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坦克 之 德國「豹」式(Panther)中型坦克:遠程坦克殺手!

二戰坦克 之 德國「豹」式(Panther)中型坦克:遠程坦克殺手!

原標題:二戰坦克 之 德國「豹」式(Panther)中型坦克:遠程坦克殺手!


「豹」式坦克(德語: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所製造的中型坦克。制式編號為Sd.Kfz.171。其後,由於「五號坦克(V號坦克)」這個名稱被廢除,所以在後來以「豹」式坦克(Pz.Kpfw. Panther)作為制式名稱。該坦克採用了新式55°傾斜裝甲和長身管L/70 Kwk42 75毫米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



「豹」式坦克A型


研發歷史

雖然「豹」式的編號(V號坦克)為在VI號坦克(「虎」I)之前,但是在實際上其計劃及設計均在虎I之後。在德蘇戰爭開始及期間,由於受到德國坦克在(火炮穿甲力,裝甲防護力與越野)性能上無法對抗T-34而引起的衝擊,因此古德里安將軍下令對T-34進行調查。後來,派遣了一個名為「坦克委員會(Panzerkommission)」的調查團前往東部戰線,並對T-34進行評估,而該委員會發現T-34有以下優點:

  1. 採用了斜面(Glacis plate)的概念並設有傾斜裝甲
  2. 使用較寬的履帶(接地面積大),提高了在鬆軟泥地上行駛時的機動性
  3. 裝備了76.2毫米炮,與同世代的坦克(37~50毫米)比較下,其口徑及威力均佔優

以上3個重要特徵即為對T-34評估後作出的結論。因此豹式的出現,可說無疑是為了對抗T-34而製造。


於1941年11月末戴姆勒賓士與MAN接到了對30至35噸級新型中型坦克VK3002進行設計的訂單,而設計限期則為1942年4月。


兩間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的提案中,戴姆勒-賓士公司所設計的,幾乎是T-34的摹仿品,戴姆勒-賓士公司務求做到在車身、炮塔、柴油發動機、駕駛系統、懸吊系統及履帶等方面類似蘇軍T-34坦克的設計,從而獲得了和T-34一樣優異的可生產性。而MAN公司的設計則符合了德國傳統的坦克設計思維:在大而寬的車身上安裝一個堅固的炮塔、一個汽油發動機、採用扭力棒的懸吊系統,主動輪在前方,動力桿懸吊系統使得車身高大並賦予了典型德國坦克的大車內空間。儘管希特勒打算採用戴姆勒-賓士公司的設計,但最後卻由MAN公司扭轉局面,其設計更改後在1942年5月被希特勒批准;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用萊茵金屬公司設計的現成炮塔,而戴姆勒-賓士坦克的炮塔卻需要重新設計生產。戴姆勒-賓士設計被淘汰的另一個原因是戰場識別問題(其外形輪廓與T-34非常神似,恐怕將導致誤擊)。戴姆勒-賓士的豹式被淘汰的最終原因是因為它的可生產性太強以至於犧牲了性能優勢,這種坦克適合於消耗戰而不是德軍當時進行的閃電戰。



戴姆勒-賓士公司與MAN公司的VK3002方案的設計圖,可見戴姆勒-賓士公司版本的VK3002方案(下)從外形和構造上來看,幾乎就是蘇聯T-34坦克的翻版。


因此由MAN公司提案設計的豹式坦克試作型在1942年9月出爐,經過測試後受到軍方採用,戴姆勒-賓士生產的兩輛樣車作為實驗用途。最終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產。德國對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後,「豹」式坦克的生產不再是MAN公司的專利,並開始由戴姆勒-賓士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擔生產。根據JENTZ的書,一輛豹式生產的工時為兩千小時。(不過這個數據不太可靠,比較接受的數據是20,000工時)。



正在MAN公司工廠中生產的「豹」式坦克D型


製造期間發現設計的許多問題,包括引擎馬力無法負荷車身所增加的額外重量、冷卻系統的設計不良導致引擎容易起火、路輪的外緣強度不足導致容易脫落等。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卻把目標提高至生產600輛。然而即使它多麼努力,由於盟軍的轟炸(對邁巴赫發動機的生產影響特別大)、原材料來源有限及其他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期望。在1943年間,平均一個月只生產148輛豹式坦克,在1944年方達到月產315輛的產量,同年9月1日一線豹式的存量達到巔峰的2304輛,而當月卻損失了692輛。 直至戰爭完結,德國總共生產6,000輛以上豹式坦克。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因過晚的總動員和必須建造大量潛艇與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下塔吉爾的183坦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因此單純把坦克產量對比蘇聯過低歸因於設計是不全面的。


