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徵不僅是一位諫諍聞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

魏徵不僅是一位諫諍聞名的政治家,而且還是

提起魏徵(公元580年-643年),人們都知道他是唐朝初期諫諍聞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但他還有一種身份——「釀酒大師」就鮮為人知了。一個朝廷高官精通釀酒,這在我國曆朝歷代也是絕無僅有,實在是十分難得的趣事兒了。

你說魏徵會釀酒,有根據嗎?當然有!唐太宗李世民就寫過有一首詩叫《賜魏徵詩》,詩中說:「醽醁(linglu)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e)。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此詩題下有「注」,說:「魏徵善治酒,有名曰醽醁、曰翠濤,世所未有。」又說:「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薤,隋煬帝酒名也。」這樣看來,這首詩就很好理解了。唐太宗在詩里說,你魏徵釀的「醽醁酒」,其味道勝過漢武帝喝得旨酒蘭生酒;而翠濤酒的味道,也好過隋煬帝喝得美酒玉薤酒。喝過以後的感覺是「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啊!可見,唐太宗對魏徵釀得酒是多麼得推崇。

另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國酒經》記載:「他(魏徵)釀得酒很多,其中有兩種名酒,一叫『醹醁』,一叫 『翠濤』。他把這兩種酒貯盛在小口、大肚的瓶子里,十年都喝不完,味道是世間少有。」那麼,魏徵的釀酒技術是從哪裡學來的呢?《中國酒經》的作者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從西域大宛人哪裡學來的,即所謂的「大宛之法」

大宛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大約在中亞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此地區除了盛產汗血寶馬之外,再就是美酒了。《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記載:大宛國「以蒲(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至數十歲不敗,俗奢酒。」不過,魏徵所釀的醽醁酒和翠濤酒並不是葡萄酒,而是學習並借鑒了大宛人儲藏葡萄酒的方法。即將酒入瓮後,「使用蠟紙封閉,務在裝滿」,以及煮酒時加入黃蠟(也稱蜂蠟)等技術。其實,此方法與現代的濾菌、隔絕空氣防氧化變質的原理相同,而魏徵「醽醁」、「翠濤」酒的釀造和保藏技術也應大致如此。其最終目的,無非是讓酒到達「十年味不敗」的佳境。

當然,有的學者研究認為,魏徵釀的其實是一種葡萄酒。據學者張玉忠《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葡萄酒釀造技術在東漢時期才由西域粟特人經營的酒坊帶入,但由於中原民間偏愛傳統米酒,該技術直至南北朝都只限於粟特人所知,葡萄酒都被視作珍異品獨為貴胄享用。中原真正開始從西域引進葡萄酒釀造技術,正是魏徵所在的唐初。

如今,我們可以在史料中查知:魏徵釀造的葡萄酒「醽醁」與「翠濤」,與今天常見的紅葡萄酒與白葡萄酒不同,而是一種「綠葡萄酒」。而「醽醁」早在晉代就被作為「美酒」的代稱。《本草綱目?酒》中解釋:「酒,紅曰醍,綠曰醽,白曰醝。」「醹淥」正是一種綠酒。

可惜的是,不管是白酒還是葡萄酒,魏徵的釀酒技術早已失傳了。醽醁酒、翠濤酒的純美芳香,也只能留在歷史的記憶里了。即便如此,在河北省石家莊,還有一家酒廠在釀製一種叫「魏徵酒」的白酒。這酒雖然名氣不大,但畢竟可以延續魏徵酒的「文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真相 的精彩文章:

日本男人身體為什麼掛白布?
哪個西方列強提出在中國設立租界被清政府言詞拒絕

TAG:歷史大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