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10個要點讓攝影作品看起來有「通透感」

10個要點讓攝影作品看起來有「通透感」

光影,色彩,景深,清晰度都可以影響一張照片的「通透」程度,只有綜合權衡這幾個素材,才能實現照片的「通透」。

在開始講解如何讓照片通透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張通透的照片需要具備哪些要素,這樣才能在操作的時候有的放矢。

1、通透,要有明亮的光線

畫面明亮與否是能夠直接影響照片是否可以帶來通透感的要素。例如下面這張照片,大部分區域都十分明亮,陰影比重很小,給人通透之感。

當畫面整體亮度不夠,或者高光和陰影反差不足的時候,很難給人以通透感。以下這張肖像為例,偏暗偏黃的畫面缺乏通透感,但是強化了圖片的質感,同樣是出色的作品。

2、 反差、影調和層次

影響「通透」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圖片中光影的反差與分布。倘若反差不足,畫面容易「發灰」,反差太大,圖片容易「重口味」或者出現局部欠曝和過曝的問題。

同樣在樹林拍攝,合理的反差和光影分布可以增強畫面和人物質感以及我們今天討論的「通透」效果。

景深的大小以及處理方式決定了圖片的立體感和層次,進而影響圖片「通透」程度。下面這兩張作品,分別利用中長焦和廣角的大光圈來營造層次感。前者用淺景深將人物前後的植物與人物分離;

後者在廣角端營造距離感,將人物與背景的距離表現出來,同樣強化了畫面的層次。

3、通透,需要和諧色彩

色彩也是表現層次的重要手段,和諧的色彩搭配,合理的色彩選擇都可以讓畫面「通透」。下面這張圖中,天空略帶紅色的黃和人物衣服略帶青色的藍形成互補色,拉開了人物和背景的距離。

4、通透,需要畫面清晰細節可見

「通透」和清晰是分不開的。一張清晰的照片,需要畫面中物體邊緣清楚,主體細節豐富以及主體層次分明。

5、通透, 要選擇合適的光源

在拍攝過程中,光源對一張畫面的通透程度的影響是最大的。如下圖,拍攝的時候空氣中霧霾導致光源過為均勻,畫面層次感不夠強,反差也不夠大,導致畫面「發灰」。

因此,拍攝「通透」風格的照片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以下幾種情況

6、 注意環境中光影和色彩搭配

大多數情況下,請遵循「前亮後暗,前暗後亮」的原則。也可以靈活運用,自己搭配明暗關係。在這張圖中,筆者將人物放在雲層高光區域進行拍攝,形成前暗後亮的格局。

7、通透,需要控制景深

控制景深主要有兩個方法:其一是選擇合適的拍攝場景,最佳的情況是選好前景和背景,將人物放在中間層。

其二是在不同距離上選擇合適的焦距和光圈。但是不可過度虛化,否則可能導致背景糊成一片,反而削弱了層次。這兩個方法需要配合使用才能表現出層次。

8、後期,調整影調與層次

在後期的過程中,除了使用曲線、色階等常用工具進行整體調節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花時間去做「D&B」也就是減淡加深這個步驟。下圖在完成初步調色以後,人物層次依然不明顯,整張圖發灰。因此,用了以下三個步驟對圖片進行調整。

第一步:分別建立一個減淡曲線和加深曲線,將蒙版翻轉為黑色。

第二步:用白色畫筆在兩個蒙版上塗抹需要D&B的位置,營造出整體光影區域。

第三步:再利用曲線和色階整體調整畫面反差。

9、後期, 調整色彩

上圖中主要有以下幾種顏色:草地的高飽和黃色(略偏紅),小提琴的橙色,圍巾的低保和藍色(略帶洋紅)。

那麼調色思路就是減少遠處背景的黃色紅色,使之與近處的草地保持鄰近色狀態的同時拉開距離;微調圍巾的顏色使之與畫面中佔大部分的黃色形成互補色。

分四步完成這一調色過程:

第一步:用魔棒選取背景並將邊緣稍作模糊,在色彩平衡的中間調里減少黃、紅、洋紅的比重。讓背景色彩看起來更有距離感。

第二步:用魔棒選取圍巾區域,在色彩平衡的高光里增加青、綠和黃的比重,讓圍巾的藍色偏青,與主色調偏紅的黃色形成互補。

10、後期, 增加清晰度

在完成顏色調整之後,我們需要讓人物主體更加清晰。這裡先複製一個包含所有圖層的圖層(Shift+Ctrl+Alt+E),將其轉換為黑白(Ctrl+Shift+U)。然後,在濾鏡裡面選擇「高反差保留」,數值設定在10以內即可。

隨後,將這一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柔光便可見全圖清晰度提高。此時用黑色畫筆在蒙板上擦掉焦外的部分以防二線性增強即可。

兩張圖效果對比:

我司最新出版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機友攝影 的精彩文章:

羅傑狄金森告訴你攝影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做好這10點,用手機也能拍出精彩人像照片!

TAG:好機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