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導的眼淚:有時「改錯」比「沒錯」更值得尊敬

王導的眼淚:有時「改錯」比「沒錯」更值得尊敬

導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錯不要緊,關鍵是如何對待過錯,是知錯就改還是故意隱瞞、錯上加錯,這就有了君子小人之別。

在東晉元帝執政時期,荊州刺史、大將軍王敦率軍反叛,他的堂弟王導在朝廷任司空一職,因害怕受到牽連而惶恐不安。為表示自己對皇室的忠心,王導率領宗族子弟二十幾人在宮門外哭訴,祈求得到皇帝原諒。

周顗字伯仁,他為人豁達有威名,時任尚書一職。這天周顗進宮時在宮門口碰到王導,王遂請求周顗在皇帝面前皇帝幫自己美言,但周顗一貫個性要強,故而表面上對王導未予理睬。待進宮後,周顗則極力為王導開脫,最終晉元帝答應不對王導家族予以懲處。

周顗很愛喝酒,在得知王導一家擺脫危機後開心地在宮中喝到大醉才出來。此刻仍守在宮門口不知如何是好的王導看到周顗出來,如同找到了救星,大叫「伯仁」之名,但周顗沒正眼瞧他徑直回家了。返家清醒後的周顗怕有意外,又一次向皇帝上書力保王導。

王導對周顗不理不睬的行為很生氣很傷心,他認為周顗在自己危難之時沒有看在朋友多年的情分上幫忙,因此對周顗懷恨在心。

後來大將軍王敦攻破建康城掌握了朝廷實權,王敦曾向弟弟王導詢問如何處置周顗,連說了三種方案,但王導始終三緘其口,拒絕為周顗辯護。王導的沉默最終促使王敦下了決心將周顗殺害。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導在宮中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發現了周顗向皇帝進言的奏章,這才明白原來周顗暗地裡一直在為自己的清白做辯解。

王導後悔不已,然而周顗已被自己的哥哥殺害,人死不能復生,他哭著對自己的家人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曰:「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子貢和孟子均認為君子襟懷坦蕩,有過無須隱瞞,天下人都知道。而且瑕不掩瑜,改正了過錯的君子會更加受人尊敬,這就是君子的力量。

在處理和周顗的關係上,最初的王導犯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錯誤;但在明白了事情真相後,王導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他沒有任何的猶豫和隱瞞,以自己的眼淚告訴家人和天下人:雖然伯仁不是我親手殺的,但伯仁之死由我引起,這個鍋我必須背!

這就是知錯就改的君子所為。試想,王導完全可以裝作沒看見周顗為自己開脫的那些文件,或者看見了不向他人提起,那麼當時以及後世的我們就無從知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件事了。一旦王導這樣做,他就要把自己劃入小人之列了。

人會犯錯,就像天空會出現日食和月食一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君子就是君子,他和小人的最大區別是直面過錯,不會去隱瞞甚至是錯上加錯;

採取措施積極糾錯,改過自新後的君子就像那雨過天晴後的天空明亮澄澈,更受人們的尊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強求完美不如享受欠缺
關於藥酒,你不知道的還有這些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