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博物院,順著紫禁城宮殿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故宮博物院,順著紫禁城宮殿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1925年10月10日對於紫禁城而言是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故宮博物院在乾清宮前舉行隆重的開院典禮,從那時起,故宮開始屬於每一個國民——任何一個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在裡面悠閑散步,在它寬大的庭院里想像皇帝及其家族成員們在這裡的生活。也是從這一天起,紫禁城開始了自己向故宮博物院的轉變。

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走進故宮博物院,沿中軸線前行,從起伏跌宕的建築樂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懷;可以透過東西六宮精巧的陳設和內廷園囿雅緻的格局,捕捉宮廷生活的溫婉氣息;可以從養心殿東暖閣捲起的黃紗簾中,追溯百年前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歷史滄桑……

這些古建築群與文物藏品,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長得多,與更多的世代對話,是歷史賦予它們的意義,也是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背後的真意。

近百年來,從1925年時任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長的李煜瀛手書匾文,到1971年著名文學家、教育學家郭沫若揮筆潑墨,故宮博物院門匾雖幾經更換,但其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維度下,放眼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又豈不是如此呢?時代會變,主角會變,形式會變,但是中國文化的內核從未改變,正如紫禁城600個日月春秋的來路與歸途,早就以此為始,踏向它的下一個600年。

從紫禁城到三山五園

紫禁圍紅牆,未若園居良

軸線意識是中國建築的基本意識。紫禁城的中軸線和北京城的中軸線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也有人把這條中軸線稱為中國帝制王朝的「意志軸線」。除此之外,沿著金章宗時期的皇家造園軌跡,還有一條貫穿西山、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精神軸線」。

清代中期,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重心開始自紫禁城轉移至三山五園皇家園林之中,150年間,圓明三園作為皇家御園,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長年臨朝理政的場所,這裡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特區,同時還是清代政治、軍事特區。統治者不只在此觀覽山水,還要處理朝政,三山五園已成為與紫禁城並重的雙城,與紫禁城有冬宮和夏宮之別。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研究室主任常潤華介紹,在圓明園的宮廷區里,和紫禁城大內一樣,同樣設置了一套清朝政府所有的中央機構,甚至清政府的許多重要檔案也存於圓明園,如「軍機冊檔,一存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常潤華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圓明園已經成為大清朝政治的第二個心臟。」

雍正至咸豐五代皇帝的150年間,有138年在圓明園理政,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皇帝都在圓明園,冬季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紫禁城。每年的元宵節前夕,皇帝、宮眷和大臣從紫禁城前往圓明園,隨同前往的還有象徵皇權的25方玉璽和皇帝的金椅等。清朝的軍機檔案也存於圓明園。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節日活動外,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居住。圓明園成為清朝的實際政治中心,一條中華帝國的精神軸線,也在歷史的痕迹中,逐漸顯現開來。

從三山五園到故宮北院

國家寶藏歸返西山

2005年,台灣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李敖一家人到訪北京,這一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參觀故宮。從清宮典籍到西洋鐘錶,從《伯遠帖》、《中秋帖》到鎮院之寶《韓熙載夜宴圖》,李先生甚至拿出放大鏡欣賞每一處華麗的細節。

參觀完之後,他由衷地感嘆,「過去我說大陸故宮有宮無寶,台灣故宮有寶無宮,我認為我錯了,要為此懺悔。」他的懺悔不只是因為這些歷史文物的品質之高,更是親身感受之後才發現,文物本身只有與歷史環境相契合才能煥發出真正的價值,這是流失出紫禁城的文物所不具備的特點,這種文化的整體含義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在這一點上,台灣故宮不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不及,大英博物館也不及。

在李敖遊覽故宮10年之後,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初完成的文物全面清點,用詳實的數據印證了他的感受:目前故宮文物藏品的準確數量為 1,862,690件(套)。全世界的博物館幾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結構,塔尖上是鎮館之寶、珍貴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廣的一般文物,底層的是待研究、待定級的資料。而故宮博物院是個例外,它是倒金字塔,也就是珍貴文物佔93.2%。與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比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故宮每年的展覽量只佔所有文物的0.5%,而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一比例達到了10%,以現在的展示速度,故宮博物院將所有文物完全展示一遍,最少也需要100年,也正因如此,位於海淀上庄崔家窯遺址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方才應運而生。

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文物展廳建成後,展出文物數量將數倍於故宮博物院目前展出文物的數量,組成主題鮮明的系列展覽,不斷為觀眾呈獻精品陳列,計劃每年接待觀眾不少於300萬人次,讓數以百萬計的國家寶藏歸返西山,與璀璨的三山五園文化交相輝映。

故宮北院區確定方案

故宮北院區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參選方案

從故宮北院到西山龍胤

當下的守望與傳承

關於故宮北院區的選址,也有幾分時光輪迴的意味,它位於故宮博物院西北20公里處,這塊接近50萬平方米的場地曾經是為故宮燒制磚瓦的皇家磚窯場。深紅色的宮牆,金色的琉璃瓦,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歷經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繕,終於成就了今天展現在世人眼前的色彩。而紫禁城波瀾壯闊的歷史,卻並未就此停滯。從明代兩個崔氏兄弟在這裡燒磚,到清代的時候被指定為宮廷燒琉璃窯,直到1998年前後才關停,歷經數百年的崔家窯,曾經親歷一座宮城的生長。

海淀上庄崔家窯遺址

斗轉星移,世事悠揚,在昔日的皇家窯址之上,即將誕生一座新的苑囿。上一個六百年,紫禁城裡的天子舊事依舊讓人好奇尚異,下一個六百年,西山腳下的故宮北院早已悄無聲息的耕耘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而世茂此次在西山打造的集團頂級產品系首發作品——世茂·西山龍胤,正與故宮北院區隔上庄路相望,故宮也好,世茂也好,都在冥冥之中達成了一種對土地價值和文化傳續的默契。就像世茂·西山龍胤頤和園發布會上其主建築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築師、建築設計一所所長方雲飛所說的,「在西山這塊珍貴的土地之上對建築遺產的繼承,最本質的就是從傳統建築"式"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法"的理性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在世茂西山項目營造過程中親眼見證一個偉大寶藏(故宮北院)的誕生,更將與這些國家寶藏朝夕相對。」

看罷了這些,再回頭看「龍胤」兩個字的含義,也就不再難理解:一者,沒有什麼精神符號,能比「龍」更能代表海納百川的中國文化精神;再者,世代相繼的文化傳承,唯有用表示血脈傳續、子孫相繼的漢字「胤」,才最為貼切。龍,融合的神物,傳統的象徵。胤,文化的新生,傳承的象徵。這兩個字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項目營造中一以貫之的準則,從圓明園中尋得造園的章法,從紫禁城裡找回盛世的技藝,讓中國非遺點綴生活的細節,讓詩性的生活回歸當下的美學,龍胤之名,恰是此意。

從故宮到三山五園,從故宮北院到西山龍胤,千百餘年的文化傳續,故宮不是起點,龍胤也非終點,只是我們有幸生長於這片珍貴的土地上,並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故事和經歷更珍貴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木中國市場觀察 的精彩文章:

愛美之人得有這麼一款傢具:紅木梳妝台100款
紅木書櫃100款欣賞

TAG:紅木中國市場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