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用承氣湯及其類方臨床醫案舉隅

應用承氣湯及其類方臨床醫案舉隅

承氣湯及其類方首見於《傷寒論》,歷代醫家將其加減化裁,不僅創製了五承氣湯等著名方劑,且拓展了中醫「下法」的使用。

晃恩祥教授在治療中醫肺系病和相關急症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其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裡的中醫理論,臨床應用承氣湯及其變方治療肺系病和急症療效顯著。以往該類方常局限於腹滿不通或便秘等癥狀,但晃教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探索性將該類方葯使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中。

試看案例

小貼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肺部感染

患者,男,56歲,2012年11月9日初診,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史5年,此次因受涼後出現咳嗽加重,黃痰難出,氣喘胸憋,夜晚不能平卧,動則喘甚,不思飲食,腹脹如鼓,大便七日未解。舌紅,苔黃、少津,脈弦。

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中醫診斷:肺脹。

晃教授辨證為肺氣失宣,痰濁內阻,腑實內結,治以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瀉下通便。

方葯組成

5劑,日1劑,水煎取400mL,分2次口服。

紫苑15g,杏仁10g,枇把葉10g,瓜萎30g,魚腥草30g,橘紅10g,牛蒡子10g,炙麻黃5g,石膏15g(先煎),蘇子10g,萊菔子10g,生大黃10g(後下),玄明粉3g(沖服),甘草10g。

囑患者大便通則大黃減至3g或停服,玄明粉停服。5日後複診,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喘憋緩解,腹脹減輕,服藥後大便己通,大便每日1行。

按語

中醫學認為,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正因肺與大腸相表裡,若大腸之氣機通暢則利於肺的肅降,對於肺生理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本案治療在化痰平喘基礎上配合瀉下通便,方以止咳化痰宣肺平喘葯為主,輔以調胃承氣湯(生大黃玄明粉甘草)緩下熱結,正是基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的中醫理論基礎。既有調胃承氣湯之意,又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滿,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

《醫宗金鑒》曰:「三承氣湯之立名,而曰調胃者,則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非若大小專攻下也」《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咸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並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甘草之緩,調停於大黃、芒硝之間,又少少溫服之,使其力不峻,則不能速下而和也。本例又合宣白承氣湯之意,「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方中「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痹,以大黃逐胃腸之結,此臟腑合治法也」,是肺與大腸相表裡理論的具體應用。

案例二

不完全腸梗阻

患者,男,62歲,2011年3月22日初診,患者結腸癌術後3年,因大便不利12天來診。患者12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部脹滿,繼則大便不利,排便困難,大便呈羊屎狀,每日解1 ~2個小球,骯腹脹滿日漸明顯,排氣少,夜間腹中脹痛明顯,伴噁心。舌紅,苔黃略膩,脈弦。

西醫診斷:不完全性腸梗阻;中醫診斷:便秘,腹中燥結、氣滯血瘀證,治以攻下通便、理氣活血,佐以潤腸。

方葯組成

3劑,日1劑,水煎取400mL,分多次頻服,中病即止。

方葯組成:厚朴10g,枳實10g,大黃8g(後下),元明粉3g(分沖),丹參10g,大腹皮10g,木香10g,香附10g,元胡10 g,當歸10g,火麻仁30g 。

服藥3劑後腹部脹滿有緩解,呢逆,可進食100g,排氣少,大便每日2~3次,排便量增多,成形,夜間腹部脹痛緩解。舌紅、苔白略膩,脈弦。仍以泄熱通便,健脾理氣化濕之法。

方葯組成

7劑,日1劑,水煎取400mL,分2次口服。

厚朴10g,枳實10g,大黃5g(後下),木香10g,香附10g,元胡10g,白芍10g,大腹皮10g,薏苡仁30g,砂仁10g,陳皮10g,火麻仁30g。

三診時腹部脹滿己明顯緩解,呢逆減,有時左上腹痛,每天進食150~200g,夜間腹部無不適,排氣較前增加,大便每日1~2次。

按語

大承氣湯臨床應用雖以「痞、滿、燥、實」四症為主,但不能拘泥於此,臨床所見並非典型病例。此患者,便結己10餘天,不急下攻其實,恐生他變,使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難以奏效,故以大承氣湯(厚朴枳實大黃元明粉)峻下熱結,佐以理氣活血之品理氣除脹止痛,兼潤腸通便。

但患者非典型大承氣湯證,因而在應用中取其方義,在藥量上加以調整,使攻之而不峻烈,並詳察病情,詳審病機,兼顧病證形成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如氣滯、血瘀、血虛、腸道失養等。

如《傷寒論》中所說「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首方取效,守方恐傷其正,故轉而以小承氣湯,輕下熱結,佐以健脾理氣化濕,潤腸通便之品,去其燥屎,仍取大黃瀉下熱結治其標,但用量減少,並非拘於原方之意,而氣滯乃標本並見之證,故增大理氣之厚朴、枳實用量。

晃教授推崇張仲景承氣湯與麻仁丸,認為二方對應之證契合腹、滿、燥、實,同時有枳實、厚朴等葯增強了行氣之用,可提高胃腸道平滑肌的興奮性,改善和消除腸道麻痹瘀滯狀態,增強胃腸蠕動。以大黃瀉下盪積,活血祛瘀通下,為主葯;番瀉葉、蘆薈、決明子等大都同於大黃;對於芒硝,晃老因元明粉緩而仍具軟堅作用,能吸收腸中水分使燥硬之便軟化而常用之,用量可視病情輕重而加減。

關於三承氣,晃教授認為大承氣藥力重也,但方中大黃、芒硝使用能影響其作用之強弱,理氣葯厚朴、枳實亦十分重要;調胃承氣方中芒硝、大黃、甘草重點在於便結、實證;而火麻仁潤腸滑腸作用明顯,適用於老年腸燥便結、習慣性便秘等,其中亦有大黃、麻仁、杏仁、枳、朴等,增加潤腸作用,改通下為潤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屈毓敏,王辛秋.晁恩祥應用承氣湯及其類方臨床醫案舉隅[J].北京中醫藥,2014,33(08):632-6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中醫所說的三焦貌似已經被找到
一斤柴胡、二斤黃芪,如此用藥,能否作為用藥參考?

TAG: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