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栽花種竹 貴在得其真味

《菜根譚》:栽花種竹 貴在得其真味

《菜根譚》:「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景,玩弄才華,亦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有何佳趣!」

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也得能領會其中的趣味;要是只耽溺於外觀景色,玩賞美物,就像儒家所說的,姑妄言之,姑且聽之,沒有實際益處。也像佛教所說的,頑冥的人修道,雖然遁世隱居,也不能成其正果。

栽種花竹和玩賞鳥魚,本是很好的休閑活動,但是貴在得其真味而不是沉溺外觀。在領悟意趣中陶冶身心,在怡然自得中修身養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小人作學問,把學到的聽入耳中,從嘴裡說出來。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怎麼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品德得到修養而完美呢?

對這些休閑活動,如果只注重表面形式,或者只為了附庸風雅,就相當於儒家所說的「小人之學,口入耳出」的表面學習,也相當於佛教所說的「遁世誦經,不明佛理」的頑冥修道。

如果只是一味流連於美景異物上面,忘記了應負的責任,又有什麼益處可言呢?

儒家的思想,歷來是主張積極入世的。這種入世思想和避世思想、出世思想有較大不同。

從孔子開始,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儒家就直接投身於社會實踐之中,希望通過努力恢復穩定的社會秩序。

在政治上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為政以德」,推行克己復禮,恢復社會等級制度。在人際關係上主張仁愛,「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更關注的是現實中的人和現實社會。《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體體現,也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這是儒家實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圖景。

所以面對自然景物,儒家強調的是不能玩物喪志,不能被外物的表象迷住身心,不能只是流連光景,而是要有真正的快樂,有超逸的情趣,有體悟心得。

陶冶身心、修身養性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採取直面社會、直擊現實的積極行動。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入世的路徑是脈絡清晰、一以貫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始祖的神奇誕生
天下才人 皆以傲敗:單是聰明還不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