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著名山人,不顧生死探險眾多無人區,但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

史上最著名山人,不顧生死探險眾多無人區,但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

文|雅狼

史上最著名山人,不顧生死探險眾多無人區,但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

探險者來到美國大鹽湖,插畫。1824年,吉姆·柏瑞哲沿貝爾河溯流而上,在猶他州西北部發現了大鹽湖

吉姆·柏瑞哲被認為是最著名的山人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最早進行西部探險的白人冒險家之一,更因為在那個充滿領土擴張、資源掠奪、工業征服自然的時代里,山人是一群順應美國「西進運動」潮流而又反「工業化」潮流的人,他們堅持愛好和平、不為追求名譽或利益而探險,並且反對種族歧視,生態破壞,主張與原住民、白人,以及大自然和諧相處。

吉姆·柏瑞哲誕生於弗吉尼亞州時,19世紀曙光初照,美利堅合眾國剛滿28歲。據說在吉姆·柏瑞哲誕生的1804年,美國陸軍的梅里韋瑟·劉易斯上尉和威廉·克拉克少尉奉傑斐遜總統之名,帶領探險隊開始了橫穿落基山脈之行。這項壯行之事,是美國大陸上轟轟烈烈、貫穿於整個19世紀的西進運動的一部分。伴隨著這項運動的,是印第安人的血淚遷徙,蓄奴州和自由州之間的力量消長,金礦助長的慾望,新世界拓荒的野心。對於前仆後繼的早期探險者來說,這是一條荒野之路,通往榮耀和自由,以及徹底的新生活。

史上最著名山人,不顧生死探險眾多無人區,但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

詹姆斯·柏瑞哲

柏瑞哲生逢其時。而他並不知道,自己將畢生擁抱西部,並用雙腳在這座剛為美國人所了解的落基山脈中開闢出無數條嶄新的道路。

從現今的科羅拉多州南部到加拿大邊境,在那些綿亘1500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的群山之間,他的名字將被後人標記為探險家、陸軍嚮導、偵察員,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多種印第安語。一個美洲大陸上的傳奇,被寫入了傳記、小說、電影和許多地名里。他身體力行致力於西部開發、自然保護和種族和諧,並與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交遊,通過他們進一步影響了美國。

柏瑞哲的出身毫無冒險者氣質:父親作為土地測量師擁有一個小農場,母親經營著一家小旅館。

此時,西進運動將迎來第二次移民高潮,無數美國人爭先恐後地跟隨拓荒者丹尼爾·布恩的腳步西進,來到密蘇里州圈起成百萬畝的新土地。1812年,柏瑞哲的父親帕德里克·柏瑞哲也帶著全家搬到了聖路易斯附近的一個小農莊。

吉姆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便從這次漫長的搬家之旅開始。從里士滿到聖路易斯,柏瑞哲一家翻山越嶺,橫穿小半個北美大陸,有如一次冒險演習。定居後,大膽的吉姆常在自家農場附近的河裡劃獨木舟,無疑,那些湍急的水流對他日後西行的冒險精神造成了很大影響。然而,若是吉姆14歲時厄運並未降臨,他很可能會像同齡人一樣,繼承自家的農場,種地打獵捕魚度過一生。但男孩終究還是迎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個重要轉折:1816年夏,吉姆·柏瑞哲的母親先一步離開人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父親與心愛的弟弟也相繼死去。柏瑞哲一家,只剩下吉姆與他的妹妹。

關於他的身世,史上說法不一,也有人說他是孤兒,生性自由。但筆者更傾向於相信——因為親人的相繼離世,迫使吉姆·柏瑞哲不得不為自己與妹妹謀求生路。他從未受過任何正式教育,卻決心一定要讓妹妹得到良好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令這個年輕的男孩迅速成熟起來。

史上最著名山人,不顧生死探險眾多無人區,但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人

吉姆·柏瑞哲在探險途中和熊搏鬥,插畫,休·格拉斯繪製

很快,吉姆就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寬廣的密西西比河上做擺渡人。

儘管少年時他不乏和河流打交道的經驗,但是,這份工作對他這樣的未成年男孩來說還是重了一些:密西西比河水勢湍急難測,時有暴風,洪水暴漲,天氣也令人捉摸不定;更可怕的是,那些乘船者往往是比水勢還要更粗野的傢伙。

不過吉姆的社會適應性很強,在他們中很快學會了察言觀色,少說多聽的道理。

不久後,為了得到一份更穩定的收入,他離開渡口,進入一個鐵匠鋪做學徒。他在這裡的收穫是:迅速學會各種器具的打制方法,並比同齡人更懂得如何「江湖」地同三教九流相處。

然而,即便他如此奮力工作,家裡的經濟情況還是越來越壞——妹妹在不斷長大,所需的開支越來越多,自己的收入卻沒有增長跡象。

未雨綢繆,雖然他熟練掌握了鐵匠技藝,然而聖路易斯城並不需要第二個鐵匠鋪,何況他根本沒有開鋪的工具與本錢;他不識字,不能做售貨員;再者,即使他繼續在鐵匠鋪做下去,新的學徒總是會源源不斷出現,他終有一天會失業。顯然,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時,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出現了:18歲生日後3天,焦慮的吉姆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了一份招募告示,大意是:「嘿,年輕人,讓我們一起遠征密蘇里河上游,進入落基山脈,去和印第安人貿易吧。」從此,他加入了探險行列,開啟了他的冒險旅程。

就和吉姆一樣,其實很多牛人在開啟真正的人生之前都因為一個最簡單的理由,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小小的夢想。只要堅持下來,人生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航空軍工一直學美國?曾有戰鬥機被200多名美國專家拿來研究
一個彪炳史冊的傳奇:最窮物理系卻走出了諾貝爾獎得主和兩彈元勛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