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丹麥現兩千年前日耳曼勇士遺骸,野蠻人之間的鬥爭儀式來了解一下

丹麥現兩千年前日耳曼勇士遺骸,野蠻人之間的鬥爭儀式來了解一下

最近,考古學者在丹麥發現了大量2000年前的日耳曼勇士的遺骸,這些遺骸在多個方面令他們倍感吃驚。

在丹麥的Alken Enge遺址,來自4位日耳曼勇士的部分髖骨被串在一根樹枝上,此舉可能具有戰後的紀念意義。

撰文:Kristin Romey

在丹麥的一片濕地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2000年前的人類遺骨,對科學家關於歐洲北部的「野蠻人」戰爭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新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還為科學家了解日耳曼部落紀念戰鬥的方式提供了獨特視角。

考古團隊的發現

在丹麥的Moss?湖畔沿岸,在Alken Enge遺址佔地0.75平方公里的濕地上,考古學家共發掘出2095塊人類遺骸和骨頭碎片,這些骨骼碎片至少來自82個人。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是年輕的男性成年人,他們都死於公元一世紀早期的一次事件中。遺骨上未癒合的創口以及發掘出的武器表明,這些人都死於一場戰鬥。

考古團隊沒有將0.75平方公里的濕地挖個遍,不過,根據已挖掘的遺骸的分布情況,研究者推測,在大約2000年前,至少有380人被埋葬在Moss?湖畔沿岸的沼澤中。

為何這次發現如此重要?

新發現大幅提升了歐洲鐵器時代軍隊的估計規模。

除了羅馬作家關於日耳曼尼亞「野蠻人」的描述,我們對日耳曼部落的戰鬥能力幾乎一無所知。在德國境內少數幾個已知的古代戰場(大多數與條頓堡森林戰役有關)上,目前已發掘的保存完好的人類遺骸非常稀少,至於「野蠻人」軍隊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他們是如何組織的等問題也依舊沒有答案。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日耳曼部落的殘暴是古羅馬藝術和文學中的一個流行題材。這件羅馬石棺浮雕描繪的是公元二世紀末帝國軍隊與「野蠻人」勇士之間的一場戰鬥場景。

攝影:A, A. DAGLI ORTI

新研究指出,這個軍隊由數百人組成,遠超鐵器時代村莊的人口規模,這表明軍隊領導者必須有適當的組織和領導技能,才能從遠方招募戰士,進而組成如此規模的軍隊。

普林斯頓大學的考古學者、《野蠻人》一書的作者Peter Bogucki(沒有參與新研究)指出,截至目前,研究者根據在Hjortspring發現的獻祭的武器數量推測,在鐵器時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地區軍隊的規模大約為80人。

「如果新研究的推算數據正確,這些軍隊的規模可能是之前估計的數倍,」Bogucki說道。

為什麼人們會在沼澤地打仗呢?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

下面是發掘的遺骸有趣的地方:研究者在許多遺骸上發現了動物撕咬的痕迹,與遺體殘留在別處6個月到1年最終沒入濕地的情況比較吻合。另一些遺骨被故意放在一起,周圍還擺放著從外地運來的石頭。在其中的一個案例中,來自4個不同人的髖骨碎片被串在一根樹枝上。

上述現象不禁令研究者猜測,這些遺骸可能是戰鬥結束一段時間之後從一個研究者尚未發現的戰場上搜集而來,之後再被葬入沼澤。不過,考古遺址的南部也發現了許多很小的骨頭碎片,在搜集人類遺骸時很容易被忽視。這可能表明,實際上考古學者可能「離真實的戰場很近,」研究的合作者、奧胡斯大學的考古學者、Mosegaard 博物館的常務董事Mads K?hler Holst說道。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在歐洲北部地區,上千年來沼澤和淺水湖一直具有重要的紀念和儀式意義,Bogucki據此認為,一段時間之後將遺骸從戰場移走再葬入沼澤可能是戰鬥中的勝者所為,他們這麼做或許是為了慶祝和紀念自己的勝利。

考古學者從濕地中搜集到了成年人的腿骨和來自外地的石頭。

攝影:PNAS

「這是戰鬥後的『紀念工作』,他們是有意對這場戰鬥製造一些集體性的記憶,」Bogucki解釋道。

那麼戰鬥的雙方是什麼人呢?

在公元一世紀,儘管羅馬軍隊在歐洲許多地區與日耳曼部落戰鬥過,但從未到達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南部地區,而且考古團隊也沒有發現羅馬軍隊參與的直接證據。

「如果遭遇裝備良好的日耳曼軍隊,可能會留下的創口就跟遺骸上的類似,」Holst補充道。

Bogucki表示同意:「這是野蠻人之間的戰鬥,」他說道,同時指出在2000年前的丹麥,日耳曼部落的軍事組織和戰鬥規模還不足以引起同時期的羅馬人的重視,以至於令他們遠征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蠻族地區。

「這是當地的不同落之間的戰爭,可追溯到史前時期,」Bogucki補充道。「只是軍隊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武器的殺傷力也在不斷增強。」

(攝影:流浪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解鎖光怪陸離的東京,只要三天就夠
「大西洋的最後一滴眼淚」滴落在這裡,美哭了!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