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濮存昕:創作永遠在路上

濮存昕:創作永遠在路上

創作永遠在路上

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劇協主席

濮存昕

戲劇是舞台藝術,首演可以說導演的任務完成了,設計也完成了,什麼都完成了,唯獨演員永遠在創作的路上。因為一場場演,面對的是新的觀眾,雖然劇情、台詞在反覆演繹,但現場的表演必須是真實的表演,這是舞台藝術的生命,是觀眾愛看戲的理由。

我想起「兩個眼神」「一句話」 。第一個眼神是黃賓虹先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有美院的學生在黃山驚訝地發現,一位穿舊棉袍的老先生在畫寫生,一看是黃賓虹先生。他都已經是登峰造極的水準了,還在寫生,他為什麼?他在自然中去發現新的創作空間、新的解讀、新的技法。經過了這新的創造,黃先生奠定了今天中國山水畫學院教學的系統,可以說當代的山水畫家們都是在黃賓虹先生那裡汲取的教養。所以說,黃先生百尺竿頭向生活學習,以敬畏自然之心去求藝術創造之新。

第二個眼神是一個英國人,他叫托尼,「水立方」前有他的雕像。他和他的中國妻子定居北京,一直在創作教學著,我到他家看到滿牆的速寫,是他用最不熟悉的中國毛筆、水墨、水彩,在自由市場、大街小巷畫的寫生。雖然都是草稿,但是那麼生動、稚趣,他去世後,我在他的展覽中仍看到了這些畫稿。他是一位英國藝術家、古典雕塑藝術家。他來到中國,這麼大年紀了,仍然用最不熟悉的毛筆、水墨,畫著中國市井風情,我非常感動。

我們每一個人要捫心自問,我初心那種最鮮活的靈性在哪裡?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真正有生活的人,我們得回到本心,才能夠明白在生活中學習,在跟老百姓接觸中學習,他們的眼神會不會啟迪我們在創作中間去找到創作靈感,藝術的真實感是需要一種最老實的態度、最真實的藝術品質。

「一句話」來自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大師李少春先生,他說:「我不趟戲。 」意思是我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字每一腔,排練的時候都是真的。他還說:每次演出前吊嗓子,特別是到新場子,我是站在台口,一邊吊嗓子一邊把觀眾席看一遍,邊邊角角的座位我都要考慮到,觀眾席扇面大了,我出場就多墊半步,場子大了,我的勁兒、神兒一定要達到最後一排,總之一定要讓所有的人看清楚。這樣的演員才有氣場,這樣的演員在一生中都在創作的路上。這是老藝術家給我們的教養:你心裡得有座兒、得有觀眾。

文藝政策的制定,新文藝的發展,到底是為誰?拿什麼做最終的判斷標準?是老百姓。藝術,特別是舞台藝術,最終其實就是跟觀眾探討文學、探討人學,包括作家、導演、演員與觀眾共同創造,這是舞台藝術的最高境界。不與觀眾一起創造,只好說是自娛自樂了。我跟藝術家探討的時候說過,不必多埋怨客觀,先要問自己在幹嘛?自己寫沒寫出好作品,演沒演出好的作品值得人家買票,讓人期待、信任?自我的修行要有,修行的原點真的是要向生活學習,要讓自己成為真實生活中的人,而且在台上也不只是演戲,是以角色的名義生活在台上。其實演戲的時候是我們人生中最精彩的時候。

(本文為濮存昕在「向人民學習 向生活學習 潛心創作無愧於新時代的精品力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摘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報 的精彩文章:

于右任書法展│為萬世開太平
內蒙古電影何以迎來「新浪潮」

TAG: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