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王鳳雅之死:眾籌資金到底用在哪兒了?!

王鳳雅之死:眾籌資金到底用在哪兒了?!



王鳳雅與母親楊美芹。



5月4日,重病幼兒王鳳雅小朋友走了,年僅3歲。


 


她不幸患上的是視網膜雙側母細胞瘤。據丁香醫生報道,這是嬰幼兒階段最常見的一種眼內惡性腫瘤,95%的病例是在5歲之前發現的,在國外經過規範治療之後,患兒的5年生存率高達99%。


 


科普博主@游識猷 介紹說,

在國內,這種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85%,

摘眼手術、冷凍、激光、放療,都可以治療這種病,早期治療不但可以保留眼球,病眼還能保有部分視力。


 


但是,王鳳雅還是因為病情惡化,

確診僅僅8個月之後

,很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5月7日,網友@幸福桃子momo 公布了

王鳳雅去世的消息。




 


父母故意不治療?


 ————————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王鳳雅家人通過多個眾籌平台為孩子募集治病資金。但今天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稱,網友給王鳳雅捐助的資金已經有15萬元,但王鳳雅家人

涉嫌將捐款挪作它用

,「孩子媽媽確實去了北京,確實去了醫院,但帶去治療的不是鳳雅,而是她的哥哥,此次出遠門為的是給這個男孩子治療兔唇」。




網上頓時炸開了,公眾們對此事提出了強烈質疑:

王鳳雅家人是否屬於騙捐?

北京煒衡(成都)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法山叔 更在微博中表示,如果目前網上披露的情況屬實,王鳳雅母親楊美芹不僅涉嫌

詐騙罪

,更嚴重的是涉嫌

遺棄罪


 


那麼,王鳳雅父母是否真的利用了女兒的病騙取捐款,然後又重男輕女,沒有將捐款用於女兒的治療?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披露的朋友圈截圖。




《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曝光了一張據稱是楊美芹的朋友圈截圖,上面顯示楊美芹帶兒子去北京看病是2017年12月2日,這時他們已經開始為王鳳雅募集治病資金。但在今年4月13日的報道中,對於眾籌資金用於治療兒子唇裂的質疑,

楊美芹對紫牛新聞記者表示沒有此事

,「兒子去北京看病是在去年4月份去的,跟這個錢沒有關係」。


 


而在4月26日紅星新聞的報道中,

當地官方調查組也告訴記者,「詐捐是沒病呼籲網友捐款,但他這個捐款是發生在孩子生病之後,並且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是,籌來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療上了」


 


既然如此,家屬為何不肯公布眾籌資金的使用情況?


 

5月24日下午16時19分,北京青年報報道:「記者從太康縣公安局了解到,經調查,此事不構成刑事案件,目前包括太康縣和張集鄉在內的相關工作人員都在做家屬的思想工作,建議王鳳雅家人將除去治療後的籌款資金退還給相關部門。

但目前家屬並未透露籌款金額和剩餘資金,並拒絕退還

。」


 


眾籌資金的使用極不透明,家屬拒絕退還剩餘錢款,

公眾自然難以相信王鳳雅家人的辯白






楊美芹在給雅雅喂米糊。






眾籌資金必須在監督下專款專用


 ——————————




從此前的報道中可見,楊美芹為王鳳雅籌款的過程,從發起眾籌到資金使用都缺乏監督,而治療過程中也沒有公布資金使用情況。


 


據紅星新聞報道,楊美芹在水滴籌上以個人名義發起過三次眾籌,共募集了3萬多元善款。有爭議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籌款平台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楊美芹於2018年3月27日將第二次籌到的2萬多元提現,但3月30日又發起了第三次籌款。


 


該工作人員介紹,因為與上一次籌款之間間隔不到一周,再次發起就需要發起人證明上次籌款的金額已經全部用到治療上並已經花完,

但當時楊美芹只向他們提供了2000多元的票據

。鑒於此,他們平台主動暫停了楊美芹的眾籌,將款項都退給了捐款人。


 


楊美芹對此的解釋是,「籌款平台要過小孩的照片和單據之類的,我也不太懂,不知道發對了沒有」。


 


如果楊美芹在發起眾籌時連最基本的資金使用票據都沒有提供,叫公眾怎麼相信他們把資金都用在了給王鳳雅的治療上?

一句「不懂」無法讓人釋疑


 


既然選擇了向公眾募捐求助,就必須接受監督,將眾籌得來的資金專款專用,並及時公布資金使用情況。即使文化程度不高,在志願者和眾籌平台的指引和幫助下,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困難。





在某平台上,愛心人士為王鳳雅捐助了23316元。


 


問題是,

接受捐贈者如何使用捐款,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規範,很大程度上要看

接受捐贈者

個人的道德自覺

,因此長期以來,網路募捐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捐款流向不明。近年來,騙捐事件多次出現,公眾的善心迅速被消耗,對網路募捐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


 


因此,網路募捐平台除了對用戶發起眾籌時進行審核,眾籌完成後,還應持續跟蹤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按照民政部去年公布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術規範》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規範》,

網路募捐平台對募捐信息作假、善款未專款專用負有監督責任


 


在此案中,網路募捐平台關掉了楊美芹的第三次募捐,做了部分監督工作,但這顯然還不夠,因為平台並沒有對籌款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進和監督,只是在用戶再次募捐時審核上一次募捐資金的使用情況。如果騙捐者打完一槍就跑,募捐平台豈非連監督資金使用情況的工作也省了?


 


而這次事件最特殊的是,因病去世的王鳳雅是一個三歲的小孩,

孩子的生命利益高於一

切,

眾籌資金到底用在哪了,必須查清楚

。各方更要從這次事件開始,尋找一個合理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王鳳雅

躺在太康縣張集鎮衛生院的病房裡




譬如,既然募捐者個人的道德自覺難以依靠,是否可以讓募捐平台、慈善機構或志願組織等第三方來和醫院直接對接?這樣既保證眾籌資金得到專款專用,也可以將

家屬為患者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交通、住宿、伙食費用納入到第三方的財務統計中,

讓募捐者在專業人士的指引下高效完成治療手續、財務審核等繁瑣程序。




王鳳雅事件中出現的道德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長期以來網路募捐沒有專業化的規範

,騙捐者從中渾水摸魚,部分患者家屬也因為不規範的資金使用而受到質疑,最終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難得到網路募捐。




不要說成立專項小組對接一個病人的成本太高,一個人的生命是無法用這些成本來衡量的。







小 新 推 薦


點擊封面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九價HPV疫苗終於來了,中國女性竟不知它有多重要!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張家明    排版/陳嘉辭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智能化零售銀行:用科技和金融優化生活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