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動蕩中的史學家經學家——馬驌的生平故事

歷史動蕩中的史學家經學家——馬驌的生平故事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董老師。明清之際,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有力地推動著學術思想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宏大博通的傑出人物。清初著名的史學家和經學家馬驌,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他的故事。馬驌,字宛斯,山東鄒平人。明朝天啟元年正月十一日,他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父親馬獻明,曾在縣學讀過書,是村裡有學問的人。在馬驌還沒有上學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拋下母親、弟弟和他三人過著清苦的生活。後來靠了伯父的接濟,馬驌才得以入私塾讀書。

私塾里念的是經書史籍,儘管深奧難懂,但馬驌卻很滿意。他刻苦好學,尤其愛動腦子,老師每教完一段文章,他總是翻來複去地誦讀,直到背過了,自認為懂了才肯罷休。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每念完書上的一段內容,就把書中的情景畫成圖畫。由於父親早死,母親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為了分擔母親的憂勞,懂事的馬驌在讀書之閑,總是幫母親料理家務,從不惹母親生氣,在村子裡是有名的「孝子」。做母親的也盼望兒子能早日成材,光宗耀祖。在馬驌八歲的這一年,明朝腐敗的封建統治終於引起了農民大起義。天啟七年三月,農民起義首先從陝西爆發,起義的烈火迅速燒遍北方地區。山東各地也象發生了劇烈的地震一樣動蕩起來。十幾年以後,東北的滿洲貴族又入主中原,隨之抗清的烽火也從河北、山東、山西蔓延到南方。

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歲月。膽小怕事的母親從沒有讓兒子離開過家。漸漸長大的馬驌,除了照顧地里的農活以外,便是在家讀書。他關心時事,可是不了解時事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動亂,他看到了明朝的滅亡,可是不明白龐大的明朝為什麼會滅亡。他試圖從書本上找答案,憂國憂民之心促使他重新深入地研究已經讀得很熟的經史書籍。經過流血的反為抗失敗以後,人們終於剃了發,梳起了辮子。為了籠絡人心,消除反抗情緒,清政府從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恢復了科舉考試。在最初的幾年中,滿腹學問的馬驌卻沒有去應考。當然,「讀書出仕」的念頭也在他的頭腦中縈迴。

順治十五年,清政府在全國各省添加一次「鄉試叫「恩科」。這時,馬驌離家赴考了,結果考中舉人。第二年,又加科「會試」,他再次赴考,中了進士。馬驌中進士後,即到吏部報名,候選官職。幾年以後,馬驌才得以補缺,先被差遣做了一次「鄉試」同考官,然後授命出任淮安府安推官(掌管刑獄)。馬驌很能幹,到任不過三個月,就平反了多起冤獄。他又廉潔奉公,從不收受賄賂,號稱「廉能」。不久,清政府下令廢置推官,馬驌於是改任安微靈璧縣知縣。長期的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這時全國到處是一片荒涼蕭條的景象。大江以北,「滿目榛荒,人丁稀少」。大江以南,「彌望千里,絕無人煙」。

恢複發展生產,不僅是清政權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也是久遭戰火荼毒的勞動人民的迫切希望。馬驌到靈璧以後,興利除弊,先後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招撫流民,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農民耕墾,規定六年以內不納田賦。二是今後遇有災荒照例全部蠲免賦稅。三是按丁額、地畝多寡輪攤差役和徭役。人口死亡生長,定期除籍、入籍。四是取消「私征」、「加派」等等陋規。這些措施實行後,先後復業的農民達數千家,「歲省民力無算。然後,馬驌讓人把這些已實行了的辦法刻在石碑上,立在縣府的門前,作為永久的制度施行。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七月,馬驌突然生病,不久便溘然長逝,終年五十三歲。靈璧士民聽到馬驌的死訊後,聯名上書朝廷,要求在靈璧為馬驌修建祠堂。這一要求很快被批准,同時朝廷還命名馬驌的祠堂為「宦祠」。他一生寫下了三種大部頭的著作:《左傳事緯》二十卷,《繹史》一百六十卷和多卷本的《十三代瑰書》。

《左傳事緯》是馬驌長期研究《左傳》的成果。《左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的春秋史,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馬驌根據《左傳》所記的歷史事實,融匯貫通,以事相從,排比羅列為一百零八個專題,每個專題為一篇,每篇都有自己的論斷,是他研究的體會心得,也藉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對時事的看法。書後還附有他精心編排製作的各種圖、表等。《四庫提要》評價此書說:「所論具有條理,其圖表亦皆考證精詳。」被稱為「專門之學」。繼《左傳事緯》以後,馬驌又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另一部巨著《繹史》。這部書著錄了從遠古到秦朝末年的歷史,尤其詳於先秦各國的興亡,正表明馬驌研究歷史、古為今用的深刻用意。馬驌在史書編撰學方面也有所創造。在體制上,他熔鑄了各種史書體例,創造了綜合體的編纂方法。全書首列世系圖和歷史年表,正文分太古、三代、春秋、戰國、別錄五部分。前四部分敘述史實,也是以事相從,每事立一標題,詳述始末,篇後寫上自己的論斷。別錄部分則詳細敘述從古至秦的各種制度、地理、名物等等,「卓然特創,自為一家之體」。在史料上,他把經、史、諸子平等看待,每記一事,必廣徵博引,有文必錄。相同的記載,按時間先後排比附註文內;不同的記載,甚至是記載偽舛的,也一一通辨證記在文內。

《繹史》刊行以後,很為時人所推崇。著名歷史學家顧炎武曾稱讚它是「必傳之作」,是當時的其它著作無法比擬的。另一著名經史學家閻若璩也稱譽說,讀了此書以後,「令人心氣俱盡」,「尤可嘉嘆」。此外利用做官的閑暇時間,馬驌還撰成卷帙宏富的《十三代瑰書》。書稿寫成後,同《左傳事緯》一樣,在馬驌逝世前一直沒有刻版流傳。馬驌臨終前,也以未能看到二書的出版為遺憾。康熙四十四年,詔令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派人訪求馬驌遺留的書稿;可惜,《瑰書》已經散逸了。儘管如此,馬驌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對開闢清代治學的新途徑,對繼起的考據學派都有一定的影響,因而在清代學術思想史上,董老師認為應該給予馬驌以應有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董老師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兵器是誰發明的?他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TAG:董老師講歷史 |