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戒律、一切的修行的基礎:寧可受戒破戒,也不空過此生

戒律、一切的修行的基礎:寧可受戒破戒,也不空過此生

戒律、一切的修行的基礎:寧可受戒破戒,也不空過此生

1、戒,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戒為正順解脫之本,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戒如良師,指引方向;

戒如軌道,規範身心;

戒如明燈,照亮前途;

戒如寶劍,斷除三毒;

戒如船筏,到達彼岸。

《梵網經》謂「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

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

戒如城牆,抵禦五欲六塵盜賊侵襲;

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

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

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

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

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

2、受了戒,你就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了因緣

你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

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就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了因緣。

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

3、受戒,就徹底改變了我們亘古生命的基礎

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余分還能發揮作用。

發揮什麼作用?

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個罪不至於太嚴重;

第二,地獄的罪受完之後,回到人道裡面,由於你曾經有過受菩薩戒的善根,你還能夠重新發心,再受菩薩戒,再去修行。

如果你沒有受菩薩戒,那你就沒有跟成佛結上一個因緣,你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寧可受了破戒,也比不受戒要好。

這就類似於通過受戒,你的這個泥巴碗變成了一個金碗,金碗就是碎了,一個碎片也比泥巴碗要好。受戒,就徹底改變了我們亘古生命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祖師大德都是倡導我們要去求受菩薩戒。

4、菩薩戒乃諸佛之本源

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乃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在家菩薩自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最高乘戒。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

受持菩薩戒有利益:

一者常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

二者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者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

四者功德成就、戒度成就;

五者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5、 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

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里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里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

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6、識輕重、明持犯

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條: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不說四眾過戒。

輕,指失意罪。「失意」,謂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間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條,為輕罪。

無論是重、是輕,每一條戒都有其開遮持犯。受戒之後,戒期當中,和尚將為戒子講戒,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內容,也要明白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明白開遮,才能了解戒的持犯準則。

7、受持菩薩戒八種殊勝:

一、極道勝:

受菩薩戒,如大鵬鳥舉趐高飛,能至十萬九千餘里。

這是因為受持菩薩戒,一發心即超越六道輪迴;二乘行人則回小向大,逕趣無上菩提。

二、發心勝:

一念發大悲智之心,即超二乘境界。

如過去有一沙彌,由於發廣大菩提心,其師雖已證得阿羅漢,反對其生恭敬,為沙彌擔荷衣物、讓路而行。

三、 福田勝:

假使供養滿閻浮提內阿羅漢,不如受菩薩戒之功德。

四、功德勝:

受聲聞戒,其光猶如螢火;受持菩薩戒,功德則如日光,無所不照,功德廣大。

五、受罪輕微勝:

受持菩薩戒,設使破戒,猶勝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見,永沉惡道,無有出期。破戒之人,由戒之威力,即使墮入惡道,受罪輕微。若墮地獄,作獄中王;若墮畜生,作畜生王;若墮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間,作人王國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處,不失王位。故《瓔珞經》雲,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無犯名外道,無戒可破故。

六、 處胎勝:

菩薩處胎時,常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之所守護。

七、神通勝:

能變大地為黃金七寶,攪長河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眾生。

八、 果報勝:

生蓮華藏海,證法性身,一得真常,永無退轉。

8、寧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

所以大家要記住:寧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如果犯戒,至誠懺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懺悔,是大善,懺悔發露,立志不再犯,即得清凈。

部分信眾對於受三皈五戒存在種種的顧慮,對持戒有一種畏懼之心,害怕受戒後行為受到約束,給日常生活帶來種種不便。甚至害怕自己持不好戒,罪過很大,會下三惡道。

或者存在著這樣的誤解:「我這麼年輕,要是受了戒,萬一犯戒,一定下地獄」、「要是受了戒,起心動念都是罪,死定了」、「受了戒做錯事還要懺悔,還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懺悔」等,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誤解,。

我們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成就道業」。

因為受菩薩戒的前提是要發菩提心,受了戒就跟成佛結上了緣。能夠跟成佛結上緣分,比不受戒而沒有緣分來得強。

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質,雖渴望修行,但當看到戒律很嚴格,就開始猶豫了:我能受得了這些約束嗎?有必要受這些約束嗎?

因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捨棄一條也不受,所以仍舊流轉於生死,沉溺六道中。

豈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即使做不到全部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條,也將會成為最終成佛的因緣,所以說寧受戒犯戒,不空過此生。

戒律、一切的修行的基礎:寧可受戒破戒,也不空過此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人間彌勒:浙江奉化雪竇山、彌勒菩薩道場(圖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6:重要發現,釋迦佛已經為我們授記成佛!!!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