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必讀!這些綠色背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

必讀!這些綠色背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

速讀

氣象作為科技型、基礎性公益部門,可在以下領域貢獻「綠色智慧」:

★ 生態系統保護中的服務支撐

★ 綠色發展中的基礎保障

★ 突出環境問題治理中的先導聯動

★ 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相關的法定職能

詳解

5月21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研究部署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工作。不久前,中國氣象局印發了《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的意見〉任務分工方案》,從提升生態系統保護氣象綜合監測服務能力、強化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等十二個方面進行分工落實。

首先

氣候條件決定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格局

如我國200毫米、400毫米和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分別對應我國乾旱區與半乾旱區、半乾旱區和半濕潤區及半濕潤區與濕潤區的分界線。

在生態建設中,要根據氣候條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

(來源:互聯網)

氣候條件深刻影響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布局

如胡煥庸線既是人口分布線,也是氣候線、生態線,說明在某種程度上人口分布嚴重依賴於氣候生態環境。

在經濟布局中,要根據氣候條件,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城則城。

(來源:互聯網)

此外,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氣象災害種類多、極端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次生災害嚴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面對的「背景板」。

「安全參謀」

為劃定(嚴守)生態紅線等提供科學支撐

碧綠的向心湖荷花盛開,湖畔大樹成蔭,蟬鳴此起彼伏……這是遼寧省瀋陽市第45號生態保護紅線區渾南新區聖火廣場一景。隨著遼寧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的全面開展,該廣場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劃被重新評估並調整。

截至目前,遼寧省氣象局已加入「遼寧省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領導小組」和「遼寧省生態保護紅線省際協調領導小組」;兩名氣象專家入選「生態保護紅線專家委員會」,並直接參与紅線劃定中生態功能重要性和生態環境敏感性評估氣象數據技術審核與精細計算,為9個氣象因子提供數據,並進行插值計算,形成紅線提取需要的高解析度柵格數據和圖像

遼寧瀋陽市渾南新區。(來源:互聯網)

原遼寧省氣象部門負責人王江山

紅線劃定只是生態保護紅線工作的第一步。生態保護紅線區的嚴守和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決定了未來氣象部門在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中的發展方向和責任。

氣象部門需要建立多維度、廣覆蓋的生態文明監測網路體系;還需要不斷總結和借鑒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中的經驗,積极參与生態保護紅線評價、考核及執法監督、責任追究工作機制的建立,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中相關技術的研發。

「千里眼」

完善生態氣象觀測評估體系

氣象部門基於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2075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100個國家級太陽輻射觀測站及大量常規氣象要素觀測數據,開展了全國植被、草地、森林和重點區域濕地、水體、荒漠等的生態氣象研究和業務服務。

部分省級氣象部門針對轄區內生態脆弱區、敏感區和重大生態保護問題,建立生態氣象地面監測站網,充分利用衛星遙感資料,開展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研究和服務,配合當地生態規劃、生態治理工程,開展退耕還林(草)、重點流域生態治理的氣象監測和評估,為當地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衛星遙感數據反演增強型植被指數產品。(來源:地理國情監測雲平台)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司長王勁松

生態,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凍圈五大圈層的現狀及其相互作用過程。明確需要關注的生態系統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土壤、城市、大氣等。

做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觀測保障,就要把五大圈層和氣候系統的描述指標進一步結合,用氣候指標反映生態系統的具體情況。以青山為例,要從氣候系統的監測指標里找到關於青山的描述,進而建立針對青山生態系統的描述指標。

地球五大圈層示意圖。(來源:互聯網)

「藍天哨兵」

為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提供氣象服務

近年來,為提高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以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為代表,氣象部門加強綜合觀測資料的應用;推進能見度客觀預報和環境氣象中長期預報技術的研發;初步實現霧、霾、沙塵和能見度的網格化客觀預報

在黨的十九大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部長李干傑表示,五年來,氣象部門的大氣污染擴散條件預報預警更為精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重要力量。此外,2017年夏天,我國申報的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中心獲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

(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碧輝

氣象條件是形成藍天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這場『戰役』中, 環境氣象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讓氣象條件及其影響預報更精準。精細化預報,是採取有效防控措施的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提高環境氣象預報的時空精細化程度,開展網格預報,滿足公眾隨時隨地對環境氣象要素預報的需求;發展環境氣象定量評估技術,為大氣污染精準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發展環境氣象對社會生活和人體健康影響評估技術,結合交通、醫療等領域的大數據,創新發展環境氣象影響預報產品