1943年春天,在柏林附近的演習場上行駛的「豹」式D型坦克,德國陸軍和戴姆勒-賓士公司的員工正在對其進行測試。


設計特色


如果把額外安裝的火炮和車身前方的傾斜裝甲排除在外的話,「豹」式無疑是德國最常見的坦克設計。坦克的重量由預計的35噸增加至43噸,更被安裝了一個可以提供700匹馬力,以齒輪箱及掌控系統驅動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一般被認為可以承受連續行進2000公里的負荷。為了把發動機的故障減到最少,開發人員特意安裝調速器以把發動機的轉數下調至每分鐘2500轉。此外,調速器的安裝也使得豹式行進的速度由55千米/小時下降至46千米/小時。



「豹」式的承載系統采交錯式路輪連接扭力桿的設計,可說是二戰中德軍坦克最好的設計,它也被法國人用在戰後的AMX50重型坦克設計上。但這設計在蘇聯戰場的冬天時,常發生路輪凍結而使坦克無法動彈的情況,且也須先把外側的路輪移走才能維修在裡面的路輪,增加了維修的不方便性。豹式的懸吊系統由前方的驅動扣鏈齒輪、後方的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它更在每個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棒作為其懸吊系統的另外部分。因此,豹式的造價十分昂貴且很費時,但這亦為它帶來了當時無可取代的越野性能。而豹式的控制系統則以ZF公司設計的7檔AK 7-200同步齒合齒輪箱及MAN出產,以控制桿駕馭的單軸條掌控系統組成。其掌控系統允許以一個固定的軸條來驅動每個齒輪箱。當齒輪愈大,轉動的半徑就會愈大。如果其半徑比要求中大,那麼掌舵用的剎車系統就可用來收緊齒輪的轉動。由於液壓碟煞系統和循環檔系統的設計,使得豹式坦克能夠讓其中一邊的履帶依需求而單獨停止,而不須停止全部的動力。也因此,豹式坦克的最大弱點就是其最後減速齒輪裝置。這是因為在戰爭期間,德國缺乏製造齒輪的機器,剛巧生產該部件的機器也缺乏必須的齒輪,才導致這個尷尬的局面。而且,這個部件的壽命也不過行進150公里。



「豹」式坦克的乘員由五個人來擔任:駕駛員、通訊員、炮手、裝填手及車長。


這架坦克的乘員由五個人來擔任:駕駛員、通訊員、炮手、裝填手及車長。而其大型的斜甲則採用了均質鋼板,經過焊接及鎖扣後變得更為堅固。整個裝甲只留有兩個開孔,分別提供給給機槍手和駕駛使用。最初生產的豹式坦克車體正面只有一塊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一些被繳獲的豹式測試報告則表明有85毫米。炮塔也採用傾斜式裝甲,占炮塔正面主要面積的炮盾則為120毫米厚。內部空間狹小,但為車長設計了一良好的頂塔。炮塔有兩個開口分別為機槍和炮手的瞄準器。而坦克兩側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邊,以保護坦克不受敵人磁性地雷,以及蘇軍反坦克步槍的損害。


「豹」式坦克的主炮為萊茵金屬生產,攜帶79發炮彈(G型為82發)的75毫米KwK42 L70火炮。這款主炮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彈藥:APCBC-HE、HE和APCR三款,以作為供應彈藥短缺。而75毫米火炮在此時並不算是大口徑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卻是二次大戰中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因其超長的炮管有了平直的彈道和高精確度,加上此火炮雖然穿透後效和榴彈威力上比88毫米KwK36 L56火炮要差一籌但是貫穿能力強,在1000米能貫穿140毫米厚的裝甲,令「豹」式坦克成為了戰場上的殺人機器,它實際能在正常交戰距離穿透二戰中參戰的所有坦克前甲,包括IS-2。而且,它也裝上了兩支MG34機槍,分別安裝於炮塔上及車身斜面上,有助於掃除步兵及防空用途。在最初的D型和早期A型上沒有車體機槍,乘員可以用衝鋒槍從方形窗口裡射擊。在後期A型及所有G型上,車體機槍都安裝在有K.Z.F.2型瞄具的圓槍座上。


「豹」式坦克A型主炮和前車體,注意其車體機槍和觀察窗設計


豹式的弧形炮盾加強了防護,但是其下半部有可能會形成窩彈區使得炮彈反射擊穿駕駛艙頂,於是從44年起在G型上採用了新的加厚下部的「平下巴」炮盾設計,但是到停戰為止仍有舊型炮塔的豹式生產。



