因為丘比特不允許普賽克將自己送她的禮物給別人看。

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魯埃(Fran?ois-Hubert Drouais,1727-1775)是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的首席宮廷畫師。他為國王和國王的兩位情婦繪製了不少肖像畫,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這幅《刺繡架前的蓬巴杜夫人》。作為法王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對法國政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此畫的創作始於1763年4月,但直到1764年5月也就是蓬巴杜夫人去世一個月後才完成。選擇這個場景似乎刻意要表明蓬巴杜夫人專心刺繡而無心干政。左側的小狗暗示她忠心耿耿;書架上的書籍體現出她對出版業的支持,她曾支持出版第一部《百科全書》;右下角的曼陀鈴和畫冊說明她對音樂和藝術也很喜愛。

雖然洛可可風格在法國風靡一時,但也有少數畫家不為所動,比如以靜物和風俗畫著稱的夏爾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從這幅《年輕女教師》中你感受不到前面看到的那種細碎、柔美、嫵媚,夏爾丹在洛可可風潮中始終堅持傳統的古典主義。

法國的洛可可風對英國也產生了影響,比如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肖像和風景畫家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庚斯博羅喜歡將肖像和風景這兩種題材結合在一幅作品中,就像這幅他23歲時的作品《安德魯夫婦》。畫中是一對新婚夫婦,安德魯夾著獵槍,他的太太坐在洛可可風格的木頭長椅上。安德魯太太的膝上有塊黃色未完成的部分,有一種說法是為他們未來的孩子預留的。安德魯夫婦的第一個孩子在此畫完成的次年出生,但不知為什麼始終沒有再加上去。

另一幅也是一對兒夫婦,叫《清晨漫步》。畫中人物是當時同為21歲,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威廉·哈利特和伊麗莎白·斯蒂芬。庚斯博羅的繪畫技術非常嫻熟,作畫速度奇快,這靠的是他平時對自然的觀察,而不拘泥於正統的學院技術。19世紀初的英國畫家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評價庚斯博羅這種詩意的感性時說:「看到他的畫時,我們發現自己的眼睛濕潤了,卻找不到具體的原因。」

下面這幅《畫家的女兒與貓》尤其動人,兩人的眼神異常清澈,讓人忍不住要多看上幾眼。這也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姐姐的胳膊上只畫出了一隻小貓的輪廓。不過,僅憑這兩張純真的面龐也足以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庚斯博羅的年代,有一位英國畫家的事業道路比他發展得更順利,那就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23-1792)。雷諾茲曾在義大利遊學,特別推崇文藝復興盛期的義大利繪畫風格,提出並在英國推廣「宏偉風格」(Grand Style),被喬治三世授予騎士稱號。

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中曾這樣介紹兩位畫家:雷氏的一切都井井有條,在意遊學期間,每看一畫便總結規律以便為己日後所用,回到國內更是長袖善舞,將畫室辦成上流社會的時髦沙龍,最終成為畫院院長。庚氏則完全不同,蟄居鄉間,只畫自己喜歡的畫,直到一張送展作品讓所有人吃驚。最後傅雷總結道:雷氏是用盡藝術材料以表現藝術能力的最大限度,庚氏是抉發詩情夢意以表達藝術素材的靈魂。用中國的論畫法來說,前者是心中有畫,故極盡鋪張以作畫;後者心中無畫,故以無邪態度表白心魂。

下面這幅是雷諾茲1787年繪製的《希思菲爾德男爵》。

前面提到過荷蘭和法國的風俗畫家,英國的首位風俗畫家是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他同時也是西方連環漫畫的先驅,被稱為「現代卡通畫之父」。他經常繪製諷刺時政的「現代道德主題」作品,後來這種風格被稱為「荷加斯風格」。六幅連環畫《時髦的婚姻》便是對當時流行的金錢換身份的畸形婚姻的無情諷刺。

這是其中的第一幅《訂婚》,畫面中最右邊的是瀕臨破產的伯爵,他跛了的右腳搭在腳凳上,身旁放著拐杖,手裡拿著家族樹講述自己的高貴家史。坐在對面的是精於算計的商人暴發戶,手裡拿著伯爵剛簽下的婚約。窗外是伯爵在建的新宅,不過因為缺少資金正處於停工狀態。桌旁站著的放貸者將因為婚約的簽署而得到商人的擔保可以向伯爵提供繼續蓋房的資金。畫面左邊坐著伯爵的兒子子爵和商人的女兒。子爵心猿意馬,只顧自己照鏡子。女兒則帶著失落的眼神聽站在旁邊的律師大談這門婚事能帶來的好處。左下角的地上有兩條用鏈子拴在一起的狗,暗諷這對新婚夫婦的命運。

前面看到的都是人物,最後我們看看當時非常少見的動物題材。《響外套》是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1724-1806)的名作,這位畫家以畫馬著稱,甚至創作過關於馬匹解剖學的書。「響外套」是畫中這匹賽馬的名字,它曾在1759年為主人羅金漢姆侯爵贏得大獎,而侯爵正是斯塔布斯的主要贊助人。通常斯塔布斯畫的馬都有背景環境,但這回侯爵堅持讓他創作一幅沒有背景和人物,單純突出駿馬的巨幅畫作,尺寸達到2.92 X 2.46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上流社會的婚姻就是一場政治遊戲:美泉宮-1
穆德哈爾式建築的經典傑作:塞維利亞王宮之迷人的少女庭院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