「科技智囊」

以氣象科技助力生態環境保護

在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方面,氣象部門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是資料保障,擁有遍布全國的氣象觀測台站、農業氣象試驗站和大氣成分觀測站的觀測資料,以及包括碳衛星在內的長期衛星監測資料等;其次是技術保障,擁有反映氣候系統中大氣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冰凍圈相互作用的數值預報模式;再次,具有長期運行順暢的業務服務科研體制機制,近年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科研力度不斷加大。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站分布圖(來源: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周廣勝

氣象部門需要從當前存在問題和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出發,圍繞生態和環境保護、氣象資源承載力與高效利用、氣象生態適應恢復與綠色發展三大方面開展科技攻關,強化生態績效的氣象歸因及生態氣象災變過程研究,發展生態氣象數值模式,為生態氣象評估預警、防災減災及科學監管提供技術支持。

「創新品牌」

開展國家氣候標誌評定工作

近年來,氣象部門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品牌。2017年11月,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要為出發點,國家氣候中心以南方的建德市和北方的阿爾山市為首批試點,啟動國家氣候標誌評定工作,打造國家氣候標誌系列品牌。

日前,建德市和阿爾山市分別獲評「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和「中國氣候生態市」,

代表我國首批「國家氣候標誌」城市誕生。以阿爾山市為例,當地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又處於大陸性高山氣候區,地方小氣候特徵明顯。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其森林覆蓋率超過80%、綠色植被覆蓋率為96%。

阿爾山風景。(來源:互聯網)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氣象部門將開展全國氣候資源普查,製作發布氣候生態環境和預測、監測、評估產品,研究氣候承載力、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技術,為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提供精細化氣候服務。『國家氣候標誌』將像一把金鑰匙,打開氣候生態為公眾服務的大門,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氣候優、環境美的生態紅利

「美麗經濟」

發掘氣候資源價值

浙江省麗水市是典型山區市,當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態優勢得天獨厚,有著「中國氣候養生之鄉」等金名片。近年來,麗水把培育養生(養老)經濟發展作為戰略支柱產業,推進養生鄉村、美麗鄉村為代表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以「麗水山耕」為主品牌的生態精品農業;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及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

麗水市氣象局健全了生態氣候環境監測網,確保好氣候「有據可依」;開展氣候養生資源評估,確保好氣候「歷歷可見」;助推「中國氣候養生之鄉」城市品牌打造,確保好氣候「實至名歸」;啟動「美麗氣象」建設,確保好氣候「人人知曉」

麗水風景。(來源:互聯網)

浙江省氣象局局長苗長明

浙江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誕生地,氣象工作更要勇立潮頭,努力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金山銀山』的掘進者

『兩山』重要思想辯證地揭示了『美麗經濟』的光輝前景,氣候資源潛力很大。就浙江省而言,開展了『氣候養生』和『天然氧吧』品牌創建,促進具有氣候特色的旅遊經濟氣候品質認證使優質農產品附加值平均增加了10%。

除外,

氣象部門還可以……

氣候可行性論證

給出北京通風廊道劃定路線,提供「城市熱島」效應、通風量、通風潛力等分析結果;

參與雄安新區通風廊道規劃建設工作;

編製《杭州市城市規劃氣候圖集》等,為錢江兩岸景觀提升項目等城市規劃提供技術依據;

聚焦於「宜居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建立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氣候效應評估系統,實施城市氣象災害防治試點工程等。

服務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提供依據;

利用「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技周」等開放活動,向社會傳遞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知識;

「綠鏡頭·發現中國」系列採訪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一定影響;

製作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多語種電視宣傳片及畫冊連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會場播放和散發,擴大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國際影響力。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

圍繞鄉村振興和生態扶貧,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氣象服務,推進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建立智慧型、精準化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建設與貧困地區生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態扶貧氣象服務體系;

完善鄉村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系。

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開展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太陽能資源評估業務服務,滿足電網調度需求,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

希望通過這些努力,

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氣象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氣象局 的精彩文章:

建設通風廊道、打造海綿城市·看「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里都說了啥
風雲四號A星已投入運行,將服務於全球超70個國家和地區

TAG:中國氣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