採用「下巴」式炮盾的「豹」式G型坦克


有兩種豹式指揮型-Sd.Kfz.267和268投產,它們將炮彈減到64發,取消同軸機槍並將炮盾開口填死。267用的是FU 8和FU 5電台,在車體後部裝有NR.1天線基座,上面有FU 8用的星形天線,FU 5用的棒狀天線裝在炮塔頂;268將FU 8換成了FU 7。


型號類別


「豹」式D型坦克 Pz.Kpfw. V/Panther Ausf.D(Sd.Kfz.171)


在1942年V號樣車通過測試後,德軍原本計划到1943年5月生產250輛V號坦克,不過在1943年1月追加到了600輛,於是不僅僅是MAN公司、戴姆勒一賓士公司、MNH 司、HS公司都開始參與生產。首輛「豹」式坦克在1942年11月走下了生產線。


最先生產的20輛坦克完全按照VK2002(MAN)原型進行生產採用60毫米裝甲板,主炮採用L/70火炮,安裝了單室炮口駐退器,車長指揮塔在炮塔後部,發動機依然使用梅巴赫HL210,這批坦克也被稱為 Ausf.D1。而在戴姆勒一賓士公司的生產線開始運作後,標準的V號D型坦克開始正式投入生產。車體前裝甲增加到了80毫米,車長指揮塔在炮塔的右側,使用雙室駐退器。該型坦克被稱為Ausf.D2。乘員共有5人,包括駕駛員、機電員、炮手、裝填手和車長。駕駛員和機電員有觀察鏡。炮塔由油壓系統進行旋轉,也可以手動旋轉。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變速箱和離合器位於前部。在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中,「豹」式第一次參與了實戰,D型坦克裝備了第51、52裝甲營。由於發動機過熱和機械故障使得參戰的200輛坦克中有131輛待修。不過,在整個戰役中,「豹」式強大的火力和優異的裝甲防護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43年7月後,D型坦克的生產被中止,轉而生產改進過動力系統的A型,不過,HS公司一直生產D型直到該年9月才停止。原有的D 型也進行了大量改進,許多部件已經類似於A型。D型坦克的生產輛數為862輛(包含 20輛預生產型)。


「豹」式坦克D型



「豹」式坦克D型,其與之後的A型在外觀上最大的差異是車體前上裝甲右側,A型有一個半球形的機槍座,而D型在此位置只有一個配有裝甲蓋的觀察窗。


「豹」式A型坦克 Pz.Kpfw. V/Panther Ausf.A(Sd.Kfz. 171)


A型系1943年7月在D型坦克停止生產之後,緊接著投產的型號,針對D型頻繁的故障而進行了改進。車體機槍安裝了防護板負重輪也採用更結實的類型(在D型坦克上的負重輪經常斷裂,使得部隊在實戰中非常被動)。固定車輪的螺母從16個增加到了24個。為了便於生產,炮塔上的射擊孔,兼用做射擊孔的彈夾彈殼拋出孔被取消(如此炮塔也更堅固)。輔助武器也增加了1挺MG34高射機槍和1挺MG34型前機槍,其前機槍採用了球形槍座。發動機和變速器的故障經過艱苦的技術攻堅,也卓有成效,故障大幅減少共生產了1200輛。在諾曼底戰役中,參戰的「豹」式坦克大部分都是A型,「豹」式給美軍以深刻印象。美軍認為要有效對抗一輛「豹」式必須同時投入5輛M4坦克進行攻擊。「豹」式給美軍的威脅之大,可見一斑。



德國科隆大教堂前的一輛被盟軍繳獲的「豹」式坦克A型,1945年



在一條公路上行進的一列6輛「豹」式坦克A型


「豹」式坦克A型


「豹」式G型坦克 Pz.Kpfw. Panther Ausf.G(Sd.Kfz. 171)


1944年2月,德軍正式用「 Pz.Kpfw. Panther」(「豹」式坦克)代替原來的「Pz.Kpfw.V/Panther」(V號「豹」式坦克)作為該坦克的代號,而正好在這時,「豹」式坦克中最後一款G型也正式投入生產。該型坦克將側面的裝甲板的厚度從40毫米增加到50毫米,傾斜角度從30度增加到40度。駕駛員的觀察孔被取消,改用觀察用潛望鏡。炮彈容量從79發增加到82發。


「豹」式G型坦克在二戰末期成為德軍中數量最多的坦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到了1944年底,德國開始推行裝備統合計劃,以減少後勤壓力,集中生產的主力作戰坦克的型號,也基本上被固定為「豹」式、「虎I」和「虎王」型。在此期間,紅外線夜間瞄準器以及主炮的穩定裝置都曾裝備過「豹」式G型坦克,但是實戰中是否運用已經無從查證。



「豹」式G型坦克



「豹」式G型坦克


G型對於A型的改進還包括動力裝置方面。為了彌補重量增加及此前一直有的動力系統超負荷問題,廠商方面在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上也下足了工夫。原先計劃通過諸如增加壓縮比、採用燃料噴射的方式以及改良冷卻系統等方法,使得引擎的功率能夠達到800馬力;再通過連接增壓器,使輸出功率達到 900馬力,但可惜實際上並未能完成測試。該型號的底盤序列號從151001到250000。

「豹」式Ⅱ型坦克 Panther Ausf.F/Panther II(Sd.Kfz. 141/1)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指示MAN 公司和HC公司著手準備「豹」式F型坦克的設計製作。設計參照了「豹」式和虎I型坦克在實戰和生產中獲得的經驗,而在各部件上也使用能和虎王坦克通用的零件。該型號坦克也被稱為「豹」式Ⅱ型,車身使用一般「豹」式坦克的車身,但車輪卻是類似虎王坦克的純鋼車輪,而其他動力裝置也儘可能使用了和虎王坦克一樣的部件。


炮塔採用了全新的炮塔,裝甲重量被減輕了30%。採用75毫米L/70火炮,最終採用的似乎是75毫米L100火炮或者是88毫米火炮火炮護盾為圓錐形,前部投影面積較小。 1944年底,在完成原型製作以後,安裝了原來的炮塔進行測試。而當時的生產已經相當亂,因此最終並未能夠投產製造。


「豹」式指揮坦克 Bef.PzWg. Panther(Sd.Kfz. 267和268)


這是在A型、D型或者G型坦克上安裝無線收發器和天線後,作為指揮車使用的坦克。攜帶的炮彈數減少到64發, Sd.Kfz.267所安裝的無線收發器是Fu5和Fu8,而 Sd.Kfz.268安裝的是Fu5和Fu7。


「豹」式炮兵引導車 Beob.PzWg. Panther(Sd.Kfz. 172)


老式的D型坦克經過改裝,計劃作為自行炮部隊的指揮官和上兵用車而開發的坦克。炮塔不可轉動,主炮被拆卸且安裝了木製的偽裝假炮。炮塔內擺放著地圖桌,其主力武器僅有安裝在炮塔前方的MG34機槍。僅僅製造了一輛原型車,其尚未投產。


「豹」式回收車 Bergepanzer Panther(Sd.Kfz. 179)


為了回收故障及戰損的「豹」式坦克而製造的大型回收車,也叫「維修豹」。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很多「豹」式坦克發生故障需要立即返送回工廠。此前的18噸的半履帶回收車難以拖動這些坦克,因此造成德軍多數的坦克都被迫拋棄在了戰場上,損失慘重。


「豹」式裝甲回收車


該回收車將「豹」式坦克的炮塔拆除,然後在車體上安裝電動絞盤。車體四周用木框和帆布遮蓋,因此即使在雨天也可以正常作業。共計生產300多輛。為了能夠實施回收作業,在發動機室的上方安裝了字母「A」形狀的外框以用來安放牽引用金屬配件、絞盤繩索的滾筒等。其中部分在車輛後部還安裝了大型的定位樁和起重機臂。「豹」式彈藥輸送車是與「豹」式坦克同時行動的彈藥運輸坦克。實際上該坦克的炮塔被卸下,在外形上為了掩人耳目,和回收車一樣安裝了假的火炮。從1944年到1945年間,只有少量幾台被安置到「豹」式坦克所在的部隊中。這裡順帶提一句,德軍還計劃將「豹」式坦克改裝成遙控坦克,以及自行高射炮等。實際上,所有的計劃都停留在了紙面上。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為某種型號的「豹」式安裝了紅外線夜視瞄準鏡的作戰用坦克。使用稱為「狼」的60厘米紅外線探照燈,可以讓安裝了紅外線瞄準器的「豹」式坦克在無光或微光條件下,對距離500-1000米之外的目標進行瞄準並射擊。這種坦克在 1944年底到1945年間生產了數輛,但在真正能夠應用到戰場上之前,戰爭已經結束了。



「豹」式裝甲回收車正在拖拽一輛「虎」式坦克


戰場表現



通過鐵路被運往前線的「豹」式D型


「豹」式坦克第一次參與的大規模作戰就是1943年7月5日對蘇聯發動的庫爾斯克戰役。在初期,豹式坦克的駕駛員都被一些機械問題所困擾:坦克的履帶和懸吊系統時常受損;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為過熱而發生火災。因此在戰事初期,很多豹式坦克都因為這些弱點而不能作戰。舉例說,在1943年7月10日德軍第48裝甲團的彙報中指出,在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該團投入的200輛坦克已經有131輛待修,31輛完全損失;只有38輛能夠參與作戰。而當時不主張希特勒過早投入豹式坦克作戰的德軍將領古德林卻指出,豹式坦克的火力及防禦能力十分優良,雖然很多豹式坦克因為其機械問題而受損,但它們卻擊毀了據稱267輛的蘇軍坦克。 7月20日的報告則表明有41輛完好,85輛待修,16輛要送回本土修理,56輛因敵軍攻擊燒毀和2輛自燃燒毀。



1943年2月,庫爾斯克戰役中一輛繳獲的「豹」式坦克D型


1943年2月,庫爾斯克戰役中一輛繳獲的「豹」式坦克D型,編號「824」


當德國軍方在1944年3月23日為德軍坦克和蘇軍的新式T-34/85及IS-2坦克作出評估及比較後,指出豹式坦克前端裝甲遠比蘇軍T-34/85佔優,而兩者側面及後方的火力幾乎一樣;至於它的前端裝甲亦比IS-2為強,但兩側和後方的裝甲卻不敵IS-2,蘇方曾作測試聲稱122毫米穿甲彈能在700米擊穿豹式首上,而德國人的報告說122毫米穿甲彈能在1500米擊穿炮塔正面、500米擊穿炮盾,卻不能擊穿豹式首上;而豹式的火炮能在800米擊穿IS-2的炮塔正面、400米擊穿120毫米炮盾,在一千米擊穿首下。同時豹式的發射速度比IS-2快很多。從1943年至1944年間,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範圍內輕易擊破幾乎任何的敵軍坦克。


美國第8集團軍於1944年在Isigny進行了豹式的射擊測試,發現17磅炮用的APDS彈在400碼才能擊穿首上,但是由於在Balleroy的測試中能在700碼擊穿,有觀點認為這是這批彈的質量不好導致。


經過庫爾斯克一役後,德國軍方便汲取了教訓,改進了一些豹式坦克的機械問題,這使得豹式坦克成為一架可怕的戰爭機器。但是其最易損壞的部分—傳動球形承軸始終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壽命。直至戰爭完結,豹式坦克已經佔到德軍坦克的大多數。但是,德國軍方在後來發現安裝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號坦克比豹式坦克更為符合經濟效益和務實,因此德國軍方便把兩款坦克一起生產。不過,德國繼續生產四號坦克的主因是因為德國兵工廠的重組,豹式坦克的供給量暫時不能滿足開始轉為劣勢的德軍,因此必須繼續生產四號坦克以保持前線坦克不斷檔。據稱這是由於古德里安上將的堅持。


在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後近乎一半囤駐在法國的德軍坦克是「豹」式坦克。



1945年美國第七集團軍在法國繳獲的一輛德國「豹」式坦克


而到了突出部之役的期間,「豹」式坦克被裝配成有如美軍M10狼獾自行反坦克炮的樣子。在一些大規模行動中,豹式坦克往往會聯同偽裝成美國兵的德軍進行矇混作戰。44年12月15日有471輛配於西線,其中400輛參加了阿登戰役。到1月15日各單位報告表明282輛仍在德軍手中的豹式只有97輛能作戰,198輛完全損失而在整段時間中,亦有為數不少的豹式坦克被敵軍捕獲,並成為他們的裝甲部隊力量,蘇軍還專門給他們的豹式坦克手下發了俄文的手冊。一輛外號「布穀」的豹式被英軍Coldstream衛隊在西線戰鬥中使用過。


被破壞的豹式坦克,1945年4月4日美國第82空降師的波格下士在德國科隆大教堂前正在看一個警告標語;海報上寫道:「觀看者,站住!過了海報以後,你會引發我們戰鬥人員的攻擊;他廿四小時都在拚老命,你有嗎?」;這輛豹式是美軍為對抗德軍坦克所開發的M26潘興最著名的戰果之一,留有不少相片與錄像,由於劇烈燒毀的關係,該車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


總體評價


作為對手,盟軍是這樣評價「豹」式坦克的:它無疑是強大的,火炮萬里挑一,前裝甲精良無比,配合精打細琢的觀瞄設備,使它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遠程坦克殺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器映像 的精彩文章:

二戰裝甲戰鬥車輛 之 德國Ⅳ號坦克殲擊車
二戰裝甲戰鬥車輛 之 德國「追獵者」(Hetzer)坦克殲擊車

TAG:兵器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